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清扫假记者     
已经搜集到手的1995年假记者行骗被捉的新闻有12件,据披露,共抓获假记者60余人。其中行骗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要数《羊城晚报》报道的在郑州物华大酒店抓获的一对贼男女。男的叫张林群,是北京某公司业务员;女的叫常华,是由内蒙古进京“闯世界”的女混子。二人自1992年勾搭起来走南闯北一路冒充记者行骗,转悠了20多个省市。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如何报道会议?这是早已被人提出而在某些地方改革不大的老大难问题。对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和有关领导者确实应该认真思考一番。 有这样一件笑谈:某会议开会时间到了,由于被邀请的电视记者未到,会议迟迟不开,电视记者一到,才宣布开会。这对电视记者来说似乎是件好事,说明电视新闻的地位已占据首席,领导重视,群众爱看。但时间一长,电视记者便感到会议报道之苦。苦处有三:一是苦于会议多,会海成潮,有时候电视台的记者全被派去拍摄会议还忙不过来;二是苦于会议长,有些会议有时报道一次不行,要接二连三地报道;三是苦于成天忙于会议报道,不能下基层抓鲜活新闻。既然苦,为何还要报道?道理很简单:领导要求报道,个别记者愿意报道。 关于领导要求报道,我看到今年1月27日新闻出版报登的一条消息,说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在审阅《湖北日报》送审的一篇会议消息时作出批示,要尽量压缩会议报道,他将这篇长达3480字的稿件压缩为880字发表,理由是只报道讲话中的重点,详细内容用文件形式发下去。这对领导者是个好的启示,说明减少会议报道关键在领导。  相似文献   

3.
一、消息 “消息”是当今广泛使用的一种新闻体裁,在报纸、电台、电视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新华社消息”的字样或听到“某某台消息”的声音。当今新闻媒体中的“消息”,是指关于人或事物新近情况简要而迅速的报道。而在古代,“消息”的词义与现今是不一样的。 “消息”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消”的意义是“消减”,“息”的意义是“增长”,两个词构成一对反义词,指事物的消长、盛衰、生灭。例如《周易·丰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例句的意思是:太阳经过了中午就会西斜,月亮经过了圆满就会亏缺。天地…  相似文献   

4.
某省宣传部长到市里检查工作,发现跟着7个记者,立即停车“赶”走记者,并说:“我们这种检查,是工作性的,不是新闻。新闻单位不能只围着领导转……新闻报道也要破除‘官本位’”无独有偶,不久前,另一省委书记率有关部门到扶贫攻坚乡检查工作,当看见县、乡领导、记者十余人和两辆车已等候在那里时,他发火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和车在这里,又不是拍电视剧,老百姓最讨厌这  相似文献   

5.
李志远 《军事记者》2003,(10):63-63
最近,从报上看到一件“补镜头”的事。说是前些日洪水暴发,某乡临近淮河,险情严重,干部群众严防死守堤坝。水患过后,电视台制作抗洪功绩报道,各类现场实况都有,惟独少了乡“一把手”与民众战斗在抗灾第一线的镜头。原来,乡“一把手”在洪水猖獗期间出远门探亲去了,直到洪水平定之后才回来。为了弥补这一镜头缺憾,乡“一把手”临时招呼3个农民上河堤“演”了一场“打桩戏”,于是记者就拍出了“领导率民战洪魔”的感人镜头。电视台一播放,全乡哗然,怨声载道,老百姓骂道:当官的脸皮真厚,电视台真会骗人!还说:从此再也不看新闻报道了,因为那是演…  相似文献   

6.
求善岂可伤真谢述群前些时,看南方某大报,其中一篇《谎言,赢得满城同情》及同时配发的两篇后续报道、一篇言论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谎言,赢得满诚同情》中,记者披露了一桩令人扼腕的奇特行骗事件:“一个蹬三轮的车夫,谎称是抚养五个孤儿的退役英雄连长。靠这个漏洞...  相似文献   

7.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外向型经济”的企业,故某某县、某某乡有多少出口创汇的企业,就想当然地把某某县、某某乡说成有多少个“外向型经济”的企业,甚至有的县、乡领导在向记者和通讯员介绍情况时也是如此说,难怪我们一些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如此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外向型经济?据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园地     
《军事记者》2007,(3):71-71
某师“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获赠《军事记者》本刊讯函授学员郭纯树报道:近日,笔者从济南军区某装甲师政治部得到消息,该师6名在2006年度新闻报道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每人获得一份2007年全年《军事记者》的奖励。与此同时,该师8个科室、20个股室将看到政治部为其订阅的《军事记者》。  相似文献   

9.
前些天偶见一条消息,开头就写:某地“检察机关秉公执法,敢于碰硬。县检察院不畏权势,顶住压力,坚持立案侦查意见……”这篇报道的内容大概不假,但报道方法很不客观。事实还没见到,结论先巳连篇。五个短句里有四项“考语”,都是高级形容词。读后印象,觉得记者不象在写新闻,倒很象是在给这个部门做“工作鉴定”,且过分热情,不够冷静。类似的写法、笔风,尚常见于不少新闻的字里行间。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生怕读者看不懂或不重视。总忍不住要跳出来直接表态,随便加状语,下定论。例如:报道一个单位的学习情况,少不了“认真”一词,好象不说“认真学习”,就没学习;报道某部门开展某  相似文献   

