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正>2009年12月21日至2010年3月5日,武汉博物馆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袂推出《欧洲瓷器历史展》,让江城观众在管窥西方瓷器艺术的同时,了解中国瓷器在近代西方经济发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晚明时期,中国瓷器就行销欧洲。中国外销瓷器雅致精  相似文献   

2.
锔瓷技艺     
《寻根》2017,(3)
<正>锔瓷,民间又称为"锔活儿",通俗讲就是瓷器修补技术。针对破碎的瓷器,锔瓷匠人先将坚硬的金刚钻固定在用竹竿和细线制成的锔弓上,反复拉动锔弓在瓷器碎裂处的两边钻孔,再用"锔钉"——一种铜、铁等金属制成的  相似文献   

3.
明代瓷器制造业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烧制瓷器的瓷窑数量众多,遍及全国各地。景德镇瓷器在瓷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瓷器的釉质更加紧密精细,釉色的品种更加的丰富多彩。彩瓷的烧制成功,瓷器的装饰题材更加广泛。自永乐开始,在瓷器上题写款识之风逐渐盛行,成为明代制瓷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鉴定瓷器的重要参考。明代各个时期瓷器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瓷器——庄绍绥收藏》一书于日前正式出版。该书图文并茂,详尽辑录庄士机构国际有限公司主席庄绍绥先生历经数载悉心搜集的珍稀中国官窑瓷器,极具珍藏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瓷器,承载了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甚至在很多藏家眼中与人的生命等值。"中国"在英语中之所以被称为"China"即瓷器,无疑是因为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产生了既广且深的巨大影响,并得到了举世公认的缘故。近年来,明清瓷器,尤其是官窑精品瓷器不断刷新瓷器成交纪录。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期的瓷器不仅具有造型艺术,还具有绘画艺术和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在制造工艺上也更为繁复考究,一直是藏家追捧的热点。我们先来盘点  相似文献   

6.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被西方视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独创,与丝绸一样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象征。中国与拉丁美洲虽然远隔万水平山,但仍不能阻止由国瓷器文化的传播。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海洋贸易发展了起来,沟通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逐渐把世界纳入了一个整体的市场。由于海洋贸易便于瓷器的大量运输,使在新航路开辟前仅有西方王公贵族才能享有的中国瓷器成为殖民地拉美各地民众较为普遍的生活用品。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拉美各地先后沦为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中国瓷器也随着欧洲殖民者一起传播到了拉美,最初是葡…  相似文献   

7.
1991年9月,在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发现了大量烧制器物。经遂宁市博物馆专业人员现场发掘调查,认定为罕见的宋代瓷器窖藏。出土瓷器985件、青铜器18件、石器2件共计1005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一处宋代瓷器窖藏,引起了文物考古界有关人士的极大重视。瓷器中包括13世纪中叶南宋时代的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影青瓷)600件;浙江省龙泉窑青瓷350件;此外还有少量的定窑、耀州窑、磁峰窑、广元窑的烧制产品。1998年至且1999年,经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批准,由日本朝日新闻社、中国遂宁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南宋窖藏瓷器展》,先后在日本小田急美术馆。山口县立获美术馆、浦上纪念馆、京都文化博物馆、爱知县陶瓷资料馆等地巡回展出,引起日本学术界的重视。现将日本学者弓场纪知对遂宁金鱼村南宋瓷器窖藏现场考察后撰写的研究论文译出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提及瓷器,人们便会想到中国。那流光溢彩的各类青花瓷、釉里红瓷、粉彩瓷、珐琅彩瓷……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见证了中国制瓷历史的辉煌与灿烂。泥与火的交融,锻造了世上独一无二、颇具神奇魅力和传奇色彩的艺术珍品——瓷器。当人的肌肤与之亲触时,瓷器温润的质感、剔透的光泽令人感恩上天给予中国的神奇馈赠,瓷器是高贵神性的人间奇迹。从远古原始陶盆的粗犷稚拙,到宋元瓷器的细腻精致,再到明末清初外销瓷器的丰富华美,中国瓷器走过的是一段漫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中外文化交流》2011,(11):93-94
中国的瓷器早已扬名国内海外,外国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早在17世纪便已出现,“东方崇拜”与“中国热”即最好证明。在中国瓷器初到欧洲时,其价格堪比黄金,漂洋过海的中国瓷器,当时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  相似文献   

10.
2012年6月22日,《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于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此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联合主办,精选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珍藏148件(套)精美瓷器,包括明代早期外销瓷、西方在中国定制瓷器、19世纪中期欧洲仿制瓷器,以及部分英国收藏家曾经收藏的中国官窑瓷器精品。此展展品之丰富和精美程度,在过去展览中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11.
瓷器是中国送到欧洲的最高雅、最令人心动的礼物,它与原产地牢固地连在一起,以致瓷器的英文名称就是“china”。欧洲人如19世纪英国的散文家兰姆(1775~1834年)正是通过绘制在瓷器上的玲珑人物、自然景物、风情习俗感受中国的。17世纪初,荷兰人劫掠了葡萄牙的大帆船,将船上的中国物品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时,欧洲的妇女惊诧于中国瓷器的典雅美丽,在她们眼里,这种天赐的宝物如此圣洁,以至不敢用手触摸。这种神圣性还和传说中中国瓷器能够消灾解毒及其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独特要求有关。关于中国瓷器的制作,西方人说法不一。培根(1561~1626年)…  相似文献   

