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2005年-2009年辽宁省十四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空间自相关聚类图及显著性水平图定量地研究了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城市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依赖性和异质性。政府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支出对辽宁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科教文卫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而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Barro(1990)的经济增长理论,推导出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模型,并运用辽西北地区阜新、铁岭、朝阳三个市1999--2011年的数据对模型作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出三个市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都不尽合理:阜新市和朝阳市社会保障类支出不足;铁岭市的经济建设类支出、科教文卫类支出、行政管理类支出都低于理论最优值;朝阳市除了需要压缩经济建设类支出以外,其他资金投入都低于理论最优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几点建议,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自“九四”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逐步调整变革,虽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经济建设支出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依然偏高;行政事业支出连年攀升,居高不下;科教文卫事业费、社会保障及财政补贴等支出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些都是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必将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为了建立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的规范支出行为、管理方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确保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本文经过对徐州市一般预算财政总支出中的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四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徐州市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现状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支出仍然有待于提高。按照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必须从部门预算、政府转移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入手优化徐州市的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我国1991-2009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保障支出数据,运用协整理论估算了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教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76%。从短期来看,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4%。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辽宁经济稳定增长,但是就业增长弹性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受到了抑制。为了检验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之间的不协调.文章从支出的角度对经济增长总量以及经济增长中不同组成部分对就业需求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支出法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是偏低的.工资水平、政府消费等因素对就业产生了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作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财政支出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研究其与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力的关系,对安徽省解决人口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选取了1988-2015年安徽省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并运用协整、脉冲响应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安徽省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就业的动态影响过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科教文卫类支出、社会保障类支出和经济建设事务性支出对安徽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拉动作用,而维持类支出则对安徽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最后根据得出的研究结论,为提高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力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府行政支出规模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实证和规范分析角度对影响政府行政支出规模膨胀因素的分析,论证了经济增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规模、政府职能、行政效率等因素对政府行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得出经济增长和行政效率与政府行政支出规模负相关、财政收入与行政支出规模正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对数模型,运用中国198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教育支出、投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弹性比投资、劳动力的经济增长弹性更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已有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共支出规模和结构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所造成的影响,但是关于公共支出的结果(即公共服务)是否实现了均等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却鲜有学者深入探讨。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已经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为整体层面的不良影响,也体现为地区以及部门之间的差异。公共服务配置的不均等严重抑制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无论从保证社会公正公平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是当前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A区政改"、"以钱养事"的发源地--湖北省A区为分析个案,通过对A区财政支出结构(1998-2007)的描述与分析,探求县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效果.通过效果分析,本文发现: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的密切程度要高于前者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而且这样一种状况很可能是造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及其扩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理论分析上认为增加对经济建设的支出、控制乃至缩减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及行政将有利于人均GDP的增长,实际情况却是既要保持人均GDP的增长,又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而且对行政支出的控制乃至缩减却又是一个十分漫长且难度较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2005年各省市1399所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统计基层报表数据,首先对各地方高等院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收入各项指标与预算内教育支出的各项指标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显示各地区高校财政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然后选取有地区差异和代表性的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3个指标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发现第三产业的构成比、人均GDP、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个指标最能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并与地方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有较强相关关系,而通常所认为的GDP总量、财政收入和支出与各地预算内高校经费没有显著相关。研究还认为,地方高等教育财政状况与该地区的居民实际富裕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0—2016年湖南省教育与经济的有关数据,采用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湖南省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方面,湖南省教育财政支出起到的是积极的正向作用,且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员数量、教育财政支出以及湖南省GDP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扩大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健全教育财政支出监督机制四个维度出发,提出拓展多元筹资渠道,缩小教育发展差距,确保教育经费透明化使用,进而实现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教投入存在"悖论":地方政府减少对教育的相对支持力度反而容易成为理性抉择。科学投入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暗示通过中央和地方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可以取得帕雷托改进。建议一是提高教育投入中的中央财政比例,同时提高科学投入在地方财政中的比例;二是采取"教育直补"方式,更多使用中央财政,增加落后地区公共教育投入,以及用于改善人口迁入地区外来人口教育状况。该机制设计与地方谋求经济增长动机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甘肃省12个市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VAR估计方法,对各市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交互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12个市的金融发展并未显著地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能促进金融发展,但却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增长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却制约了金融发展;甘肃各市之间的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金融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和扩展,给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基于中国东部十省市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详细研究中国东部十省市经济增长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全球化指数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三个省市是上海、江苏和山东,经济全球化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分别增加0.69、0。63、0.60个百分点;经济全球化指数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小的三个省市是浙江、广东、河北,经济全球化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分别增加0.03、0.06、0.08个百分点。此外,经济全球化与各省市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时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The entry of China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n 2001 holds a number of promises for educational servic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both the direct and the indirect influence of China's entry into WTO on its education system. The direct influence mainly refers to the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education overseas and in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verseas, and China's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frameworks for education. As to the indirect influence,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public and private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of income growth on demand for education and of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ducational output.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will face following its entry into the WTO.  相似文献   

17.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分别对上海市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与动态以及定量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上海市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从R&D投入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R&D投入的波动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持续的影响,经济增长对R&D投入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却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相关系数大致为21.23%。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仍然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有所下降。建议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增加创新投入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协调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