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嘉纪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遗民诗人,著有《陋轩诗》及《陋轩诗续》十五卷。明清易代,以吴嘉纪为代表的遗民群体,一面承受着汉文化传统失落的感伤,一面头顶笼罩着文化高压的威胁,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发出浩叹。康熙元年,是吴嘉纪人生的转折之年。应周亮工之招吴嘉纪正式走进了扬州文化圈,生存方式与人生定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道德缺失的现实境遇下,吴嘉纪通过自己的文学创造,寻找道德心理补偿,吴嘉纪作品中的陶渊明情怀,正是隐逸文化与节操观念尤为突出的明清易代大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清初词是清词中兴之始。清初开风气之盛、成词风之变者,在于遗民、贰臣、布衣。清初皖词三大家方以智、龚鼎孳、孙默分别为遗民词家、贰臣词家、布衣词家的代表。无论是创作、词事活动,还是选政之操,他们都引领风气之先,献替殊多。  相似文献   

3.
明清易代的特殊社会背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遗民群体,他们以散曲创作展示时代变迁、书写个人情怀。具体而言,遗民散曲对明清易代的文学性书写主要表现为:对黍离之悲与故国之戚的沉痛表达,对明清鼎革的泣血呼喊以及遗民对自身尴尬地位的现实关照。从艺术开拓的角度来看,自由直率的曲体承载着严肃崇高的题材挺进渐趋僵化的曲坛,为清初散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4.
傅山是明清之际一位志行坚卓的遗民思想家,也是一位见解卓越、创作丰富的学者,他一生以抗清为己任,心伤故国,奔走呼号,诗歌中闪耀着一种不屈的斗争精神,处处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切情怀,情寓于诗,读之令人感奋.  相似文献   

5.
《板桥杂记》虽然是一部冶游之书,但值明清交替之际,却渗透着汉文人普遍的“遗民情怀”,仔细剖读《板桥杂记》会发现,这一时期“遗民文人”普遍感伤的常常不属高尚的家国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失语和个人的挫败感。  相似文献   

6.
平卫龙 《成才之路》2009,(19):75-75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送别诗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布衣鸿儒。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送别诗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布衣鸿儒。  相似文献   

8.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总其生平之志,除著述、授徒之外,广交天下友也是他们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皖中诸遗民即是其遗民朋友中的至交。由于特殊的身份及时代背景,易堂九子与皖中遗民之交游有着丰富的历史蕴涵,除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外,更重要的则是以“交游造士”作为救世方式之一,是其经世理念的体现,在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忠孝是南明福建抗清斗争的重要遗臣,其晚年追随郑经东渡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文教发展。《王忠孝公集》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明末迁台遗民文人别集之一,它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社会状况,提供了有关南明福建抗清政权的重要史料,同时又是遗民文人个人生活及情感经历的真实记述。因此,基于《王忠孝公集》对王忠孝的政治作为及生命情怀的细致考察,既可以展现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政治生态及情感变化,又可以为相关的南明文学、台湾文学研究提供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文人生命形态具有多样性而非单一性。作为布衣文人的陈忱在此际诸种文人生命形态之中具有个体性价值,在日常生存方面以世俗生活和隐逸唱和生活本身作为价值意义,而非借此予以寄托它意;在终极理想方面有着文学(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而非潜寓遗民的复国大计。由此出发,进行此类研究对探索明清之际士人的丰富生命形态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侠 《语文知识》2006,(9):28-28
“布衣”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人们一般都会把它理解为“平民”。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教材和《古文鉴赏辞典》都把其中的“布衣”解释为“平民”。“布衣”真的就是平头百姓吗?  相似文献   

12.
方熊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一位安徽遗民诗人,他因曾刊刻《陶渊明集》六卷(世称《陶诗诵说》)而为陶诗研究者所关注,但是他的生平事迹却消散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方熊生性豪爽,尤爱游历,这使他成为诗人间的“联络人”。他与桐城学者的交游,反映了清初桐城诗派的活动细节。他与其他安徽人的交游,勾勒出清初“皖桐诗派”的生成路径。他与遗民的交游,反映了清初遗民诗人群体的生存状态。而他与入清后采取合作态度的诗人群体产生交集,则表明清初诗坛在地域、遗民等面向之外还具有更加复杂、多维的面向。  相似文献   

13.
1644年甲申之变后,沈自晋的散曲中就存在着怀念故国的遗民情结。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加强和沈自晋遗民心态的微妙转变,其散曲中遗民情结的表达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便是从"狂歌痛哭式"的黍离之悲,到"借比兴以抒怀"的故国之戚,再到"豪放洒脱式"的遗民余音。这3个阶段恰恰与他的散曲集《黍离续奏》《越溪新咏》和《不殊堂近草》相照应,也完整地勾勒出入清后沈自晋散曲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明清易代之际,一个特殊的遗民群体应时而生,方以智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南明永历元年(1647)至永历四年(1650)间,方以智十作辞疏,坚辞永历帝内阁之召。辞疏中所透露出的辞官原因主要包括:身患痼疾之限、性情狂直之虑、才能不堪之忧和不入班行之誓。方以智直笔谠论,将遗民们复杂的情绪心理充分展现出来。虽然遭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面临着出处的艰难抉择,方以智却始终以血泪书写,用真性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论宋明遗民的不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封建时代,每当新旧王朝更替之际,总要涌观出一批缅怀故国,隐遁乡野,不仕新朝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习惯上把他们称为遗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每当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取代中原汉族地主阶级政权时,遗民的现象也就特别突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的南宋遗民和清初的明末遗民。据程克勤《宋遗民录》和朱明,德《广宋遗民录》所记,元初有事迹可考的南宋遗民就有四百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谢翱(皋羽)、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宗旨研经立说。其《诗》学著作《诗广传》对《诗序》的众多突破与发展,在当时的《诗经》学著作中独树一帜,得益于其"拟议变化"的《诗》论观。在"拟议变化"《诗》论观烛照下,王夫之沿着经世致用的解经思路,将《诗经》阐释与时代风气和政治紧密结合,能够对《诗经》学讨论的传统问题提出新见,开拓新的解《诗》路径,体现了明清之际遗民经学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17.
《和刘柴桑》是渊明一部自述往事以博得好友之精神共契之作品。历来将其与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从渊明人生轨迹与思想来考察,此诗实为渊明对好友遗民哭诉衷肠之言。  相似文献   

18.
《心史》,诗文别集,是南宋著名的遗民作家郑思肖最重要的著作。诗人亲历了宋亡前后社会的极大动乱,痛心疾首,其散文题材广泛,主题集中而显豁,主要反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英雄的赞颂,体现郑思肖拳拳反正之心、铮铮民族气节,有鲜明的遗民特色。在艺术上,散文形式多样,感情强烈;善于叙事,语言简洁。七百多年来,《心史》散文中洋溢着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考查清初著名古文家魏禧在江西的交游情况,有助于了解魏禧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及人格精神的形成,把握清初江西文坛的创作情况及明清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群的思想活动与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20.
仇远在宋元词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其词集《无弦琴谱》展现了一个由宋入元的故国遗民的沉挚心曲,包含亡国之痛、桑梓之悲和隐逸之思。仇远的生平经历,其词集所展现的遗民心态,在宋遗民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