12.
唐卫 《寻根》2014,(4):35-39
<正>18世纪法国流行洛可可美学,有种说法认为这是全面学习中国风格后的产物。然而,通过对瓷器在西方传播历史的考察和对于文史专家、翻译家杨宪益文章的考证,集中于中国青瓷为例及对西洋名称Celadon词源的考证,得知中国文化对法国洛可可美学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瓷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聪慧睿智的匠师将同样是国粹的中国画引入其中,极大地增加了瓷器的美感。恽南田、八大山人等古代国画大家的作品,均为绘瓷样式而被大量复制模仿,使瓷器身价陡增。在现代绘画中,被古代文人视为“匠者所为”的瓷器,与剪纸、皮影、年画等均受到画家重视并被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4.
青花瓷首创于唐代.它是一种以钴土为着色剂烧制的一个瓷器品种,即在瓷胎上用钴土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制成的釉彩瓷器,其青花色泽稳定绚丽,线条清晰具有永不退色的特点,深受中外人士的瞩目,并享有极高的声誉.它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精巧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拥有"国瓷"之称.大理州博物馆存有许多青花瓷器,从类别上大致可将它们分为三类:一类为实用器:如碗、碟、盘、钵等;另一类为葬具,如火葬罐;第三类明器,如瓶、壶等.现笔者拣选几件作介绍说明.  相似文献   

15.
<正>为传承历史文化,守望精神家园,江夏区博物馆在湖泗小学建成湖泗窑址教育基地。教育基地设有标本陈列室、瓷器制作实习间,展示湖泗窑址知识概况和窑址出土的瓷器标本、照片近百件。在近100平方米的陈列室内,为湖泗小学的500余名学生上了一堂深动的实践课,使学生对瓷器的生产过程、制作工艺和古窑址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湖泗窑址现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夏区5张文化名片之一,湖泗窑址教育基地设在湖泗小学,其意义更加深远。下一步,江夏区博物馆还将进一步丰富窑址基地内容,倾力打造好湖泗  相似文献   

16.
一位匈牙利的瓷器画家安妮科·冯、德赛和她的丈夫尼古劳斯·冯·德赛在慕尼黑开设了一所别致的工场。他们修复贵重的瓷器,例如图中他们正在修复十九世纪的一个中国花瓶。把易碎的残片重新拼凑在一起是一件颇费时日的工作。散失的部分需要重新制作并画上与原件一模一样的花纹与图案。修复的花费也相当昂贵,每小时约需四十马克。  相似文献   

17.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故宫博物馆历史上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皇宫,现为土耳其国立博物馆,是世界珍藏中国古代瓷器最多者之一。其珍藏并展示的各类奥斯曼王朝珍品包括中国宋、元、明、清的各式瓷器10358件,堪称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对研究中国瓷器及了解中土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颇具参鉴意义。其馆藏中国瓷器主要为青瓷、青花瓷、单彩瓷和多彩瓷等,来源为贡品、礼品、战利品和外贸商品等。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化交流》2008,(10):91-91
在英文中,China既指中国,亦指瓷器。此意义的交叠,足以说明中国在世界陶瓷史上的优先地位及陶瓷在中国艺术文化上的代表性。姑且不论商代中期近似瓷器的器物制作,自东汉发明青瓷以来,瓷器历经白瓷、唐三彩的发明和各朝名窑的推衍,迄今至少已1800年历史。在这个漫长的物换星移的长河中,瓷器在形体、釉色、装饰技巧、纹样、烧制程序上的繁异表现,自使其成为美学议论无法泛泛言之的场地。  相似文献   

19.
或许因为历史太过辉煌,收藏界长期以高古瓷器的收藏作为绝对的主流;尽管当代陶瓷艺术不乏精品,却始终难登“大雅之堂”。事实上,高古瓷器不仅价位高,更因其极易鱼目混珠、真伪难辨,即便行家也常被赝品迷眼,故极具风险。有藏家建议,如非身家丰厚的瓷器行家,与其在真伪难辨的高古瓷器中痛苦游离,不如索性将目光投向价值被一度严重低估的当代陶瓷艺术品。  相似文献   

20.
姬厚祥 《寻根》2024,(1):124-127
<正>亓氏是莱芜地区人口数量极为庞大的宗族,这一宗族的建构过程始自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六世族人亓銮、亓鏊、亓瑾出于现实需求的考量开始编修族谱。至明万历年间,亓氏“四大门”加“南三门”的宗门格局最终形成。至今,这一宗门格局仍在莱芜亓氏宗族内部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