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王朝由于海防的落后而一败再败,由此开始重视海防和加强海军建设,并积极兴办海军学堂培养本国的海军人才。本文对清末海军学堂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屈辱从海防的崩溃开始的,为修补和缝缀破碎了的防线,便有了创办近代海军的历史活动.清政府先后组建了北洋、福建、南洋三支近代海军.但是囿于财力,清政府决定采取优先发展北洋海军的方针.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的颁布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这是大清帝国花费巨资和大量心血编织的第一个海上强国之梦,清政府对其抱以热望.然而这支曾经一度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位居亚洲第一的龙旗舰队,却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灰飞烟灭了.  相似文献   

3.
陈胜  陈胄 《兰台世界》2017,(8):110-112
李鸿章作为力主加强海防、建设近代化海军的领军人物,高度重视海军人才队伍建设,将人才视为海军建设的根本。李鸿章在创办清末海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海防急务,人才为本""、出洋学习,师夷制夷""、不定章程,难垂永久"、"中体西用,自立自强"等海军人才建设思想,这些思想认识深刻、影响深远,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强海防建设,李鸿章在海军人才培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创办海军学堂、实践锻炼、出洋留学、加强管理等举措培养出了一批近代海军人才。  相似文献   

5.
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前期海军建设成效不大,清廷又发起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①,有学者称之为“乙酉年间海防筹议”②.一般的海军史著作都略有提及③,又以王宏斌先生的论述稍为具体. 经费是海防建设的基础,此次海防大讨论距甲午中日战争仅9年时间,其关于海防经费的筹议过程及其结果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至目前为止,尚无相关的研究成果.笔...  相似文献   

6.
陈胜 《兰台世界》2013,(10):75-76
为了加强海防建设,李鸿章在海军人才培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创办海军学堂、实践锻炼、出洋留学、加强管理等举措培养出了一批近代海军人才.  相似文献   

7.
既往的中国近代海防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为中心的海军战争史上,主要集中在海防思想与政策的演变上,主要集中在与海防事件相联系的重要人物身上.这些成果固然都是海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海防史的全部,还有一些重要内容尚未涉及,例如,晚清海防地理学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海洋观的主基调是"重陆轻海"、"以陆制海",忽视海洋、海防和海军。保守落后的海洋观致使海军发展缓慢,整体力量孱弱,并导致抗日战争中民国海军不堪一击,被摧毁殆尽,没能发挥出海军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曾经的“长治”舰 20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一舰队有一艘令人注目的战舰“长治”号。在整个国民党海军中,它是战术技术性能仅次于“重庆”号巡洋舰的少数战舰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祖国的和平稳定,亟待海军、海防建设。而20世纪60年代,我国海军还相对薄弱,现役的舰艇多为中小舰艇,不具备远海作战能力,而且战术技术指标都已经落后,难以承担海军机动作战编队骨干的作用。1967年,为完成赴南太平洋进行洲际火箭试验护航警戒任务,国家决定研制、建造新型火炮导弹驱逐舰。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人眼里,自从1895年中国在对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一度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覆灭后,似乎再无海军和海防之说.然而历史并不那么简单,在清王朝苟延残喘的最后十余年间,曾尝试恢复一支聊以自卫的海军力量,可没想到在辛亥革命的洪流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上,一个 国家的海军军舰,就是这个国家国防实力 的象征。1995年10月18 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 发了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 席江泽民视察海军舰艇 和飞行部队并观看海上演习的消息。迈向21世 纪的中国海军又一次为 世人瞩目。这次演习结 束后,本文作者在海军 有关部门协助下,遍访 祖国海防线上的各型战  相似文献   

13.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在青岛成立,迈出了中国海军航空兵建设的第一步。1952年1月.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递交了关于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的报告。领导中华民族刚刚从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中站立起来的毛泽东深知:没有海上制空权.根本就谈不上现代化海防。为此,他多次过问海军航空兵的  相似文献   

14.
洋员是北洋海军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近代中国军事革新的时代产物,客观上为中国海防和海军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参与甲午海战的20名北洋海军洋员,虽然人数不多,表现或英勇或怯弱。  相似文献   

15.
《当代海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主管、《人民海军》报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军事刊物。她创刊15年来,出版了100多期,发行总量已达数百万册。这份刊物一直关注国家海洋权益,关注国防建设,宣传人民海军崭新风貌,为增强全民海洋和海防观念而不遗余力地默默奉献着。近年来,刊物先后被评为第一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提名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去年,杂志社还被评为全国宣传《国防教育法》系列活动先进单位。创刊15年来,《当代海军》坚持与时俱进办刊,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  相似文献   

16.
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失去海防几近意味着失去政权,于是清廷终于发出了“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仅建成北洋海军就耗银3000万两。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突然完全停止了呢?连慈禧皆称“惟念海军关系重大,非寻常庶政可比”,几近将海军视为身家性命,却突然要将其经费挪去兴建颐和园呢?原来,慈禧正面对另一个烦恼。  相似文献   

17.
于孝东 《兰台世界》2020,(4):119-121,133
1881年底,李鸿章亲临旅顺勘察后,确定以旅顺为北洋水师的大型基地,继而大力兴办旅顺海防工程。这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非但洋务派官僚,英、法、德、日等国的海军人士也纷纷前往观瞻。在旅顺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出于认识与目的的不同,中外人士广泛非议旅顺的价值,批评旅顺基地的选址不当,进而引发了旅顺与威海卫、旅顺与胶州湾的选址之争。李鸿章在幕僚意见的影响下,基于他的布防思想并北洋海防筹办经费拮据的实际,力排众议,最终坚持以旅顺为“北洋第一重捍卫”,为“北洋水师总汇之区”。  相似文献   

18.
马骏杰 《历史档案》2000,(4):102-109
《北洋海军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是中国近代海防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近代海军法规建设的重要成果,它标志着北洋海军的正式成军。虽然它从完成到最终失去效力仅有短短的6年时间,但它颁行的意义以及对甲午海战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澳门海防同知(即广州府海防同知)的设立,是清政府有效管理澳门加强海防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研究澳门史必定会涉及到澳门海防同知的设立问题。首先提出设立澳门海防同知的是时任广东按察使的潘思榘,但在何时提出设立澳门海防同知这点上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一、吴志良先生在《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一书中认为:“乾隆八年(1743年),广东按察使潘思榘向朝廷提出:‘县丞职分卑微,不足以资弹压,仍于澳地无益,似宜仿照理瑶抚黎同知之例,移驻府佐一员,专理澳夷事务,兼管督捕海防,宣布朝廷之德意,申明国家之典章’…  相似文献   

20.
正《船政学堂》既是对一段特殊历史的编年体式的真实记述,又是一部让人对近代中国产生更多感慨和唏嘘的纪录片,它让观者读出了近代海军兴衰之外更大、更深的思考。《船政学堂》告诉我们,直到清朝已过鼎盛时期,中国还没有海权观念,仅有了一点海防意识。建设近代海军、在海上拥有防范外侵的军事力量,这是一种早期的觉醒。本片的立意高远,在于通过对船政学堂建立过程的描述,引发出近代中国建设海边防御力量的历史过程。特别让人感慨的是,正像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需要先行者做出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