10.
稍一留心,手头就剪辑了几则假记者的报道:假记者雷嗣建在郴州市落网,冒牌记者史明高在盐城市被抓获,假记者卫晓午在伊川落入法网……这些假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被揭露前曾瞒过不少人的眼睛,都捞到过不少好处:或饱餐酒肉大宴,或获取大量财物,或骗得巨额现金,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万元。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假记者事件为何屡屡发生?他们的骗局为何经常得逞? 现在,记者是个热门职业,虽说不上是什么“无冕之王”,但也处处受人尊敬。有的人崇拜记者并非都因为记者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报道新人新事,  相似文献   

11.
“某月某日,某会在某地召开,某某领导到会……”。这就是经常见诸报端的会议报道。看到这类报道,许多读者会感到枯燥无味。作为报社,这类报道既得罪了不少读者,搞得不好,也容易得罪领导。《郑州矿工报》有一次搞会议报道,记者在写稿时,忘记写上一位到会的领导名字,这位领导见到报纸后,电话打到社长办公室,询问是否有领导故意让这样发,弄得社长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2.
1月7日,《河南日报》9版刊发了一篇名为《假记者落网记》的长篇通讯,两名自称是《要闻参考》编辑部驻郑州市记者的张某、罗某,于2003年9月、10月两次来到河南省辉县市某单位,涉嫌敲诈勒索15万元,在当地被警方抓获。报道说,由于假记者开价20万元,某单位办公室主任“觉得这事儿很蹊跷”,才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怀疑。在此,笔者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如果两位假记者开出的不是天价会是什么结局呢?  相似文献   

13.
不要报道违法者的“不懂法”近年来,在法制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简单地以“不懂法”来报道违法者违法的原因,这是有违事实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如某电视台报道一制造假酱油案,记者问违法者:“你知道不知道违法?”那个人说,“不知道。”记者也不再作什么分析,给人的印...  相似文献   

14.
报载:一个自称“新三毛”的人,以其“在几十个国家举办过演唱会并获奖”为名行骗于社会,也使不少新闻媒介受骗上当,纷纷为他扬名。 谎言腿短,假的成不了真的。“新三毛”行骗术揭穿后,所谓《新三毛流浪记》也因人告发而胎死腹中。但是,这一案情得出的教训却发人深思。其破绽百出的骗术为什么能畅通无阻,屡屡得手,个中缘由值得探究。 政治思想素质不高,缺少采编人员应有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是记者上当受骗,甚至随波逐流的主要原因。“新三毛”自称去过数十个国家演出,但是他竟连一本出国护照都拿不出来。“新三毛”四处行骗,骗术相当拙劣,但仍有“热心”的记者“可怜他”;有的记者承认那些文章“除了性别是真的外,其他一切都是假的。”更有记者自己承认,早就看出“新三毛”不对劲,可就是懒得打个电话去核实。人们要问,记者的党性原则和政治责任感究竟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5.
据4月16日《南京日报》报道:深圳报业集团的两名记者近日“身价倍增”,有人叫嚣将以百万元价格买他们的人头。原因是他们在配合深圳市政府组织的活动中,对该市存在的超高违建、毁山砍树等现象进行曝光,并撰写了几篇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抨击的评论。 看到这样的消息,笔者既喜且忧。 喜的是,记者队伍里又多了两位“百万富翁”,而且是靠写几篇批评报道和评论在一夜之间“暴富”的。这多少也让我们这些做同行的,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更喜的是,我们也看到了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那些被曝光批评的,进行“超高违建”、“毁山砍树”的违法行为者,之所以能出百万血本买记者人头,  相似文献   

16.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许多新闻单位往往是根据领导的意图进行报道。按照领导意图写出的稿件,又经领导审批过的稿件,领导应负主要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正相反。一位记者曾根据会议介绍的情况,报道某战斗英雄在某单位索价3000元。这位战斗英雄指控这则新闻失实。按理说,此事应由会议上介绍情况的同志负责;可是,却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报纸和记者头上。一位记者走访市场,看到肉价向上浮动三角钱,新鲜猪肉上市猛增。记者据此写了报道稿,经有关部门领导审核签字后,予以发表。另一部门反对报道肉价上浮的事,同记者胡搅蛮缠,而不敢去找审发稿件  相似文献   

18.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京城有人冒充记者专门“吃会场”,骗吃骗喝骗红包。当时,此事被很多人当成笑谈。但前不久,一条消息却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假记者的“威力”。 据报载,7月13日,3名不法分子以“中央国家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3月15日下午,乐清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安娜在该市偏远的雁湖乡采访—个科技辅导活动。3时许,看看报社截稿时间将到,赶回去已来不及,她就用随身携带的“华硕”M——2手提电脑,将一篇消息传回报社。翌日,这篇题为《专家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