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试从佛道二教渊源关系上、《列仙传》在内容上、结构体制上与佛经的种种微妙关系上阐释佛经对《列仙传》的深层影响。本文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列仙传》是释道合流的结晶,产物。中土文学对佛典散韵结合的形式的模仿并非始于唐代之变文,应言《列仙传》首肇其端。  相似文献   

2.
《列仙传》成书于东汉章帝建初之后到安帝元初之前的三四十年间,魏晋间被附会于刘向名下。其今本与东汉王逸、应劭等所称引《列仙传》内容有所差异,但就仙人主要事迹而言,保存了东汉时的基本内容,而与《隋志》著录的《列仙传》鬷续本没有关系。《列仙传》受齐文化影响,在仙道思想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平民色彩,在古代小说史上亦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列仙传》成书于东汉章帝建初之后到安帝元初之前的三四十年间,魏晋间被附会于刘向名下。其今本与东汉王逸、应劭等所称引《列仙传》内容有所差异,但就仙人主要事迹而言,保存了东汉时的基本内容,而与《隋志》著录的《列仙传》鬷续本没有关系。《列仙传》受齐文化影响,在仙道思想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平民色彩,在古代小说史上亦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宗教史的角度看,道家学说中对“至人”等的描述已具有后来得到长足发展的神仙的特征,乃是源远流长的神仙观念和神仙信仰的源头之一。在神仙传说基础上,形成今传两部重要仙传著作——署名刘向的《列仙传》和署名葛洪的《神仙传》。《列仙传》特别强调仙人长生的特性,特别突出服饵的作用,特别突出仙人治病的特异能力。比起《列仙传》里的粗略描写来,《神仙传》则极力夸张仙人的神秘能力和神通变化,描写了许多学仙成功的人物。从小说史发展角度讲,《列仙传》和《神仙传》的编撰正值古代小说体裁形成的时期。乃是后来源远流长的这一类作品的滥觞,正是在这一方面凸显出其在小说史上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列仙传》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中国古代很多典籍类似,《列仙传》这类著作是在一个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前人所见东汉中期以前的《列仙传》较之今本有较大的不同,而今本《列仙传》的基本定型最早不能早于顺帝永和五年(140年),至迟可在西晋太安二年(303 年)。而在以后的传播中,此书在某些条目上还屡有增饰。  相似文献   

6.
神仙形象源于上古,到秦汉时期神仙思想深入人心,不过神仙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列仙传》针对长期以来有关神仙思想的疑问进行了解答,尝试构建神仙理论.尽管《列仙传》的神学理论简单、粗略且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它为后人完善神仙理论奠定了基础.这种尝试意义很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列仙传》、《神仙传》出于宣扬“神仙实有”的宗教目的,从传记开头、到传文主体、再到最后结局,都有意仿效严谨的《史记》列传体例;而其时间观念的“错乱”、大胆的假托与虚构等,则是受到了《庄子》寓言笔法的影响。二者的结合,开创了早期道教仙传的基本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堃 《中文自修》2006,(9):34-34
《列仙传》记载:“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成全,以足通赋。”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第一部神仙传记,《列仙传》较为鲜明地体现了早期神仙思想的特点。从《列仙传》所记群仙的来源来看,绝大多数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物;从形貌上来看,大多与常人相差无几,只有少数稍显怪异;从其升仙途径来看,主要是靠服食、导引行气等个人修炼的方法而得道成仙;从叙事模式来看,人仙之间的关系也显得较为密切,而较少隔阂。与上古时期带有贵族化倾向的神仙信仰相比,汉代的神仙思想已经带有较为浓厚的平民色彩。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第一部神仙传记,《列仙传》较为鲜明地体现了早期神仙思想的特点。从《列仙传》所记群仙的来源来看,绝大多数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物;从形貌上来看,大多与常人相差无几,只有少数稍显怪异;从其升仙途径来看,主要是靠服食、导引行气等个人修炼的方法而得道成仙;从叙事模式来看,人仙之间的关系也显得较为密切,而较少隔阂。与上古时期带有贵族化倾向的神仙信仰相比,汉代的神仙思想已经带有较为浓厚的平民色彩。  相似文献   

