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导语: 古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叫做“时时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即文章”。当一个人真正行走在文字的边缘,当一个人真正想走人文字的世界,身边的一切就都成了他要留意的对象。而这些对象有的是在一定的情形下自己主动冲到我们面前的,有的却是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能被我们锁定为观察对象和写作对象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巨匠曹雪芹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乃至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人们已经认识到让学生洞明世事和练达人情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努力探求让学生在洞明世事的基础上练达人情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办公室虽然只是一个小环境,却是一个大的生态场,足以让你窥一孔而知全豹,洞明世事,参透人情。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育人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般人对此理解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着眼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其实,广义地理解这句话,教师“教”的内容不单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都是做人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视为高于单纯的书本学问。因此,最好的“教”是将知识传授和教学生学会做人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求知和做人两方面都最后达到不用”教“的程度,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操守和思想…  相似文献   

5.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章。”一位大作家如是说。  相似文献   

6.
导语: 古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叫做“时时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即文章”。当一个人真正行走在文字的边缘,当一个人真正想走入文字的世界,身边的一切就都成了他要留意的对象。而这些对象有的是在一定的情形下自己主动冲到我们面前的,有的却是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7.
哦,原来如此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相似文献   

8.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坦率真诚、有话直说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是一所我们永远也毕业  相似文献   

9.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坦率真诚、有话直说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是一所我们永远也毕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世事”和“人情”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积累,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就能激发学生的欲望,进而运笔写作。但这些“世事”“人情”一般是原生态的,是具有特定的情境的,需要写作者进行艺术加工才能熠熠生辉。因此,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依境出言,学生才能下笔生花,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高级的思维活动,其前提是“洞明世事”,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观察生活,熟悉生活进而认识生活。文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高于生活,首先在于对生活、人事、景物及其关系、特征的把握上。可以这样说,把握生活越透,文章越有价值,要不只能是“流水帐”而已。因此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真正吃透生活,洞明世事,是决定文章价值的关键。鲁迅所  相似文献   

12.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章。”生活中处处都有语的气息在洋溢。而同时,我们又必须把本语言转化为我们生活中有用的语言.真正体现语言的生成,真正体现本的开放和创造。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它告诉我们,只要你事事时时处处留心,就一定会有所得。这其实就是个学会学习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总是抱着学习的目标,那生活中许多小事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一个具备了一定写作能力的中学生,他其实已经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唯有厚积才能薄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一个具备了一定写作能力的中学生,他其实已经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唯有厚积才能薄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考、表达等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指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有全面细致的观察了解和认识;"人情练达"指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有着深切的体验和领悟.由于教育的功利性,很多学生忙于"三点一线"的紧张学习,无暇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于是只能跑到各类作文选中去寻找和积累素材,结果出现了千文一面、假大空式的作文,而缺少学生自己的东西,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可现如今,小说教学却忽视了小说的人文性,造成情感分析单一,人物形象不够立体,教学手段陈旧的局面。这样就使得小说教学变成纯文本的解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8.
鲁忠群 《宁夏教育》2009,(7):118-119
读书是一个有知识人做学问的基本功,是一个文化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读书,能使人通晓古今,高瞻远瞩;读书,能使人洞明世事,虚怀若谷。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更要在我们的校园大兴读书之风,共同构建书香校园。一、构建书香校园的关键在校长。校长要成为读书学习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点明了校长在学校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晏子使楚     
景昕桐 《辅导员》2014,(13):83-84
时间:春秋末期 地点:楚王大殿内 人物:晏子、楚王、齐国随从、楚国门卫、接待的人、楚国大臣、武士、囚犯 第一幕 [晏子来到楚国,接待的人照楚王之意让晏子从洞进去。]晏子:(看了看这个洞,不动声色)这个只有五尺来高的洞,不是城门,倒像是一个狗洞,我访问的是楚国,而不是“狗国”,只有访问狗国,才能从狗洞钻进去。  相似文献   

20.
积累与写作     
写作教学高耗低效 ,与学生积累不厚和兴趣不浓有关。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积累中激发兴趣 ,激起写作欲望 ,在写作实践中 ,自感材料贫乏 ,又会主动搜集 ,增加积累 ,循环往复 ,写作能力定能提高。一、积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科勒斯涅克 )即指明了积累的范围。概而言之 ,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生活积累 ,二是名著积累。(一 )生活积累“世事洞明皆学问”(曹雪芹 ) ,要洞明世事 ,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关注生活 ,其次是要观察生活 ,记录生活 ,因为生活是写作之源。可写观察日记或随笔 ,日积月累就有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