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江苗岭行     
贵州高原苗岭山区,雷公山麓清江河畔,吊脚木楼鳞次林比,苗寨风情浓郁迷人,是民族风情游的好去处。醉卧郎德寨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到郎德作客。这座中外闻名的贵州苗寨博物馆,从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我不知去了多少次,宿过多少夜,但有一夜印象最深。那是1984年,我到都柳江畔考察侗寨鼓楼,顺便路过郎德。我成心在郎德住一夜,想看看能不能把它作为苗寨风情博物馆来培植。那天晚上,我住在一位寨老家。他的房子是典型的木结构吊脚楼,二楼明间当堂屋,堂前外廊设栏杆,称为“美人靠”,苗话叫做“逗安息”。好客的主人在吊脚楼上设宴款…  相似文献   

2.
郎德塞的铜鼓文化,既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受到中外关注。1998年秋,我们随同出席“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第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专家学者前往郎德考察,欣喜地发现,郎德寨的铜鼓文化活动,在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现代文明、促进苗寨巨变中,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据说有专家认为,辉煌的‘请铜文化’巴经消失,成了“死亡文化”。但在贵州广大农村,铜鼓文化活动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成了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民族村寨里,苗族郎德寨的铜鼓文化…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新近建立了10个专题民族民俗博物馆。其中黄平飞云崖民族节目博物馆、兴义下五屯民族婚俗博物馆、台江文昌官民族刺绣博物馆、安顺府文庙蜡染文化博物馆,有相当数量的展品,是引人注目的民族服饰。节日博物馆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节日盛装;婚俗博物馆中,最有趣的部分是热恋中的村姑将亲手织绣的花带、鞋垫、荷包、背扇之类物品赠给情人作信物;蜡染、刺绣博物馆小,举问皆是民族服饰的精华──蜡染、刺绣作品。民族服饰在贵州民族文化中是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最近几年,贵州省文物部门将“抢救民族文物”的重点放在征集民族服饰上。…  相似文献   

4.
日前,首都博物馆主办的名为《多彩中华》的大型民族历史文化展以《团结自强·觉醒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的民族家园》《百工之艺·深厚的造物文化》《交心神灵·精神世界的造物》等4个部分,汇聚12家文博机构100余件(套)民族文物精品,引发观者对祖国现代化进程中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守望、存续、弘扬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不可移动文物(或称古迹、史迹、文化遗迹、历史遗迹),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包含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涵盖政治、军事、宗教、祭祀、居住、生活、娱乐、劳动、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领域,弥补文字和历史等记录不足之处。《让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的生存与探索》一书是湖北省博物馆协会委托的一个科研项目,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研究中心共同完成。内容包括博物馆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湖北省的博物馆与不可移动文物专题研究、国内外有关的政策法规介绍、对博物馆与不可移动文物的发展趋势的归纳与发展建议,以及20篇调研文章和一些相关的表格等等,本文予以推介,旨在唤起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更多关注与支持,使湖北的不可移动文物通过博物馆建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促进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博物馆建筑史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荆州大遗址博物馆建设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并具体讨论了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工作流程。认为遗址博物馆建筑,本质上是博物馆建筑,其选址应在不破坏文化遗产、不阻碍游客观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没有污染源、排水通畅、通风良好、环境协调、方便游客出入之地;建筑外形与结构应符合展示内涵的需要,凸显遗产地传统文化特色,使建筑成为遗产解说的一部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休闲等功能齐全,同时具备临时展厅和举办各种活动的空间;功能流线网络化、无障碍,游客活动区与工作活动区区隔明显;采光合理,建筑节能、环保、智能化;符合国家防震、防火、防盗等安全标准和《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周边预留有发展空间。遗址博物馆建筑除了强调建筑成为遗产解说的一部分之外,更应适应博物馆建筑的功能需求。遗址之上的展示保护建筑可以采用钢架等轻型材料,但建筑外形依然应当运用茅草屋顶、黄土色墙壁等楚文化传统建筑元素装饰,以使其与遗址环境氛围相协调。展示文本制作理应在建筑设计之前,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力求详细具体,博物馆人必须有结合本地实际的充分研究并与建筑设计师有深入的沟通。唯其如此,遗址博物馆建筑才可能功能齐全、节能环保、够用好用,才能成为本地区独具特色、具备文化性、经典性和纪念性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7.
<正>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  相似文献   

