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盘架之要 学习孙式太极拳,在技术上首先要了解掌握孙式太极拳走架的意义、要求和特点。 孙式太极拳盘架的意义,是通过孙式太极拳架这一运动形式,使习者从中体味周身内外的虚实转换、开合鼓荡、动中求静、变中求整、阴阳互济的基本规律,并最终将这些规律中和为习者自身的机体本能,达至内外合一、神气合一、内劲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然是学力深厚、名副其实的武式太极专家,一出手就一针见血地点破——内功心法是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与英雄沾衣跌人的不二法门,而没有玩弄文字、遮遮掩掩地探讨拳学。其实,提倡以内功心法引导内外兼修、武道并重的锻炼法则,有个事半功倍的益处,即超越"练用脱节,食而不化"这一可能存在的障碍,抑或说是陷阱。有人慨叹,时下修炼太极拳者存在的学术犯规现象数不胜数,大家对于普遍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现象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多少年后回过头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类走弯路的问题。傅仁东先生之所以主张拳家要注重内功心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学人"趋避"把太极拳练成走过程、走弯路的太极操,免得练习者有朝一日懊悔不已。这对于对太极拳理论认识上阴霾满天的太极拳学人,足有拨云见日之感。正如当年为本刊刊头题字的吴作人大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做大自然的儿子,而不是做大自然的孙子。在我看来,拳家反求己之气血、神经,注重人之本性与拳性结合的内功心法,就是太极拳家走向道法自然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借此机会,本刊竭诚向海内外太极明家搜读如实语人,信而可证的太极内功心法。  相似文献   

3.
初学太极拳的感受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运动不同,与一般的随意运动也不同,因此,初学者往往会感到难于掌握。要想又快又好地掌握太极拳运动,就更困难了。借助太极拳前辈的传承经验,通过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实践发现,如果让初学者先通过一些基本动作体会出身体各部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感觉,“跟着这种感觉走”,会加快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速  相似文献   

4.
在武术界,素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就是说,太极拳起码要经过十年的修炼才能掌握它的技击技能,发挥它的技击威力。然而,“太极十年不出门”只是时间的概念,说明精于此道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实际上,真正获得太极功夫,并非十年八年就能奏效的。有的人拳打一生,仍功夫平平,真是“练拳者千万,练成者一二”。  相似文献   

5.
太极推手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综合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养生法,吐纳术,经络学说,由朴素的唯物主义创造的一种内外兼练的拳术。它能使人体关节肌肉的活动和呼吸协调一致,能增强内脏的运动。并具有协调性和内外统一性。要想练好太极推手,必须先掌握太极拳的理论及身法。我们懂得太极拳身法是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心理测量、实验测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机理进行实证性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太极拳锻炼可以延缓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衰退,其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各个因素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心理和社会健康纬度的效果要明显于生理健康纬度;锻炼组的认知能力优于对照组(最佳反应时除外);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更有益于中老年人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建议加强对太极拳健身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太极拳锻炼者最好长期坚持集体锻炼。  相似文献   

7.
王庆喜 《武当》2010,(3):22-23
习练陈式太极拳,首先要把握陈式太极拳之“意”、“气”、“身法”要点,着重掌握“缠丝劲”的练法要义,再遵循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三个习练阶段,要求循序渐进,从而练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8.
王志远 《武当》2001,(5):20-21
我们知道太极拳学是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矛盾的辩证学说。它的运动方式充分反映了“生命的内部矛盾及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不但对立、排斥、制约和斗争,也相互联结、依存、渗透和转化”这一规律,从而证明太极拳是一种最名副其实的“全身运动”和“交替运动”。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使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内部或机能之间,通过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的交替,由简入繁进行二元或多元交替运动锻炼,克服对偶失衡的锻炼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太极拳中运动和平衡的对立统一太极拳要求在保持平衡的条件下进行运动和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太极拳中有这样三句话:一是“一动无有不动”。它不象有的体操动作,上肢动,下肢不动,太极拳要求上肢、下肢、腰部、头部,甚至手指同时都要动。二是“上下相随”。即肢体上部和下部的运动要结合起来。三是“内外相合”。不但肢体外部要结合着动,而且外部和内部也要结合着动。所谓内部,主要指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肢体外部动作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和呼吸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太极拳是具有高度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整体运动。太极拳对于平衡的要…  相似文献   

