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发表张立《集邮献之连环画的收藏》一(参见060254),对所列的连环画冠以“集邮献之连环画”,本人不敢苟同。又,中开头所述“无论在有关集邮献的述中,还是在集邮献的目录中,几乎难见到连环画这一门类”的说法欠妥。笔专心收集集邮连环画已有3年余,更因撰写有关章而收到许多邮友来信,有交流集邮连环画的,也有赠我集邮连环画的,可以说带动了集邮连环画的收藏;此后,我又比较深入地阐述与介绍了集邮连环画,  相似文献   

2.
王志会 《收藏》2008,(3):96-96
“文革”瓷是当今的热门藏品。然而,在交易行情一直看好的同时,市场上“文革”瓷的赝品也在日渐增多,令许多收藏爱好者甚至此中高手也难免遭遇李鬼之劫。原因之一是缺乏“文革”瓷的背景资料。不久前,笔者在整理“文革”画收藏品中,偶然发现一幅反映当时陶瓷厂艺人制作“文革”瓷的年画,这幅年画可称得上是“文革”瓷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3.
郭海田 《收藏》2001,(12):38-39
“文革”前,连环画作者名家辈出,力作层出不穷,蔚为壮观。不料,随着20世纪60年代政治斗争的加剧,连环画创作由为人民服务演变成单纯地为政治运动服务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作品先后问世,如《一支驳壳枪》、《夺印》、(《箭杆河边》等。以“革命样板戏”为题材的(《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以及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作品大量出版,如(《年青的一代》、(《龙江颂》、(《丰收之后》、《大寨英雄谱》、(《南京路上好八连》、(《毛主席的战士—廖初江、丰富生、黄祖示》等,一时成为主流。连环画创作范围越来越狭窄,一大批熟谙古典题材的高手已无画可作,即使画出来也不能出版,如陈光镒的《林则徐禁烟》(后于1978年出版)、任率英的(《钟离剑》(至今没有出版)等。许多不合时宜的画作均被打入冷宫,难见天日。连环画已是江河日下,难以为继,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希冀和要求了。  相似文献   

4.
咎鸿祥 《收藏》2007,(5):157-157
“文革”那个特殊年代,八个样板戏盛行,并且全部被搬上邮票,数量有5套23枚之多,并创下我国邮票发行史上的几个“第一”。  相似文献   

5.
崔罾新 《收藏》2006,(8):61-63
“文革”瓷中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革”瓷壶。“文革”瓷壶在制作过程中坚持“政治挂帅”,从设计、用料、绘画及工艺制作上精益求精,留下了鲜明的“红、光、亮”时代烙印。 “文革”瓷壶广义上是指“文革”时期国内各瓷厂生产的瓷器,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文革”瓷壶主要指有“文革”画面、语录或文字的,具有典型的“文革”题材特征的日用壶具。目前能搜集到的各类“文革”瓷壶中,以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陕西庄里、福建德化、内蒙古包头、山西太原、浙江萧山等瓷厂生产的居多,也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强者 《收藏》2001,(7):22-24
全国解放后,连环画出版工作迎来了它的新生,1950年,国家文化部艺术局成立了大众图画出版社(现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前身),主要出版连环画、年画等普及美术读物。195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大众”并入“人美”),同年6月创办了第一份全国性连环画普及刊物——《连环画报》(半月刊,多年后改为月刊)。1953年该社成立了连环画册编辑室,专门从事连环画的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7.
徐洪 《收藏》2006,(8):75-77
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图1)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徐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信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相似文献   

8.
本期推荐     
《收藏界》2006,(1)
紫云阁书画城101 1电话:010-87380065主营:文革遗物、宣传画、连环画、各种版本文字语录、选集、诗词、九大报告党章、样板戏系列、七十年代前书画集等。紫云阁主人张维书80年代就对文革时的印刷品有特别的兴趣,二十多年来收藏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9.
刘满  严祥立 《收藏》2006,(4):158-158
锦州市收藏家协会、锦州市古玩业商会、锦州古玩城定干4月15~16日在锦州古玩城二楼举行开业仪式,并举办2006年东北(锦州)首届古玩收藏品交流大会,展出古玩.杂项.书画、家具.鱼化石.“文革”文物.连环画.精品报纸、集邮品、图书和各种工艺品等。古玩城一层.二层室内.外地摊,一律免费,并决定2006年每月第3周周日举办大集日,摊位一律免费。  相似文献   