8.
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确定的世界博物馆文化宣传日。每年该日,博物馆界举办各种公益性活动,以示纪念和庆贺。201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促进社会和谐"。结合北京的城市特点,北京各家博物馆在"博物馆:促人文建设,创世界城市"的口号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博活动;力求突显博物馆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反映博物馆的发展特色;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1998年6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以“民族学人吴正光”为题,展播了第二届全国电视人物短片获奖节目之一,再次介绍了贵州少数民族学者吴正光。我知道吴正光,是从他的文章开始的。两年间,他不断地给编辑部寄来他的文章——《清江苗岭行》、《绕有风趣的苗岭吃新节》人侗族风情拾趣》、《侗族建筑赏析》、《古镇青岩读石书》。《穿在身上的史书》。《贵州高原牛文化》。《跳花节》、《古代铜鼓与现代苗俗》…··。文章结构严谨,意趣盎然,对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介绍得既通俗又深刻,既具知识性、学术性,…  相似文献   

10.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和展示着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经验和价值观念。伽达默尔说:“节日就是共同体的经验,就是共同体自身以其最完美的形式来表现。”(伽达默尔:《全集》,第8卷,图宾根,1993年,第130页)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它的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容,而其核心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清明节形成于唐代,  相似文献   

11.
“其实一民族之有今日结果的情景,全由他自己以往文化使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与发展方向确实受其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惠金义 《寻根》2011,(2):40-47
在太原市东山郝庄的高冈上,有一座永祚寺,寺院内屹立着两座高塔,犹如一双孪生姊妹,遥遥相对,相映成趣,构成"双塔凌霄"奇观,因而永祚寺俗称双塔寺。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各国家和各民族宝贵的资源财富。但在全球化势头迅猛的今天,由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建筑、生产、生活用品的整体性消失日益加快,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濒临消亡,尤其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因文化核心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较弱,致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断流失。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条例》于2015年3月出台以来,引起全国博物馆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作者以一个老博物馆人的视角,结合博物馆当前实际情况,从博物馆法制环境建设、博物馆美学功能彰显、国有及非国有博物馆共生文化生态和博物馆在生存发展进程中如何增强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博物馆条例》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5.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张岱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弘扬中华文《以光大民族美德,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社会文明"为宗旨的《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经过多方努力,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海内外...  相似文献   

16.
中法两国博物馆展示着各自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多彩风貌。加强中法博物馆交流在两国文化合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五家博物馆合作,将10幅法国传世油画精品展现给中国观众,有助于人们从法国绘画精品及中法绘画艺术的比照中领略艺术的神奇力量和两国人民对人文精神的不懈探索。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仓颉密码》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回溯中华文明源头,全方位再现了炎黄时期氏族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凸显出厚重的远古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书写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全方位再现炎黄时期原始氏族社会文化;二是塑造以仓颉为代表的文化人格;三是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仓颉密码》率先将仓颉与炎黄文化作为文学表现题材,避免了文化寻根小说的艺术缺失,开拓出独特的文化寻根路径,不仅契合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敬祖情感,而且激发起民族凝聚力,成为远古历史题材小说中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8.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也面临全球化趋势和工业化社会挑战的严峻形势。2003年10月27日,中国文化部在贵州召开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正式公布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10个试点,制定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纲要》并提交大会讨论。这份长达17年的《保护工程纲要》,对本土的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行有效保护。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政府一直重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改革开放之初启动的10部文艺集成等重要工作,为这次保护工程的实施积…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蒙古族人民有三件宝:草原、骏马和长调。蒙古族长调民歌(Traditional Folk Long Song),蒙古语称为"乌日汀道(Urtiin Duu)",也曾称过"乌日汀哆"、"乌日图音道"、"乌日图道"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形成可追溯到两千年前,13世纪时已见诸文字记载。这种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3,(6):29-31
翻开《阿拉伯古代诗选》就像走进了长满奇花异卉的花园,令人流连忘返。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的突出贡献,除了世称"天下奇书"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之外,恐怕就该数那浩如烟海的被视为阿拉伯民族史籍的诗歌了。自古以来,阿拉伯民族生息繁衍在地跨亚欧非三大洲交界的广袤地域,承袭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