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及南方的一些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由僧尼与在家佛教信徒混合组成或仅由在家佛教信徒组成的多数以造象活动为中心的佛教团体。这种佛教团体的名称不一,以邑、邑义、法义等名目较为多见,也有的称为邑会、义会、会、菩萨因缘  相似文献   

2.
制墨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隋唐五代时期制墨业相当发达。唐代制墨业不论产地分布,还是生产质量、工匠数量,北方地区都占绝对优势,当时北方的绛州、易州、潞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制墨中心。唐末五代时,制作重心开始由北方向南方转移,歙州逐渐成为著名的制墨中心。  相似文献   

3.
韩国古代石刻文化与崔致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东亚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韩国古代石刻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而新罗末期入唐留学生,著名儒学者、文学家、书法家崔致远.为韩国古代石刻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以新罗为中心,将韩国古代的各类石刻分为五个类型.并逐一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现存崔致远所写的禅师碑铭的探讨,指出禅师碑铭在韩国古代石刻文化中的地位。文章最后考察了新罗时代著名的书法家、刻字僧侣匠人等,认为新罗下代石刻文化的发达,为高丽时期雕造大藏经施加了一定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成为我国历代封建政府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而其中状元更是通过层层选拔而最终“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佼佼者。我国唐、北宋、明、清四个朝代的状元地理分布具有四个特点:(1)南方状元的数量由少变多最终大幅度领先北方;(2)状元集中分布区域由政治经济双重中心向经济单中心转移;(3)状元的地理分布在明清两代出现了“马太效应”;(4)状元中出现家族式状元群体,并对上述特点背后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其对于我国高考招生中分省定额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人口地理发生了根本变化。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改变了以往北多南少的局面。本文以元和长庆时期的户口考察作为突破口,对唐后期的户口数量及分布作了初步探索。文中通过对《元和郡县图志》及其他有关文献的分析,指出在元和长庆之际南方在籍户数比北方多出一百万以上,全国实有户数多于天宝末年的在籍户数,接近其时的实有户数。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化地理学表明,在同一个文化区域内,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学术水平、生活习惯及文风流派等方面应具一致性。考察佛寺这一唐人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唐代学术差异的两《唐书》入传人物数及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以及体现唐代地域文化水准与教育状况的进士登科人数的地理密度,可以将唐代文化区域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文化区和巴蜀、岭南、吴楚、关东、关西五个文化亚区。唐代区域文化千姿百态是由地理环境、社会政治及军事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三国两晋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土的初期阶段,当时的佛教活动中心北方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南方则在建康,而邻近洛阳的颍川郡(主要集中在郡治许昌)也有数位高僧的驻锡和游锡.高僧的佛教活动对颍川郡乃至中原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两晋时期,许昌几易胡汉政权之手,政局不稳严重阻碍了高僧硕德在该地区传法弘教,故对此时的佛教活跃程度不宜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8.
宋季元初,南方和北方诗人对宋诗积弊进行了深刻反思。元中叶以前,南方与北方诗人在创作上不约而同地宣告与宋诗决裂。延以后、“排宋崇唐”风气大盛。元人崇唐排宋的原因是受诗评家影响、不满宋诗积弊和元人自身学齐不足有元一代的“排宋崇唐”风气引发后世宗唐、宗宋的门户之争。  相似文献   

9.
南朝四代历史人物的地域分布具有以下特点:虽然分布省区的数量比较接近,但每省区拥有的人物数量却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各朝的人数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高聚集性特征;具体到各省区,其人物大体上都是以零星分布为主,仅少数地区呈密集型分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家族政治地位、区域化和移民以及区域政治、经济控制的加强有关。据此可得,南朝四代政治力量的地域分布的特点是:南方政治力量不断上升,但南朝南方政治力量仍弱于北方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有唐一代,南北方人口升降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隋末唐初由于战乱,北方人口下降,南方人口上浮。出现了南高北低的人口态势。经唐王朝一百余年相对安定的发展局面,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分布又恢复到北高南低状况,至天宝十三年(754年)安史之乱后,北方户口大减,而南方人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繁衍,开始取得压倒北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唐代社会饮茶风气盛行,禅宗僧人在其中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寺院的饮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交际式的"茶筵";二是礼仪式的"茶会"。茶筵起于唐,由文人茶宴转化而来,形式较为自由;茶会盛于宋以后,模仿世俗社会的礼制,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唐宋时期寺院"茶筵"、"茶会"和"茶汤礼"的沿革演变,反映出唐宋禅宗的世俗化转变已由思想文化而深入到制度文化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对《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应该有全新的思考。蔡铁鹰的前期研究虽已提出了新的思路,但我们应当考虑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即从佛教密宗的传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佛教密宗在东汉、中唐以及元代曾有三次大规模的输入,尤其是元初忽必烈及蒙古黄金贵族皈依藏传密教所造成的藏传佛教的强力输入,对内地的俗文学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皎然为唐代最著名的诗僧,他的《诗式》、《诗议》、《诗评》是唐代理论色彩最强的诗学著作,他最早提出“意境”的诗歌美学范畴,在中国诗歌理论的建设方面,贡献特大。皎然诗学受到了佛学多方面的影响。皎然诗学中的“闲静论”、“难以言传论”,明显受到佛学的影响;皎然诗学在方法论上,颇有辩证色彩,这也得力于佛学的“中道观”。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淳化县金川湾石窟内刻有10余万字的三阶教经文。三阶教是隋唐时期的一个佛教教派,因其立教宗旨与其它教派不同,曾先后四次遭到朝廷打击。至唐代末年,不仅其教派逐渐湮灭,经文亦被完全除毁。金川湾石窟所存经文填补了三阶教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产生的西域寺院经济更是佛教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西域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管理模式和财产审计,对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对于中国而言本属外来文化,自两汉交际传入以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时至唐朝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唐佛学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唐代大多数的帝王都对佛教采取了扶持利用的态度,而武则天的崇佛则最为明显。身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不仅大力发扬佛教,还将佛教与自身政权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佛教经典为自己的统治增添合理性依据。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就是在武则天的一手扶持之下,建立起了华严宗这一重要宗派。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发展给本就式微的儒学带来了更大危机,为了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这一时期的士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努力,柳宗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积极吸收佛学精义,主张儒佛融会,使儒学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并对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隋代三祖僧璨首开禅门禅茶风气到唐代从谂接受舒州投子大师启迪而创立“赵州茶”这一修心之术,从宋代圆悟克勤受皖山禅教而成为世所公认的茶道祖师到茶道精神特征渊源于宋代皖山白云守端禅师门人的创造,无一不足以证明皖山禅对中华茶道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影响,皖山是中华茶道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唐代统治者从国家治理的需要出发,结合当时佛教势力极度膨胀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对僧尼与寺院实施规制,使得佛教的发展能够大致保持在统治者的掌控之内.这对于当代中国与佛教乃至全部宗教事务关系的处理和规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