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课”教学的科学性包括很多内容,主旨有三个层面:第一,科学的理念,即教育者应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并运用于教育活动中;第二,科学的精神,指要用科学的内容去教育大学生;第三,科学的方法,即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关系。科学理念是根本,科学精神是核心,科学方法是保证。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和理念.在科学课教学中,要从简单的实验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研究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表现为科学理性精神、科学追求精神和科学道德精神。科学精神是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是科学活动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4.
虞喆 《科学教育》2005,11(6):7-8
“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了解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该从说教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以"小发现"科学教育活动为切入口,通过幼儿一系列的自主探索、实践操作,满足幼儿探索欲望,发展幼儿个性、能力,从而激发幼儿对自然、社会的兴趣和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敢于探索、乐于合作、大胆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袁志耕 《科学课》2009,(11):18-19
小学生学习科学是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活动,逐步掌握科学概念、科学技能、养成科学素养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因而我们在科学课上要积极营建“动手做”的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并在积极的互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学习科学是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活动,逐步掌握科学概念、科学技能、养成科学素养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因而我们在科学课上要积极营建“动手做”的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并在积极的互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郑立东 《学子》2013,(8):55-55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随着科技化生产的普及,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钻研意识坚、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在《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概念,并强调:"科学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开展合理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像"科学家"一  相似文献   

9.
科学记录是学生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科学探究的深度和探究能力,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科学记录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伴随着学生整个探究活动。在科学活动时,科学记录单的使用能帮助学生关注问题、启发思维,它同时也是表现实验操作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记录单上的信息,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灵魂,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渗透和体现着科学精神,并以科学精神为准则。科学精神在人类文明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在当今中国弘扬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理性精神和合作精神四个方面。科学精神不会凭空产生,必须经过学习与实践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11.
郑立东 《学子》2013,(9):55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随着科技化生产的普及,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钻研意识坚、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在《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概念,并强调:"科学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开展合理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像"科学家"一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A2):5-6
小学科学拓展性实践活动,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其有助于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体验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并激发他们科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在科学拓展性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以及与自身实践活动的兴趣点、关联处。  相似文献   

13.
任鸿隽在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发起人和组织者的作用;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包含三方面内容:追问"科学"为何物,科学的"源泉"在于"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依赖科学研究;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是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是儿童必须发展的基本素养。儿童科学精神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引导,这使得科学精神必然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求真精神、质疑与批判精神、探究精神。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善于将自身的科学精神转化为有效的科学教育意识,将自己对科学价值的理解与认同转化为推动幼儿科学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支持幼儿自由、自主、自在地进行科学体验和科学探索,使幼儿在教师科学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敢于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王晓春 《班主任》2009,(12):24-25
我们的教育,多的是行政色彩(官本位),宣传鼓动色彩(把教育当活动搞),教化色彩(教育者像道学先生),文艺色彩(煽情表演),缺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寻找事物的客观规律,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是合乎逻辑的思考,就是任何观点都经过论证,不信口开河。这样看来,在我们周围的实际教育活动中,反科学的东西要远远多于科学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而科学探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思维主动、深度的参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问题引领科学思维,让探究活动充满魅力;可以在探究过程中激发科学思维,让探究活动充满理性;可以用科学精神提升科学思维,让探究活动显现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林栩 《华章》2010,(32)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将科学精神的重铸纳入到大学生教育工作中来,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高等教育目标要求的实现,在理论研究上和实际工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鹤琴先生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为主体,培养创造力和研究精神,充分利用周围科学环境,重视幼儿的科学实践活动,注意教学的整体性、游戏化和多样性。当下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时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存在诸多问题,基于陈鹤琴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应在目标设置上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上以自然科为主、活动实施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育方法以游戏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9.
设计意图 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和探索的对象。在开展主题活动“我爱大自然”时.幼儿对仿生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科学活动“走进‘仿生王国”’,将多媒体技术渗透在领域教学中.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仿生现象及仿生形式,感受仿生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观看、操作和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及创新的精神,培养其乐于探索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科学品质是个体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是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能力等的综合。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的陶艺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科学认知与操作能力以及勇于探索、大胆想象、坚毅耐心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师要注意在陶艺活动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力,给予幼儿适当的教育支持并控制不恰当的干预,引导幼儿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表象素材,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过程,关注幼儿科学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