10.
邵春华 《收藏》2006,(1):118-118
志愿军英雄连环画为系列连环画,全套5册,分别描写黄继光,杨根思,杨连第,邱少云,罗盛教等5位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并追记“特等功”的志愿军英雄。  相似文献   

11.
陈飞武 《收藏》2008,(3):168-168
我从2007年第4期《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收藏〉助我淘得“文革”年画原稿》的文章后,很替该文作者汪先生高兴。本人也有类似的收藏经历,不过我收藏到的是“文革”油画原作,而非“文革”年画原稿。  相似文献   

12.
夏风 《收藏》2008,(2):132-132
“文革”时期受错误思想指导,大破所谓四旧,否定传统文化,倡导一种“红彤彤”的思想,所以一部书(毛主席语录)、八个革命样板戏成了当时中国大陆思想与文化的全部。笔者收藏有几件“文革””期间的木雕,品味这些“文革”遗物,虽然心中沉重,却也不禁赞叹劳动人民的艺术才华和智慧。  相似文献   

13.
汪德根 《收藏》2006,(9):105-105
“文革”初期,大、中学生大串连之风席卷全国,于是专供学生及老师的特殊车票——串连乘车证应时而生。  相似文献   

14.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曾经是老少皆宜的传统读物。连环画在当时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生动的字说明和低廉的售价吸引着读。  相似文献   

15.
刘海锋 《收藏》2006,(8):86-87
2001年至今,我收藏的“文革”报已达418种(其中“文革”小报362种)、2000多份,涉及到当时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这些“文革”报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国家及各省、市办的的纸、有资料报道此类报纸到1976年全国仅剩236种,但报纸存世数量较多;另一类是由学校、工厂、机关、团体等“红卫兵”“造反派”群众组织出版的五花八门的“文革”小,版面大部分为4&;#215;4版,少部分为2&;#215;4版或8&;#215;4版,其现存世种数目前尚难确定,有资料报道在6000种以上,存世数量已较稀少。  相似文献   

16.
张世平 《收藏》2006,(8):68-69
建立“文革”博物馆,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巴金语) 40年过去了,作为“文革”那一种特殊历史的亲身经历者,看到自己还珍藏的书画作品和其他物件,心中不时荡起一阵忧伤。  相似文献   

17.
王信堂 《收藏》2006,(8):72-74
当今,“文革”遗物收藏热潮高涨。例如在2006年3月的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几件“文革瓷”均以高出估价成交,其中一件高16.5厘米的瓷塑“智取威虎山”以1650元成交,为估价的2倍我,在3月份举办的中国嘉德2006年拍卖会上,高45.5厘米,估价8000元的“文革”瓷瓶“毛主席与我们一起”以1.2万元成交,可见“文革”藏品的“黑马”效应正在显现。  相似文献   

18.
陆亨 《收藏》2006,(5):159-159
从1958年父亲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直至“文革”结束,近20年间,父亲吃了多种冤案、错案的苦头。1976年底“四人帮”被粉碎,父亲重新点燃了对艺术和生命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19.
昔日随处可见的“小人书”,如今竞成了收藏市场的宠儿。“小人书”学名连环画,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欣赏价值很高。据悉,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连环画拍卖会上.一些老版“小人书”升值很快,数千元、上万元成交一本的比比皆是。日前,笔者走访了全国著名的连环画交易场所——上海文庙旧书市场.采访了资深连环画营销商杨先生,  相似文献   

20.
向多铸 《收藏》2006,(1):50-51
上世纪50年代中,市场上出现大量古旧书画,其中不乏宋、元、明、清品优之物,应属民间流传之珍品。我怀着爱护文化艺术之初衷,细心挑选了100余件,其中有董源、刘松年、苏东坡、米有仁、钱选等历代名家之作,经过“文革”劫难,在80年代中始收回几十件,可说是劫后余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