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上期)清杜安诗字淑苌,号蓉镜,宁河人,乾隆举人,官至广东高州知府。瓣香楼古人以拈香一瓣,表示对他人的敬仰,称瓣香。宋曹彦约《昌谷集·谭仁季以二诗见遗走笔次韵》:“诗才清不羡沧浪,曾向欧、曾接瓣香。”又师承某人,也叫瓣香某人。宋陈师道师承曾巩(南丰),故其《后山诗注·观兖文忠家六一堂图书》云:“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按,李云楣(字采仙,道光举人,国子监助教)有室名瓣香庐,其义与此同。清沈峄(1742年-1791年)字东岩,号简庵,天津人,乾隆举人,著有《虚白斋诗抄》。虚白斋《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释文》:“司…  相似文献   

2.
奏折也称"奏贴"、"折子"、"小折"等.最初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陈事务的一种机密文书.奏折一词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上谕,但作为臣僚上奏的机密文书,则使用于康熙年间.当时,拥有这种密奏特权的只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例如江宁巡抚宋荦在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所有密奏只能通过品秩比他低得多的李煦转奏.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尺牍是我们研究其生平活动、社会关系、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然其涉及人事众多,许多史事还疑而未明。本文考证了汤显祖《答黄九洛》《答邹宾川》《与幼晋宗侯》《与阮寄卿》等22封尺牍的交流对象,《寄吴世行》《与车嘉兴》《答王霁宇制府》《答汪云阳大参》等16封尺牍的写作时间,并为《寄汤霍林》《与熊芝冈》《与晏怀泉给谏》《与彭兴祖》等13封尺牍所涉及人事补充了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4.
汪象旭,原名淇,字右子,更字憺漪,号残梦道人,西陵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刻书家。他一生刊刻书籍,今可见者有《雪心赋直解》及附录《地理碎事》、神怪小说《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记证道书》二十册一百回、《吕纯阳祖师全集》一卷附逸事一卷、《女科第一善本重订济阴纲目》附《保生碎事:济阴慈幼外编》、《尺牍新语》、《尺牍新语二编》、《尺牍新语广编》等十多部。陈恩虎《明清刻书家汪淇生平考》,考证出汪象旭原籍为安徽休宁西门,  相似文献   

5.
在遗存各种古典文献中,题有"汪淇"辑评校刻的作品主要有《士商要览》、《西游证道书》、《吕祖全传》、《证道碎事》、《济阴纲目》、《保生碎事》、《万病回春》、《王百谷先生谋野集》、《尺牍新语》、《尺牍新语二编》和《尺牍新语广编》等。此外,据有关资料记载,汪淇也曾校刻出版金声、陈子龙、夏允彝和陈洪绶等人的作品。由此  相似文献   

6.
史浩《鄮峰真隐漫录》的编定时间并非“不详”,而是可考定为绍熙二年(1191年)春夏之交;也难称“收文详尽”,袁桷《跋外高祖史越王尺牍》中即保留史浩集外尺牍一则,可补《全宋文》之缺.该集在史氏家族的文献保存、浙东地方文化的传承及作为文学艺术的研究资料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有清一代,从清初即有宗宋派,中期又有浙派,晚期则有宋诗派及后衍的同光体派。作为浙派诗人翘楚的厉鹗(1692-1752),尤值得研究者注意。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清道咸年问董兆熊笺注、今人陈九思标校的《樊榭山房集》。《前言》中称《樊榭山房集》版本主要有三:一是乾隆本,仅收诗集十八卷;二是道光蒋刻本和光绪徐刻本,只收部分词作及《游仙诗》等;三是光绪振绮堂刻本,  相似文献   

8.
这两件奏折是从我馆所藏满文档案中翻译的。《总管内务府奏查抄李煦在京家产情形折》,是迄今发现的有关查抄李煦家产档案史料中时间最早、内容最为详细的一件,《查弼纳奏查明李煦苏州家产并请另行查办李煦亏欠折》,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查弼纳有关查抄李煦家产奏折的原件。这两件档案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李煦被革职抄家的原因及其家庭经济状况提供了新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对探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和经济地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五、清人尺牍之史料价值在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大量清人手札中,有很多是已经汇集在一起的某一人物的个人手札;还有不少是已经辑集的某一名人的师友来往书札。现姑举数例: 李鸿章的奏疏、公牍等颇为当今治史者所重,至于他的尺牍亦有不少集中了保存下来,如《李鸿章致兄瀚章书》、《李瀚章致弟鸿章手札》、《李鸿章  相似文献   

