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也谈“情绪”“情感”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教科书中,关于情绪、情感的定义问题引起了许多同志的质疑,大家都感到目前尚缺乏一个明确、概括而令人满意的界说。比较流行的意见认为: “情绪和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曹日昌主编:《管通心理学》下册,第4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一个人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就叫做情感。”(杨清:《心理学概论》,第41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2.
关于研究体育本质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体育的理论科学,包括体育原理、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以及体育史等学科,首先都会遇到体育的概念是什么,即什么是体育的问题。“要进行争论,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列宁全集》第23卷第34页)长期以来,“体育”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明确,不利于体育科学的学术研究、讨论和交流。弄清体育的概念,对于体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个问题虽然一时难以解决,但又是回避不了而不  相似文献   

3.
强秦为什么二世而亡呢?贾谊在《过秦论》(上)中的回答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李淑章先生在《<过秦论>点睛语新解》(下简称《新解》)一文中将这句话称之为“点睛语”,并认为“到目前为止,诸家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论在文字上还是在情理上,都站不住脚.”那么,作者提出的“站得住脚”的“新解”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如艾恩奇同志一九六一年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人民大学李秀林等同志一九八二年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其他教私书,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观点大体一致。什么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呢?艾本指出:“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该书第235—236页,见一九七八年版。)并具体解释说:“资本  相似文献   

5.
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意识。旧心理学采用三分法,叫认识、感情、意志。。潘菽同志提出二分法,叫认识和意向,认为二分法是合于辩证唯物论的,三分法是不合于辩证唯物论的。他在《漫谈心理学》一文中作了如下一个图解(见《教育研究》79年,第2期75页): 从这个图解的整体看,是从感知到行动的过程,也就是知行过程。关于知行关系,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是这样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  相似文献   

6.
国内一些欧洲哲学史教科书,对于赫拉克利特的神学思想,不是采取回避态度,就是聊聊数笔,一掠而过。这就产生了问题:赫拉克利特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若是有神论者,是泛神论者还是一神论者?他的神学思想同其它哲学思想是什么关系?搞清这些问题不能忽视其存留于世的残篇中将近四分之一的神学片断。1 赫拉克利特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罗素所著《西方哲学史》谈到:“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然而属于一种特殊的神秘主义。”(见该书第6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记载了诡辩学派提出的“研究何以可能”的诘难,表述如下:“一个人既不能研究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能研究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因为如果他研究的是他所知道的东西,他就没有必要研究,而如果他研究的是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不能去研究,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他研究什么”。(《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90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资本论》第一卷第107页)。要准确把握这一论断,就要先弄清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 《政治课教学》93年第一期,发表了石先华同志《货币≠金银——兼与罗永昌教师商榷》(以下称石文)。石文对罗永昌同志《一般等价物≠货币》(见《政治课教学》92年第8期)一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确定体育教学的任务?怎样处理身体发展、技术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统一,课的任务不明确,评价标准就难以一致,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所以,目前《成都体院学报》正在开展有关这一问题的学术讨论(见1982年第1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仿佛”只能是“好像”吗新修《辞源》第2册1067页“彷”条下说:“大概相似。同‘仿佛”’。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仿”字下云:“[仿佛〕好像,似乎”。说文解字:“仿,相似也”,“佛,见不审也”。由上可知,“仿佛”一词除“似乎、好像”一意外,...  相似文献   

11.
(上接 1999年第三期第 90页 )二 蒙古与百蛮蒙古民族在八千年前已经形成 ,它的族称 ,也随着民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这个族称便是———蒙古。蒙古 (mongGoL)这个族称源于古代蒙古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man》 ,即“我们”、“汉字标记为“蛮” n峷?。“蛮”是蒙古民族的最初文字记载 ,蒙古的单称是“man”、“mang”的形式出现的 ,如“忙 勒 (mangGoL)、(《蒙古源流》)、而学者们转写“忙豁勒”时多用“Mang -Gol、Mankhol”。中世纪时 (monggol) ,但《蒙古秘史》所记“忙 勒”(MangG…  相似文献   