11.
帝女桑(《山海经》称为帝女之桑)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后来的《列仙传》、《搜神记》、《广异记》也有记述。而尤以《广异记》记述最详,文曰:“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崿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或作白鹊,或女人。赤帝见之悲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今人至十五日焚鹊巢作灰汁,浴蚕子招丝,像此也。”(《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关于帝女桑从之学道的老师,《列仙传》也有记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  相似文献   

12.
赞文或者说颂赞在古代文学史上由来已久,较为熟知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独特运用的"太史公曰"的评论性赞文。文人对先贤之鸿鹄巨作进行品评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项传统,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品评文学。《列仙传》作为一部重要的道教辅释小说,在道教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六朝时期,文人们对之欣赏的较多,对其文本的赞文或诗评也主要在这一时期形成。文章试图简要分析《列仙传》今本的赞文,来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神仙与道士,是中国历史的特殊产物。相传在远古时代就有这种特殊人物出现.神农时有赤松子,黄帝时有广成子,商汤时有锡则子,周武时有匡俗等等。据刘向《列仙传》记载,这种人确实很多。所谓仙,《释名》已有解释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就是说,仙是入山修炼,老而不死之人。在中国古代,先有  相似文献   

14.
《道藏》及《藏外道书》中有大量的仙传,这些仙传通常采用史家传记手法写作,由于其中多虚构成分,故今人一般以仙道或道教小说视之。仙传之所以会采用纪传体写作,是由于作者认为他们所记都是真人真事,只有依据史家实录原则来写作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具有可信性。今人一般将仙传分为单传、类传和总传三类,也有将其分为像传和文传两类的。  相似文献   

15.
《列仙传》大致是按由远及近的时间顺序安排人物传记,具体篇目的叙事结构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神仙来历、事迹及去向。其中,有关神仙"来历"和"去向"的叙述非常简略,而稍详的"事迹"作为叙述的重点和文本的主体,旨在表现主人公的离奇经历或非凡神性。这种本于史传又有所区别的叙事模式为后世仙传确立了基本范式,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六朝志怪小说中,有一类很引人注目的题材,即关于洞窟的传说,如《搜神后记》的“桃花源”、“袁相根硕”,《幽明录》的“刘晨阮肇”、“黄原”等等。研究这类传说的产生演化及其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颇能发现一些小说发展史上有意义的问题。小说中的洞窟传说,以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为早。《邗子传》载:  相似文献   

17.
读书与治学     
《世说新语》里讲了这样一件事:孙绰作《列仙·商丘子赞》曰:“所牧何物,殆非真猪,倘遇风云,为我何摅。”时人多以为能。王述为了炫示自己的才思和博学,对别人说:“近见孙家儿作文,道何物真猪也。”(《轻诋》)王述本意瞧不起孙绰,却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显得可笑。因为王述没有读过《列仙传》,所以不懂孙绰文中的用典,就信口开河,乱发议论。读书少,看不懂文义,在魏晋六朝时就被认为无能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王子吹笙”典故源于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的故事,最早见于《后汉书》和《潜夫论笺校正》,对后世影响颇大。其变体形式极为丰富,尤其是在唐宋两朝。“王子吹笙”典故在历代使用广泛,寓意深远,寄托了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自由和正义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9.
《女仙传》是中国道教文学史上的一部著名典籍,但其书究竟作于何时、作者何人,却众说纷纭,似难定论。今天传世所见《女仙传》的内容主要保存于《太平广记》、《三洞群仙录》等书中,尤以《太平广记》在后世影响为大,经考证发现,《太平广记》所引《女仙传》实为晚唐杜广庭《墉城集仙录》的别称,二者同书异名。  相似文献   

20.
葛洪《神仙传》共记载九位女仙,较《列仙传》而言,她们开始独立于男仙,自成神仙系统,且大多来自民间具体可感的真实人物,民间色彩增强;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来看,葛洪对她们的塑造明显体现出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她们的故事被后世古籍竞相收录、改编,并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