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元曲中有高文秀的《渑池会》、《廉颇负荆》,京剧有《将相和》,这些剧本都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提供的素材写成的。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篇多幕剧剧本课文《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最初入选教材时是篇记叙文《将相和》,课本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领略戏剧的魅力。仗着过去教过《将相和》,我设计出了教案第一稿:简要回顾“负荆请罪”之起因;重点关注剧本第二幕“负荆请罪”之过程;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廉颇悔过之“诚”,蔺相如待人之“大度”。  相似文献   

3.
《将相和》一课教学浅谈东北师大附小罗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将相和》一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蔺相如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被封为上卿的过程,以及因为职位比廉颇高而引起两人的矛盾,引出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了解蔺相...  相似文献   

4.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良将,一般注本未释,或训“良”为“善”,解“良将”为“善将”、“好将领”。廉颇是赵国的好将领,固然不错,良与善也同义,然而《史记》中此“良将”则谓“大将”,非指一般“善将”。《尔雅·释诂》,“良,首也。”首有“头领”义。《广雅·释诂》:“良,长也。”长有“大”义。《国语·齐语》:“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年为乡,乡有良人。”韦昭注:“良人,乡大夫也。”乡大夫犹今之乡长、县长,是头人。故良将之“良”训“首”、训“长”,  相似文献   

5.
在战国时期的将领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大概是廉颇。因为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至少有《赵将括母》《廉颇蔺相如列传》《过秦论》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四篇课文直接出现了廉颇,另外还有《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间接涉及到廉颇。──如此殊遇,别说是战国,就是整个古代中国,还没有另一位将领获得过。但是把《史记》中的《赵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章及《战国策·赵策》重读一遍,则发现廉颇的历史和流俗的看法颇有出入。兹就“廉颇老矣”问题作如下两个方面的探讨,如果人们思考问题能由此而换个层面,则幸甚矣!一、还廉…  相似文献   

6.
《将相和》备课提要江苏李惠明《将相和》是由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三个故事组成。它记叙了蔺相如不畏强暴,跟秦王作斗争,出色完成使命.维护了赵国尊严以及廉颇负荆请罪的事,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7.
《将相和》是一篇经久不衰的文章,风靡小学语文课本几十年,使两三代人都从中明白了团结才能兴国安邦的道理,可以说是小语课本中的“常青树”。然而,常青树不倒,并不能说明就没有病虫害。在备《将相和》一文时,几处文字就让我心存疑问,通过翻阅课文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阶有高低,座次分贵贱。这种尊卑贵贱常常用“左”、“右”来表示,且情形各异。古人崇“右”,在官职、地位上,以“右”为上、为贵,重要的职位称右职。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即相如官职在廉颇之上,上朝的时候,相如要站在廉颇的右边。《〈指南录〉后序》:“予出右丞相兼枢密使。”“……士萃于左丞相府。”这里的“左”、“右”有“副”、“正”之分。古时豪族大姓称“右姓”,富豪大户称“豪右”,皇帝的贵戚称“右戚”。如《后汉书·张衡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南…  相似文献   

9.
<正>一、根据《将相和》片断,完成练习。1.蔺相如避开廉颇是为了什么?2.蔺相如手下的人看廉颇不顺眼是因为什么?3.蔺相如拿秦王和廉颇比,是为了什么?4.蔺相如的推理过程是:秦王比廉  相似文献   

10.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12.
学完《将相和》一文后,我让学生就“负荆请罪”这段故事进行表演。谢耀葳和杨越洋冲上讲台,找好位置站定。只见杨越洋身背“荆条”(一根扫帚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蔺兄,小弟实在惭愧……”惹得全体学生哈哈大笑。“谁来当导演,指点指点他们?”我及时引导。“廉颇的表情应该严肃些,怎么能嬉皮笑脸呢?”“蔺相如怎么不请廉颇喝茶呀?”……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组织学生针对“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初读课文,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智斗秦王,两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所以要跟蔺相如过不去。这样的回答与课文内容是基本吻合的,但没有触及到廉颇的思想。我觉得有  相似文献   

14.
刎颈之交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着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文臣蔺相如以外交之功拜为上卿,位居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时时挑衅羞辱。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欲与廉颇争列”,就是不与廉颇争地位高低;每当遇见廉颇,总是“引车避匿”,就是退避的意思。后来廉颇知道真情,亲至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说:“我是一个粗鲁之人,没有想到你的胸怀是如此宽阔!”从此两人成为刎颈之交,文武同心,共同抗击强敌,保家卫国。刎颈指砍头“,刎颈之交”这个典故,古人解释为“齐生死而刎颈无悔”,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指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廉颇…  相似文献   

15.
笔者教完高中语文第一册二十四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立即有几个学生拿着《史记故事选译》(一)找上门来,向我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即“两本书撞车打架了!”我翻开两本书一查对,原来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段话,在课本和《史记故事选译》里,不但句读不一,并且连解释也大相径庭。现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16.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将相和》。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阅读后两个故事,看你们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想知道两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课文各部分又是怎样联系的? 生:我想知道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赵两国到底谁胜了?谁最有功? 生:蔺相如躲避廉颇,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廉颇后来为…  相似文献   

17.
教材解读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着力刻画人物的言行。  相似文献   

18.
再教《将相和》,我尝试着抓住文中大将廉颇的一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着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引导学生研读“嘴”字,建构“教学骨架”.由此辐射全文.进行卓有成效的品读对话.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历史人物,使课堂教学取得了实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般说来,人类的左半大脑比右半大脑更为发达,这是由于人类长期习惯使用右手的结果。唐朝的孔颖达在《左传·襄公十年》疏里就说过:“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这自然形成了古人特有的左贱右尊的尊卑观。董勋《答礼》言:“职高者名录在上,于人为右;职卑者名录在下,于人为左,是以谓下迁为左。”《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完璧归赵,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被赵王委以重任,“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官职比廉颇大。《琵琶行》一句“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就表明白居易的官位是降职,人是被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