10.
查弼纳奏报查抄李煦家产及审讯其家人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曹雪芹家世及李煦家世盛衰的档案史料,本馆曾先后公布过多篇。它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和“红学”的研究,起了一定作用。现从馆藏内务府满文《上传档》中,译出雍正二年查抄李煦家产并审讯其子李鼎及家人钱仲璇、沈毅士等人的有关史料,予以公布,供清史和“红学”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2月底,中国档案学会举行全国第一次档案学优秀论著授奖大会,我馆有三项档案史料编译成果及一项参考工具书荣获奖励。其中由朱金甫、彭普生、俞炳坤等标校整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康熙起居注》,因选题有意义、编辑加工整理质量好、史料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自宋至清,各种苏轼《文集》、《诗集》、《全集》的刻印不下几十种,惟尺牍选本甚为少见。上海图书馆藏有《东坡先生往还尺牍》一种十卷,元刻,框高16.4cm,宽10.3cm,每半叶13行,行24字;小字双行。细黑口,左右双边。不署编者姓氏,无序、跋。经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及其它相关书目,此书它馆均未见收藏。可称海内孤本。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康熙(注:台湾综艺栏目《康熙来了》)开播,那年我来北京上学.当时每集《康熙来了》更新,在广院内网共享P2P平台的下载量都是第一名,大学期间几乎一集不落,当佐餐消遣.今日,康熙谢幕,再见十二年!”这段话是我的一位好友最近在朋友圈发的,对于这样一档电视综艺栏目的谢幕,各种感慨一度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刷了屏. 短短一两年时间,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各类自制栏目,如《奇葩说》《你正常吗》《偶滴歌神啊》等,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特别是90后.  相似文献   

14.
《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是我国三百多年前编成的一部大型类书。它是我国最珍贵的文献之一,并素以古代大百科享誉中外。《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陈梦雷编,初稿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完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康熙命令改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并开馆大事增编。在增编的过程中,因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政治斗争,陈梦雷受株连被遣戍辽阳。至公元1722年康熙死时,《集成》还未完成。雍正即位后,又命户部尚书蒋廷锡等人继续增编,于雍正三年  相似文献   

15.
“试帖”在唐代或指明经科考之法,或指进士诗赋试卷。宋代以后,特别是到清朝,通常把科举考试中进士所试律诗称作“试帖”、“试律”或“试帖诗”,而唐代的应试诗便相应被称为“唐人试帖”或“唐人试律”。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应试律诗也被后世奉为试帖之典范,是故清初复议试诗以后,选编评点唐人试帖渐成风气。今就所见,对这些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刻本略作论说,以期引起世人的重视。 一、刊刻背景 现存清人选评唐试帖刻本可略分为四类:一类是康熙刻本。有毛奇龄《唐人试帖》(康熙四十年刻本)、陈汗《唐省试诗》(康…  相似文献   

16.
周京,字雨郇,号向山,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人。生于明末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清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工诗文,操选政,懂医术,广游幕,喜交友,在明末清初的金陵文人圈中颇为活跃。现存著作包括选辑两部附有自稿的诗文选本《近代诗钞》和《向山近钞尺牍小品》,编校刊刻了两部明代医学著作《医林绳墨大全》和《活幼心法大全》。囿于文献资料的匮乏,清代以来的研究者对于金陵周京的评述多有错讹之处。兹从其人、其作和游幕经历三方面略作考辨梳理,冀望还原明末清初普通文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7.
<正>本书是"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点项目,是对清初康熙一朝最重要的典章文献《会典》进行的系统整理。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后共修纂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光绪五朝会典,详细记述了清代的行政法规和各种事例,反映了我国历史王朝行政和法律体制的高度完备。《大清会典·康熙朝》由著名法律史专家杨一凡先  相似文献   

18.
清代自康熙年间起,每次重大军事活动结束及遇有重要政事,均要将有关这一活动的谕旨、奏折等档案史料汇集起来,择其要者,编纂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为此而专门设立的修书机构,称为方略馆。现有著述认为,清代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目的是为纂修“三逆方略”。但笔者认为,清代方略馆并非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是因为:第一,评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这一部方略的纂修最早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提出来的。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①四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福建造…  相似文献   

19.
清代熊赐履所著《经义斋集》是以康熙皇帝所题匾额而成书名,但“经义斋”题名是康熙皇帝何年所赐,资料记载不一,或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或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本文根据《经义斋集》正文所记内容,佐以清代实录等资料,考辨题名年代,厘清列传、碑传及年谱等疏漏及抄录之误.  相似文献   

20.
正盐税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两淮盐税更是一度占清代税收的1/4,清史中有"盐道一官,尤关国课"、"两淮行盐,国课攸关"的说法,因此对两淮盐官的选拔任命,清朝历代统治者均十分重视。两淮盐官任在扬州,这个肥缺自康熙朝起,向来是内务府的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任职,几乎是无官不贪,鲜有廉洁者。据《清宫扬州御档》记载,康熙朝末年在扬州的盐官任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以操守闻名而获举荐,经过晚年康熙的几番秘密调查,不见容于贪官而遭诬陷,最终又获昭雪,在告老还乡之时还留下一段佳话。他就是张应诏。清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写道:"雍正间鸿少张应诏字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