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韩笙 《文化交流》2011,(11):17-21
今年,正值昆曲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诞辰100周年,也是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杭州举办名家折子戏专场演出及周传瑛学术研究会等纪念活动。在"十年""百龄"时节,笔者走访了浙江昆剧团,采写了薪火永续,浙昆"传、世、盛、秀"四代同堂的兴旺局面。  相似文献   

2.
正浙江昆剧团,被新华社誉为"新中国昆剧第一团"。它载入新中国文化史,是因为改编、排演了《十五贯》,并在北京成功上演,由此改变了昆剧的命运。1956年发生的三件事,对浙江昆剧团以及六百年昆剧来讲,是命运的转折。1956年4月1日,浙江省文化局批准,"国风昆苏剧团"从"民营公助"转为国营单位,并改名为"浙江昆苏剧团"。4月10日,濒临倒闭的剧团为了"救活"自己,改编、排演《十五贯》,并在北京首演。之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各看了两场。  相似文献   

3.
张玫 《文化交流》2016,(9):40-44
正昆曲作为一种"口传心授、活体传承"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有一代一代昆曲传人的坚守与传承,今天的昆曲艺术园林姹紫嫣红,现出勃勃生机。而浙江昆剧团的传承和发展,更具有薪火相传的当代意义。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而作为文化大省的浙江,更是中国戏曲的桑梓之乡。  相似文献   

4.
2012年4月,浙江昆剧团在结束埘英国的文化交流后,受联合国教科史组织和巴黎文化中心的邀请,携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昆曲经典折子戏等,转赴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同教科文组织演出。  相似文献   

5.
穆旦,浙江海宁人,本名查良铮,查家的良字辈。自从读到穆旦,笔者认识到,他的150余首长长短短的诗,已经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一个可以信任的本土文本。于是,笔者开始留意与穆旦有关的信息,并一次又一次外出采访,着手《穆旦传》的写作。  相似文献   

6.
鲍虹 《文化交流》2013,(5):M0002-M0002
4月1日、2日晚,由浙江昆剧团与台湾昆剧团合作创排的新编昆剧《范蠡与西施》在杭州胜利剧院首演。新编昆剧《范蠡与西施》是根据明代戏剧家梁辰鱼所著的《浣纱记》改编而成。此次,台湾昆剧团团长洪惟助教授亲自执笔编剧。与原著相比,《范蠡与西施》以更人性化的视角表现范蠡与西施在面对爱情和救国难以两全时内心的无奈、痛苦和挣扎。两岸昆剧各具特点。台湾版注重原汁原味文化韵味,而大陆版则在舞台表演上有诸多创新。浙昆  相似文献   

7.
孙侃 《文化交流》2014,(10):16-19
来自父辈的熏陶2014年7月14日至21日,浙江交响乐团受文化部派遣赴巴西参加中巴建交40周年庆典,并配合习近平主席的访问开展相关文化交流。该团两度献艺,点燃了巴西听众的巨大热情,掌声经久不息。浙江交响乐团成立只有短短的5年,但取得的成绩为国内同行瞩目。探究其因,之一是离不开那位始终谋划着乐团发展的掌门人、团长陈西泠的努力。陈西泠1956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艺术家庭:父母亲早年在上海、四川的剧团活动,上世纪50年代来到浙江昆剧团和浙江越剧团工作。  相似文献   

8.
张侃侃 《文化交流》2008,(10):41-43
浙江昆剧团和瑞典Folkteatern民间剧院结缘于2005年。2005年的9月27日至10月7日,中国昆曲的美妙仙音第一次回荡在瑞典一个迷人静谧的城市Gavle,回荡在浪漫的波罗的海畔,是一次美丽的开始。2008年的夏天,浙昆又来到瑞典Jarvso小镇,延续着相互交流的美好。  相似文献   

9.
阿成 《文化交流》2011,(8):61-64
在春风送暧的春天,浙江昆剧团新排昆剧《临川梦影》,在梦幻般的诗意江南惊艳登场:号称精华版《临川四梦》的《临川梦影》,在浙江胜利剧院首次公演,受到戏迷观众热情追捧。浙江大学的精英戏迷团有不少是教授、博士、外教,早早地来到剧院,等候开演;  相似文献   

10.
阿潘  鲍晨 《文化交流》2005,(5):66-69
无缘和罗怀臻相识,真正知道他的大名是2003年10月在杭州东坡剧院观摩宁波甬剧《典妻》那个晚上。数年之后,又一次目睹了他的戏艺活动:那是国家财政首批用于抢救昆曲艺术的1000万基金首次启用,由浙江昆剧团承办的全国昆剧编剧培训班在杭开班,上海艺术创作中心著名编剧罗怀臻应邀  相似文献   