12.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见《论语·公冶长》)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杨伯峻编著的《论语译注》把“敏而好学”译为“聪敏灵活,爱好学问”.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给“敏而好学”作注:“敏捷而又努力学习”.以上两种理解均不妥.关键在于“敏”字在句中应如何解释.新版《辞源》1346页“敏”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勤勉”,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辞源》认为“敏”在句中应解释为“勤勉”.我认  相似文献   

13.
现行多数《现代汉语》教材中一些章节大都提到“缀”这个概念,在实际讲授中涉及到这一概念的地方更多,足见它在语法教学上的重要.但什么是“缀”教材上没有详细论及.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只是说“加在词根上边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见该书二七一页)但这一“附加意义”具体指什么.教材仅举了一两个例子,我们觉得作为教材有失过  相似文献   

14.
唐朝有个演滑稽戏的李艺人,善于逗乐。他自夸学问渊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儒教、佛教、道教三大教无所不通。在一次皇家宴会上,有人问他:“如来佛是什么人?”他答:“是个女人。”二“为什么?!”“《金刚经》说:‘敷坐而坐。’(自己把打坐的位置整理一下然后坐下来。)一个人既有丈夫又有儿子,不是女人是什么人?”另外一个人又问:“太上老君是什么人?”李艺人答:“也是个女人。”“W hy?”“《道德经》说:‘我有大患,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身,所以我有莫大的祸患啊。)若不是女人,怎么会怀有身(孕)呢?”皇帝大笑,问:“文宣王是什么人?”答:…  相似文献   

15.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404页)这是《礼记·文王世子》开头一段中的一句话。对此句中的“在”字,历来解释不一。郑玄《礼记》注:“在,察也。”唐孔颖达、宋朱熹、元陈澔、清朱彬等人亦以諯滴恰H欢迓娇蛉衔恕霸凇辈荒苎滴安臁?当以“视寒暖之节”的“视”字训为“察”。他们的分歧在于断句上。郑玄等人是受了孔安国、王肃等注《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的影响。此“在”训为“察”。如以郑玄等人的说法,从文  相似文献   

16.
刘泽如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我国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理论建设中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南,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60多年,创立了以主客观矛盾规律为核心的、独树一帜的心理学学术思想体系。本文拟结合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实际探讨一下心理活动的主客观矛盾规律。一、主客观矛盾规律的基本点心理活动的根本规律是什么呢?刘泽如教授明确指出:心理活动的根本规律是主观矛盾规律。30年代以来,他先后撰写了《行为研究举例》、《运用实践论研究心理学》、《在心理研究上必须贯彻反映论》等文章,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其基本点有三: 1、客观决定主观。刘泽如教授认为,“客观”指不依赖于人的心理意识而独立存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绝对真理?现行的教科书都是这样界说的:所谓绝对真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见肖前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368—369页)  相似文献   

18.
(1)在西方经济学家中,承续《资本论》和伯恩斯坦,最早注目于股份制研究的人,是美国制度经济学的早期代表凡勃伦。1904年,他发表《企业论》一书,和《资本论》的认定相同,提出股份制是“信用手段”的一种新的使用方式或曰“信用经济”(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4页,第8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492—493页),是“借助于信用筹集资金以扩大资本的简化程序,在现代工业公司的改组与合并中达到了发展的顶点”(第67页)。由此,凡氏认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的核心为“仁”,已为人所共知,而“仁”的确切解释为何,却似无定见。孔子创“仁学”,他自己列举了“仁”的种种情况,好象也没有确定出一个可供规范的定义。疏理孔子言论,直接论“仁”的: (一)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相似文献   

20.
1.1《古汉语简明读本》(下简称“读本”)上册第四页: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从今以后才知道您是象对待狗和马一样来畜养我孔伋的。 这里的“君”字用“您”来对译,不大确切。 “君”作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应该是面对面的对话中对对方的称呼(书信上尊称对方也可以用)。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孟子》上用“君”字165次。作“国君”讲的152次,作“为君”讲的1次;其余12次都是作为对称词“您”讲的,这12次中没有一次不是面对面的对话用的。《梁惠王下》2·12用了4次,2·16用了5次,《腾文公上许行》用了2次,《万章上》9·2用了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