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学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天到了,幼儿园里的果树都挂满了果实。一场秋雨打落了很多成熟的枣儿,有一天,孩子们在院子里还捡到了一个已经变黑的核桃。孩子们对成熟的果实的兴趣,引发了我开展“幼儿园的果树”活动的想法。这一活动从“找幼儿园结果的树”开始,巧妙地渗透了许多相关的数学教育内容,培养了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生活当中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我是河南开封新华幼儿园的老师。小时候,我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喜欢听童话故事。当我把小时候听来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时,我的心又在那条充满神奇色彩的童话小路上和孩子们相遇了。于是,我拿起了笔,走进了自己心目中的童话世界。我要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一起惊奇,一起幻想……  相似文献   

3.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制玩具已经逐渐淡出了孩子们的生活。记得我小时候,所有的玩具里只有一个布娃娃和一个皮球是爸爸从城里买来的,  相似文献   

4.
何群 《贵州教育》2010,(17):42-43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每每想起那一句“老师,我没有优点”,我都会忍不住哽咽,有种想哭的感觉。在上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一课时,有一个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自信,帮助学生找到自信的资本。”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特定设计了一个分为两步的教学环节:1.让学生自己找一至两个优点;2.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大圈,让一个孩子坐在中间,其余学生一起来找她的优点。按照我的预想,还没等到第二步,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我们这群孩子作业草草了事,因为家长做活还来不及。无暇顾及我们,再说他们也没有上过学,扫盲时勉强识了几个字,想给孩子找错误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调皮的孩子有时还使坏,拿一道思考题或找一个繁杂的字让家长认,故意刁难,让他们难堪。因此家长只能唠叨着读书要专心,作业要认真,并不厌其烦地重复:识了字可以做先生,拿笔头吃饭。孩子们大凡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屁股一转又我行我素。自恢复高考以来。我们这个生产队十来年四五十户人家没有一个考取大中专。  相似文献   

6.
剪指甲     
每周三都是我给孩子们剪指甲的日子。以前,我要一个一个地请他们到我这里。现在,我只要说一声“谁的指甲长了,快来找我剪”,孩子们就会检查自己的手,指甲长了的就主动找我来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原因在于现在剪指甲的时候,我都要和他们说上几句,聊一聊天。...  相似文献   

7.
镜头一:一天,宫思远在玩的时候不小心把沙袋扔到了吊扇上。像往常一样,孩子们急忙来找我求救。镜头二:孙向楠和几个小朋友玩“藏猫猫”的游戏。他把一个玩具扔进了墙壁与被橱间的角落里,躲过了别的小朋友的“搜查”。但高兴之余他发现,玩具扔进去很容易,想要拿出来并没有那么容易,于是也来找我帮助。每当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孩子们总是习惯性地找他们最信赖的人帮助解决,那么孩子们到底有没有能力解决呢?让我们来看一下。由于我“很忙”,所以我拒绝帮助孙向楠,而请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不一会,我看见他拖着一把长竿笤帚进了教…  相似文献   

8.
“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在我极富激情的语言的引导下,孩子们将这首《乡下孩子》朗读得抑扬顿挫,颇有感情。“你觉得乡下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见时机成熟,我抛出了问题。“我觉得他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小时候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我觉得他是一个能干的孩子,因为他捉一只蝴蝶就能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就能吹出一首动听的曲子。”“我觉得他是一个爱帮助人的孩子,因为他挖野菜给小猪吃,让小猪把肚子吃得饱饱的,还捉小鱼给猫咪吃。”看样子,通过大半节课的朗读,孩子们已经对诗歌所描绘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夏天到了,孩子们和我一起讨论怎样才能使自己凉快。大家想出了用空调、电扇、找有风的地方等很多方法。突然,一个孩子说:“老师,跑的时候有风,越跑越凉快。”(这个孩子的想法出乎我的意料,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我首先想到的是不应该反对.应让幼儿说说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那日课间,我一走进一(3)班的教室就觉得气味不对,孩子们也在纷纷议论,凭着多年职业的敏感,我知道肯定是哪个内向的孩子不小心把大便弄在身上了(因为不怎么内向的孩子肯定会主动找老师的)。看到这情景,我便笑着告诉班级里的孩子们,这气味可能是从学校后面花园飘过来的,因为那儿正在施肥。听了我的话,孩子们渐渐地停止了议论。接下来是节音乐课,铃声一响,孩子们欢快地唱啊跳啊去了音乐室,而那个把大便拉在身上的小男孩却急得要哭了,脸涨得通红。在其他孩子离开教室的时候,我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地拉住了他的小手,他那含泪乞…  相似文献   