10.
从阴阳变化谈太极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极拳理论是指导太极拳实践的准绳.在习练太极拳的实践中人们必须要明了太极拳的灵魄——太极阴阳哲理。本阐述了太极拳走架锻炼和太极推手中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1.
喻承镛 《武当》2012,(11):20-21
"用意不用力"实为太极拳的锻炼要领之一。然而,对于什么叫做"用意不用力",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对于"用意不用力"这一要领理解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技艺和锻炼效果的不断提高。所以,要想不断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锻炼效果,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并从而理解这一锻炼要领的真正含义才行。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之一,在高校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已成为大学生必修的体育项目。然而其枯燥的套路学习及缓慢平稳的运动节奏,很难激起现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大力倡导教学改革创新的今天,如何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锻炼方法,进一步领悟太极拳的精髓,教师应进行有益的教改尝试。文章针对初学者,不断遴选新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尝试,旨在启发、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能尽快掌握简化太极拳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教学四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促使学生尽快熟练的掌握太极拳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采取科学而适当的教学方法授课。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教学方法,供参考。   1.先练“走”后练“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步法的进退和周身的稳定程度,两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弯屈的程度、重心的移动和两腿的虚实变化都与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密切相关。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先练“走”,“走”即为步法练习。太极拳最基本的步法包括前进、后退…  相似文献   

15.
顾新法 《精武》2011,(1):26-27
太极拳属于武术中的内家拳,是一门身心俱练、内外兼修的功夫。现在太极拳普及,很多人将大量时间用于动作的"划道",水平在"太极操"上徘徊;有些人追求气感,却不得要领,殊不知,气为帅,血为母,通道不畅,内气无法在体内循环,气滞血淤,久练会对身体产生伤害。毫无疑问,只要运动,机体就能得到锻炼。但是,要想健康必须训练得法。要想得到太极真谛,必须练内功,太极内功是太极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锻炼空间的口述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之视角,运用口述史方法,深入太极拳锻炼的田野获取太极拳练习者的实践素材,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太极拳锻炼空间的形成、太极拳锻炼空间的运作及太极拳锻炼空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的修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波 《健身科学》2006,(6):33-34
太极拳以其出神入化的健身和技击效果著称于世。但是又因其难于练成,而使世人迷惑不解, 甚至怀疑它是否是一门高深的武术学问。为挖掘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现根据吴氏太极拳的传统修炼方法,向世人披露太极拳的修炼法门。古人说无法不成道。那么,什么是太极拳修炼的方法呢?简单说,就是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分简式和复式两种。简式:动作少,初学者容易掌握,运动量较小。复式:动作多,也比较复杂,运动量较大,适宜于锻炼有基础者。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中创造发展起来的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祛病延寿的武术项目,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现在,太极拳已在全国广阔城镇、农村、机关、工厂以致在国外逐步推广,尤为中老年人所喜爱。由于太极拳锻炼能祛病健身,增强体质,所以全国多数医院和疗养所已广泛采用为  相似文献   

19.
马杰  唐金柱 《武当》2005,(1):12-15
“武当太极十三势推手”是武当玄门丹派门内独有的一种推手锻炼技艺,也是太极拳技击用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和“武当内功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拳架可谓理论,推手即是实践,当拳术套路炼得纯熟细腻,中正圆满,能内外合一,虚实刚柔具备之后,就可将在练架中得来的刚柔内劲,运用到练习推手对抗中,以充分发挥推手的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20.
刘振忠 《武当》2012,(6):7-10
杨式小架太极拳,特别重视"∞"字形内缠丝圈的锻炼。通过学习掌握"∞"字形内缠丝圈的走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太极拳水平,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帮助。杨式小架太极拳内缠丝功是由杨少侯传与田兆麟,田兆麟再传授给其外甥崇寿永,由崇寿永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