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概念:“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 一堂语文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构成的。我们观察一堂语文课。既可以从“教的活动”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的活动”来观察。“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课改之路在何方?2005年第l期的<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在"热点"专栏中曾就此问题作了专门讨论.确实,这个问题可能是令众多同行颇感困惑的话题.笔者在看完王荣生、任玲、马豫三位老师及其他各地同行的观点后,顿悟到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根本应落脚在学生身上,不应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应重视学生的"学".通过教师的引航来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用生命情感去走进文本,体验文本,走进角色,获得新知,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发现者、体验者和探究者.简而言之,语文课堂就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过程是否愉悦、结果是否真实.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有点"乱一弹-琴"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先学后教""巧问善导"是上"活"一堂语文课的有效途径,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获得顿悟与积淀,并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次教研课,我上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前我查阅了厚厚的资料,摘录了大量的笔记.上课时,我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我等来的"赞美"却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我的听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而我上的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他们能听得懂吗?他们能理解多少?他们是被我教"明白"了还是被我教"糊涂"了?学生的回答果然是:"这么一首看似简单的诗歌里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显然,我把他们教"糊涂"了--他们已经不是以小学生的身份学习古诗了,而是即将入门的"古诗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语文课改课要教什么?怎么教?很明显,“教什么”放在首位,“怎么教”位居其后。换句话说,一堂语文课,首先考虑的绝对应该是教学内容而非教学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正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样,搞什么创新,都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另外,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  相似文献   

6.
综合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语文课不仅仅是教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情感教育更应该是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把"爸爸妈妈的爱"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及其思考过程呈现在此,希望能与同行们一起探讨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道,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  相似文献   

8.
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教学本质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是条件,学生的"学"才是根本和目的.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活动和过程.因此说,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实现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更是实现本真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板书,可以看成是知识王国的地图,是课文的骨架,是信息的集成块.但如果我们把一堂优质语文课看成美女,那么语文课板书就应该是美女的"动人明眸".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能力,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关键。没有教师教师"教"的主导,就没有学生"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比最少要达到1︰2。为了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优化教师的"问"、鼓励学生的"问"。要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就要优化学生的"练"。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一改往日容颜。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并提出了"以学定教,教是为了学"的响亮口号.我根据学生"学"的特点,来没计"教"的方式,尝试性地上了一节语文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足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才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3.
来文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对“一课一得”进行探讨,认为教师上好一堂语文课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学必须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4.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备以下两点:一是必须有若干个颇具价值的问题串连过程,同时问题要体现出文本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即"思维能力的问题化".然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时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有疑不知问,欲问不知述,只冒烟不发火,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笔者就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作点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一 是 两 国 的 教 学 都 非 常 强 调 学 生 的 主 体 作 用 ,在整 个 教 学过 程 中 总 是让 学 生 思 考 , 学 生 与 教 师 的 和 谐互 动 营 造了 一 个 平 等的 教 学 氛 围 。 学 生 的 参 与 不 是 被动 的 ,教 师 的 责 任在 于 鼓 励 学生 参 与 ,在 此 基 础 上 指 导学生如何参与,通过学生的高效率参与来完成教学内容。 二 是 教 学 过程 从 课 堂 内 延 伸 到 课 堂 外 。 英 国 和 日本 的 教 学过 程 都 非 常注 重 学 生 的 课 外 学 习 , 真 正 体 现了 学生 主 体、教师 主导 的 作用 。学 生 通过 大量 的 课外 学习 ,不…  相似文献   

16.
在一堂语文课上,教者、学生和教材是三个最重要的要素。三者如何互动,特别是教者和学生的互动最为关键,其互动的模式主要是"提问——解答"。  相似文献   

17.
一、第一堂语文课的特点和任务 第一堂语文课,因为这"第一",就与普通课很有些不同.笔者经过分析、探讨,认为第一堂语文课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和应该明确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两个字拆开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教学的互动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 学 过 程 的 本 质 是 使 教 材 的 知 识 结 构 、 教 师 教 授 的 教 学 内 容 结 构 与 学 生 的 认 知 结 构 合 理 地 组 合 起 来 , 构 建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的 层 次 结 构 , 使 得 教 学 目 标 、 教 学 内 容 、 教 学 条 件 等 因 素 彼 此 协 调 平 衡 , 形 成 一 种 逻 辑 关 系 。 要 使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最 优 化 , 就 必 须 以 辩 证 的 系 统 观 点 来 对 待 教 学 过 程 , 从 三 个 方 面 来 进 行 优 化 组 合 。 即 教 学 过 程 的 成 分 、 教 授 最 优 的 办 法 、 学 习 最 优 化 的 办 法 , 使 之 构 成…  相似文献   

20.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何评判标准?这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但只要真正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内涵——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真正认识了评议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搞清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我想这个问题还是可以作答的.当然,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下面这样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