11.
衣萍  沙舟 《文化交流》2012,(4):25-28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张志红坐在面前,似乎是春梦乍醒的杜丽娘来到面前,与我们聊那些往昔情事……“天生就是一块唱昆曲的料!”张志红天生就是个美人胚子,而且打小喜欢文艺。十三岁那年,邻居告诉她浙江昆剧团在招生,当时她对昆曲一无所知,只是凭好奇心去报了名。经过初试、复试,  相似文献   

12.
46年前,今天大名鼎鼎的昆曲“巾生魁首”汪世瑜正是以《西园记》的“张继华”一角,赢得盛名,汪老师自己也曾感慨,“就靠一部((西园记”,造就了一个汪世瑜”,可见得“张继华”角色的分量。46年后,汪世瑜亲自导演的时尚版《西园记》,让浙江昆剧团的三代演员好好地“PK”了一番:“50后”的陶铁斧已进入演员的鼎盛时期,“60后”的李公律风华正茂,“80后”的女小生毛文霞则青春逼人,俊秀可人,三位“张继华”一时间幻影流动,精彩绝伦。我对昆曲有点上瘾,恨不得三场大戏一场也不拉下。但我只得到陶铁斧的《西园记》的戏票。  相似文献   

13.
钟友 《文化交流》2013,(9):41-43
"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目前,浙江省有56个剧种列入省级"非遗",24个剧种列入国家级"非遗",因而被称为"戏剧大省"。但据浙江省政协文卫体委员会和浙江省戏剧发展促进会调研,只有14个剧种可以登台表演,有11个剧种已经进入濒危状态。如在千岛湖畔的淳安县,古属睦州,睦剧全盛时有90多个剧团,300多名艺人。而现在县里只有一个睦剧团,戏称"天下第一团"。为此,浙江省文化厅专门制订  相似文献   

14.
去年,当新编昆曲历史剧《公孙子都》主演、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站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颁奖台上,从国务委员陈至立女士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十大精品剧目”奖牌的那一刻,浙昆人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因为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用心血和汗水九易其稿,四易其名,经历十年之久的艰辛创作历程,终于结出了硕果——将传统剧目《伐子都》创新为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与时俱进的上乘之作,成就了继《十五贯》后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级精品剧目。  相似文献   

15.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顶起两个亮晶晶的不锈钢圈,上下圈子里两个小姑娘正在做着“燕子飞翔”的动作,姿态美极了。这就是获“金K奖”的“头顶圈”节目。  相似文献   

16.
戚永晔 《文化交流》2009,(10):37-40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台盟中央原常委陈正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歌仔戏、布袋戏这些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峡两岸共有的文化。它们无不体现着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关系,是维系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7.
戚永晔 《文化交流》2014,(11):28-31
9月15日,在江苏南京举行了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揭晓暨颁奖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七大项共51个奖项。让人惊喜的是,其中有四席获奖者来自浙江,他们是"杭州滩簧"牡丹奖节目奖《美丽的眼睛》表演者冯小娟、朱丽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陈忠达;另两位则是刚刚三十出头、崭露头角的"新人奖"得主,杭州滑稽艺术剧表演家董其峰和绍兴莲花落表演家施金裕。作为中国曲艺界的国家级最高奖项,两年评选一届的牡丹奖含金量非常高,有人称之为"曲艺界的奥斯卡"。是什么力量,让浙江曲艺发展花团锦簇;又是什么力量,让浙江的年轻表演者人才辈出?带着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1月28日。山城遂昌。初冬的暖阳可人,街旁的迟桂花依然散发着淡雅的馨香。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先生迈着轻盈的步履,走在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不朽名著《牡丹亭》原创地的街上,这一切恍如梦中……  相似文献   

19.
陈敢 《文化交流》2013,(9):78-80
剪纸,一直以来都是平面的,做成立体的剪纸,这是"临海剪纸"传人张秀娟近年新创的手艺。创建立体剪纸,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丰富了当代剪纸的题材、形式与内容,深得大人和孩子们的喜爱。最近,当笔者来到临海市括苍镇"临海剪纸"传人张秀娟的民间剪纸博物馆时,立即被眼前那些大幅小幅的剪纸作品吸引住了:惟妙惟肖的虫鱼花鸟兽,栩栩如生的金陵十二钗,笔力遒劲的古典诗词篇章……  相似文献   

20.
依华的梦     
沙舟 《文化交流》2009,(1):41-43
天堂杭州,西子湖畔,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美丽地方,一座让人高不可攀的美术殿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