11.
蝉的话题     
夏天雨后的早晨,于洋一进门就举起纸盒大声喊:“你们猜这纸盒里有什么?”孩子们愉快地猜测着:“是一只蚂蚱。”“是一条大青虫。”“是一只蝴蝶。”于洋得意洋洋地打开纸盒说:“都不是,是一只知了!”孩子们顿时议论开了:“我知道,它叫‘蝉’。”“这是一个损害树木的坏蛋。”我问:“你们知道它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吗?”谁也说不出来。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想:现在正是蝉多的季节,何不带他们去寻找幼蝉呢?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阅读》2007,(10):23
女儿的学校发来一张通告,说今年邀请妈妈们参加分享会(类似座谈会),听听孩子们怎样评价自己的妈妈,这倒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于是,那天晚上我带着女儿兴致勃勃地去了。 由于这是一所女校,从校长到校工都是清一色的女性。那些孩子一个接一个上台演讲,内容大致是妈妈平时如何关心我,帮助我的学业,料理我的日常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13.
今天一早,何恬冉同学的家长来找我,向我反映他女儿被同学黄玲宜起外号的事情,说他的孩子因为同学们给她起外号,已经影响到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总不开心.我向家长保证,一定会处理好这件事情的. 我喜欢用身边的事情给孩子们进行说理教育,孩子们都很喜欢听.这一次,我先给孩子们讲了我与同学聚会时的事情.说有些同学不喜欢某同学,是因为小时候经常受欺负,有些男同学说不喜欢某女同学,是因为女同学给男同学起不雅的"外号",直到现在还记得,给同学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看到孩子们都静静地听,我接着说:"可是我也给一些同学起了‘外号’,但是他们却很喜欢我,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一下子,孩子的精神都被我的话吸引过来了.我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的脸蛋像红红的苹果,我叫她‘小苹果’,她非常喜欢,我们相处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04,(Z1)
自从2001年9月我担任辅导员以来,一直觉得开展少先队活动很难。一是找不到合适的活动内容;二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参加。去年11月,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我在报刊征订目录中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你——《辅导员》杂志。拿到《辅导员》2004第5期后,我夜以继日地通读全文。文中的点点滴滴都撞击着我的心灵。她使我明白了:当辅导员要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而不是敷衍塞责;孩子们的好习作、好活动可以走出大山深处,与全国的同龄人一比高下;黑板报可以发挥巨  相似文献   

15.
躲猫猫大王     
小勇是我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小勇最喜欢跟我们一起躲猫猫,可是,他总是第一个被找到。有一天晚上,我对小勇说:“你明天跟着我躲,保证他们找不到你。”开始躲猫猫了,小勇第一个冲向灶台后面。我指指柴堆,可他只是茫然地笑着,看着我。我急了,推着他的屁股,把他硬塞进了柴堆里。才弄好,我就被小新抓到了。小新找了好久,可就是找不到小勇。小新只好说:“小勇,你出来吧,算你赢了!”  相似文献   

16.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我的学生正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怎么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秘密呀?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话音刚落,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早已打开课文,放声朗读起来。可是,一个小姑娘没有读,举手示意有话要说。我轻轻地走到她面前弯下腰,只听见她俯在我的耳朵边,慢慢地说道:“老师,我不想当“达尔文”,也不喜欢研究科学……”咦…  相似文献   

17.
温柔的原谅     
黄小平 《小读者》2010,(12):15-15
小时候家里穷,活计又多,父亲不在家,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有一次,母亲给我10元钱,让我去买东西。当我玩够了,想起母亲的吩咐,翻遍口袋却找不到那10元钱,只好怏怏地回到家。  相似文献   

18.
走龙灯     
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陈鹤琴 本月我们小班在体育方面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幼儿能够学会一个跟着一个走。然而由于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在走队时他们不是这个走出了队伍,就是那个远离了大家,每次练队,我们不知要花费多少口舌。 一天午饭后,我带孩子们在园里散步。不一会儿,一路纵队就走成了几路小分队。我心里非常着急,这时,脑子里忽然闪现出小时候看到的玩龙灯的情景。于是,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你们看过电视里演的长长的龙灯吗?”“看见过!”“那老师领着你们走成一条大龙灯好吗?”孩子们一听,兴致马上高起来,不…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由于个头过于矮小,那份自卑让我的性格变得孤僻内向,一个朋友都没有。父母担心我长此以往,会得忧郁症,所以变着法儿地想让我走出家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去玩耍。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指一指”这个环节,请学生用手指一指自己在教室里所找到的角。学生有的找的是黑板的一角,有的找的是数学书封面的一角,有的找的是桌角等。但在汇报的时候,学生出现了一个现象:大多数孩子指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角,而是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我现在就该告诉他们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了呢?但转念一想,今天不妨“装傻”一回。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很多角,现在吴老师就把你们找到的角画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都看得清楚些,好吗?”好!”孩子们大声回答。在学生期待的目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