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一线技能型和服务型人才,他们的健康与体适能意义重大,拥有一个完善的职业健康体适能对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与身体竞争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梳理相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中体弱学生健康体适能促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基于“体医融合”的健康高职发展模式,构建了“职业发展”与“健康促进”融合互动的高职院校体弱学生健康体适能促进的应用模型。研究认为,学生健康体适能促进相关工作对于普通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来说具有挑战性,同时也具备可行性,体弱学生体适能发展需要线上、线下协同促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职业体适能可视为身体适应工作、生活与环境的综合能力,包括职业健康体适能和职业技能体适能两个方面。职业体适能概念的提出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更好的认识职业健康及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具体内容和途径;职业体适能概念突出强调“适量”的运动;职业体适能概念的使用既有助于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又能凸显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色.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体适能的需求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73):111-1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山东某高校体育通识课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体适能教育模式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体适能教育模式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对提高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74):124-125
本文运用文献、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山东某高校体育通识课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理论与应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理论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体适能理论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案对指导大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知识、培养良好健身态度和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福建教育学院的福建省儿童职业发展学院教学点的2010级24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分析了大学体育健康体适能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体适能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周的健康体适能教学干预中,实验组同学在心肺适能、肌肉力量适能、柔韧性适能水平得到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变化,并从大学体育教学现实性角度,讨论了健康体适能理念教学产生明显效果的原因,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健康体适能的专项教学对旅游类高职女生健康状态的改善作用,作者将210名在校高职女生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体育课程教学。实验组则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安排部分时间进行健康体适能的教学训练,每周2次共12周。在训练开始和结束时,进行体适能测定和锻炼感觉量表测验;比较两组得分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实验组女生经过12周健康体适能练习后,其体适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提高。锻炼感觉量表的检查亦显示出体适能训练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心理体验。说明健康体适能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旅游类高职女生的健康状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具有明显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普通高校篮球体适能训练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对体育教育的需求,在高校篮球体适能训练体系中,应首先和重点开展健康体适能训练.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训练系统的作用表现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初步提高其篮球专项体适能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中,基于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促使学生可以掌握健康体育运动知识,强化学生形成体育运动健康意识,使高职院校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方式,还能够提升体育教育发展水平,发挥积极实践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与体育教育的融合策略,以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为了深化高职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顺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更新管理教育方法和手段,采用学分制的改革模式,促进学校相关政策的革新,文章在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深入剖析之下,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目标培养等方面构建了适应学分制的模式,从而加强了高职体育教育工作,培养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刚 《考试周刊》2010,(11):16-17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当今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积极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己任,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当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适能”这一旨在培养青少年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健身教育,随着我国体育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已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领域。健康与运动性的“体适能”活动己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体适能”教育能增进大学生与社会的交流,能促进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重新认识,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明永 《考试周刊》2010,(29):24-25
欧美对体适能的研究在健康体适能方面不断深入,在与运动相关的体适能和与代谢相关的体适能方面逐渐拓展。体适能与工作学习、娱乐和应急处理等生活情况紧密联系。给我们的启示是:体适能的发展要与健康紧密相连;健康观念应由无疾病的消极观念转向充分发挥身体潜能的积极生活观念;学校体育教育应正确处理好健康体适能与运动体适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的使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遵循自身教育规律,与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特征相适应,提高教学有效性。文章基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措施,以期推进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高职体育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与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之一,在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新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现状,探索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发展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模式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高职院校众多,体育教育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也要以职业教育为先导,增强学生体质,形成创新的高职体育教学。本文从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出发,对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一、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  相似文献   

16.
姚红广 《教师》2013,(14):9-9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了大学校园,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也伴随而来一些学生的个性、身体素质、教育水平存在差异的问题。提倡学生发展个性,是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个性化的发展模式是按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制定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现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一个先进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朱秀英  吴龙 《文教资料》2006,(10):30-31
本文对高职院校体育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提出体育教学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主线的教育向着强身育人教育、增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需要发展,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要多元化。1.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1.1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体育卫生保健习惯及体育文化素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编制的起点,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也是体育课实施的归宿。高职体育教学首先要遵循目标发展的共同趋势:健康化、终身化、多样化。高职体育教学应把“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看作是学校体…  相似文献   

18.
何金华 《家教世界》2013,(12):184-185
本论文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分析了高职院校的体育素质,给出了体育教育的内容,对高职院校的体育素质教育提出要求,并且探索了院校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方法,希望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上能为我国高职院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包括高职生)体育与健康综合素质水平日趋下滑的状况,本研究提出了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整体教学观和实践模式,以期探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策略。采用比较实验、心理测量、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对随机整群抽取的409名高职学生分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两年的体育课程整体教学干预实验,初步构建并形成了有特色的高职体育课程整体教学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围绕这一总体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通过教学任务来完成,这就要求新的体育教学任务在完成目标过程中的取向所在.任务取向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