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环境艺术化是学校美育大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不断创新指示的一项重要举措.几年来,我们铁岭市银州区实验小学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策略,全面实施了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营造了一个“校园环境美、文化底蕴厚、艺术氛围浓“的校园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接受了“无限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校园文化及校园环境艺术化的概念、校园环境艺术化的设计原则、校园环境艺术化的视觉设计、校园环境艺术化的空间设计四个部分的内容。通过校园环境艺术化创造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完善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环境艺术化以育人为目的,通过对学校硬件环境(即物质环境,包括场地、教学楼、门廊、教室及附属设施等)和软环境(即精神环境,包括校园建设、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艺术等)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使“寓教于美”、“教育立美”体现在学校全部活动过程之中,是一种审美化、规模化、高品质的教育要求,它包括了校园内的一切活动。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建设的重点是软环境建设。扎扎实实推进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校园环境艺术化是学校美育大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不断创新指示的一项重要举措.几年来,我们铁岭市银州区实验小学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策略,全面实施了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营造了一个"校园环境美、文化底蕴厚、艺术氛围浓"的校园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接受了"无限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教育厅于2005年2月25—26日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召开了“辽宁省中小学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会上,对辽宁省第三批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先进学校和首批艺术学科带头人进行了表彰,与会者听取了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锦州市第二高中、抚顺市北台小学、沈阳第九中学以及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从不同侧面所做的工作经验介绍,现场观摩了大连市第十四中学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作法和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6.
校园环境艺术化是校园内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明环境的和谐统一。它主要包含学校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建设,反映着学校的办学风格、学校特色和校园精神。一、校园环境艺术化的意义1.校园环境艺术化对学生的辐射、向心、凝聚力量校园环境艺术化作为校园环境建设,隐含着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硬件环境建设作为学校潜性课程的显性物质,主要表现在根据学校自己的培养目标。整体的建筑、绿化等设计与规划所进行的人为创造美的过程,建设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寄情于师、寄情于生的校园环境,能使师生触景生情,随时随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种教育的力量是潜在的、隐性的,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意见》从根本上提出了美育实施的根本途径和操作的工程。这是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动员令。随着这个工程的启动,我省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所以,这个文件的实施,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性的举措。1.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将使“审美育人”的崭新教育理念在全省展开。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而校园环境艺术化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赖以生存的环境。环顾我们生活的环境,已很难找出没有经过设计的物品和角落,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功能方面得到满足后,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到外在美的塑造,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视觉艺术改变着我们,我们人类文明的圣地——校园也正在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大潮中变得越来越美好。但是,校园视觉环境的三大块:楼厅环境、教室环境和校园环境的不同审美文化功能的需求和设计理念之间的不协调,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规划的总体设计。例如,校园艺术化缺…  相似文献   

9.
秦斌 《教书育人》2009,(9):64-65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学校显性教育的重要保障.浸润于良好的校园文化之中,学生个体能获得更全面的健康成长,学生群体能获得更和谐的整体发展.而营造艺术化的育人环境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创造艺术化的校园环境,能催人奋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良好心态,积极主动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0.
一、构建“立美导学”的美育板块是校园环境艺术化的基础平台兴城市把课堂教学作为校园环境艺术化的主阵地,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把构建“立美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突破口,以探究知识为基础,坚持课堂教学审美化,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心灵的完善,做到“三个着力”:着力于探索“审美融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着力于各门课程知识内容所涵盖的审美要素的挖掘;着力于探索教学模式、过程、手段方法的审美化。1.构建“以艺术教育为龙头”的先导体系只有使全体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真正掌握双基,得到美的启迪、艺术的熏陶,才能发挥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徐坚良 《辽宁教育》2006,(7):I0001-I0001
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而校园环境艺术化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赖以生存的环境,环顾我们生活的环境,已很难找出没有经过设计的物品和角落,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功能方面得到满足后,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到外在美的塑造,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视觉艺术改变着我们,我们人类文明的圣地——校园也正在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大潮中变得越来越美好。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而校园环境艺术化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赖以生存的环境。环顾我们生活的环境,已很难找出没有经过设计的物品和角落,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功能方面得到满足后,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到外在美的塑造,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视觉艺术改变着我们,我们人类文明的圣地——校园也正在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大潮中变得越来越美好。但是,校园视觉环境的三大块:楼厅环境、教室环境和校园环境的不同审美文化功能的需求和设计理念之间的不协调,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规划的总体设计。例如,校…  相似文献   

13.
校园环境艺术化是校园内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明环境的和谐统一.它主要包含学校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建设,反映着学校的办学风格、学校特色和校园精神.  相似文献   

14.
校园环境艺术化是校园内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明环境的和谐统一.它主要包含学校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建设,反映着学校的办学风格、学校特色和校园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工作,是育人的基础。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适时捕捉教育契机,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一、优化环境为依托注重濡染熏陶情校园环境"润物无声"。我校注重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努力形成艺术化校园特色,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走进我们的校园,宽敞洁净的水泥路、开阔的广场、整齐  相似文献   

16.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辽宁省教育厅通过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和建立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县区评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全省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但面对当前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仍然相对薄弱的现状,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在大教育背景下,遵循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全方位实施环境育人。  相似文献   

17.
2002年6月11日,辽宁省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启动实施动员会暨辽宁省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大会在铁岭市昌图县隆重召开。来自全省各地教育行政、教研科研部门从事美育工作的同志和100多所中小学校校长、教师,以及新闻单位的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昌图县北山小学和铁北小学令人耳目一新的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的初步成果,沈阳市和平区振兴二校、大连市旅顺口区龙王塘中心小学、辽阳市二高中和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等单作了经验介绍及影像展示。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浩波、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主任陶秀伟、省美育研究会顾问、抚顺市政府副秘书长朱正义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平常词语艺术化的性质、寻常词语艺术化的标准、类型和子常词语艺术化形成的文化心理基础,认为“寻常词语艺术化”作为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使修辞活动中对词语运用的认识更加充实、更加全面,开拓了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表现,是校园文化中“看得见,模得着”的部分内容。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搞好校园环境建设,这对实施“环境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意见》从根本上提出了美育实施的根本途径和操作的工程.这是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动员令.随着这个工程的启动,我省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所以,这个文件的实施,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性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