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孩子说话本来是没有什么顾忌的,看到皇帝赤身裸体,他就敢与大人们唱反调:“皇上可什么也没有穿呀!” 现在,“皇帝”早已作古,而无忌的童言好像也渐渐远去。朋友在教研室工作,一次去某小学听一堂语文公开课,看到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先后写了3个错别字,课后他便有意考问一个女孩子:“老师刚才写的字都正确吗?”孩子摇摇头:“错了3个。”朋友顿时意识到有些不妙,  相似文献   

2.
飞向天空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给我印象最深的 ,那就是中考了。记得初三时 ,我们班主任的名言是 :“千万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我却偏偏得过且过 ,我仰慕笑傲江湖的英雄 ,赞叹令狐冲侠义卓绝的肝胆。课内课外总是陶醉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模拟考结束了 ,我的命运似乎也决定了。“少壮不努力 ,考后徒伤悲” ,我能自慰的似乎只有这么一句。但在老师那里我已经不纯洁了 :数学老师说 :“他是从小学过来的。”英语老师说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物理老师说 :“他的电阻就像个绝缘体。”化学老师说 :“他早就停止反应了。”语文老师说 :“做…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用有“像”、“好像”、“仿佛”等词的“像”字句很多,然而,它们并不全是比喻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喻句。就六年制课本第十一、十二册的统计来说,在102个“像”字句中,比喻句53个,而非喻句49个。因此,弄清“像”字句中的非喻句对正确认识比喻句是十分重要的。非喻“像”字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一、“像”为副词句。一位老奶奶坐在石墩上,像是在等什么。(第八册《钻石》)妹妹听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好像信,又好像  相似文献   

4.
某次语文考试,我的同桌突然灵感来了。在“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后面,他补了句:恰似一道红叉卷上留”(原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老师毫不客气地在他的试卷上打了个红色的“×”,他还沾沾自喜“:原来我的灵感好灵的!”题目是“: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前句是什么?一同学答曰“:吸烟喝酒伤身体”(原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末了,还在后面加个感叹词———啊!!!一次老师提问:‘烈士暮年’的下句是什么?”我没听过这句,当成“烈士墓前”了,于是张口就说“:黄泉路上”(原句“:壮心不已”)。全班晕倒!我在课堂上还听过一个名言题“:吾生也有涯”,…  相似文献   

5.
人生哲学中 ,有时候搞点“矫枉过正”是必要的 ,但是搞得过了头 ,走向了极端 ,便产生了误导 ,辩证法不得不出来纠偏。我记不清曾经从哪里看过一句名言 :“哲学的最高境界在于适度。”我以为这句话说得好。两年多来的语文大讨论 ,其背景是什么 ,本人还没弄清楚 ,只记得好像是从人文性问题开始的。本来提出语文教学要加强人文性是对的 ,语文教学中确实不应忽视人文性。然而 ,后来走向了极端 ,把人文性说成至高无上 ,似乎人文性就是语文的一切 ;更有甚者 ,把人文性与基础工具性对立起来 ,说“提工具性是历史性的错误”。我想 ,中学的语文教学 ,…  相似文献   

6.
吴然在《对“夏后皋”句中的“后”注解的质疑》(见《语文知识》1998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后”注解为“帝王、天子”值得商榷,还说“夏后”是国号,是一个不应拆开理解的专用名词。“夏后”可以用为禹所建立朝代的国号,此话不错。但吴文似乎没  相似文献   

7.
妈妈     
一天晚上,我到朋友家去串门。我们坐在沙发上,天南海北地闲聊起来。突然房门大开,我那位朋友的小儿子站在门口,哭喊着:“妈妈!妈妈!……”“妈妈不在,”朋友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妈妈上班去了。你怎么啦?摔了一跤?自己摔的是不是?那还哭什么。”他给儿子擦干眼泪说:“好啦,玩去吧!”儿子走后,朋友抱怨开了:“总是这样!一张嘴就喊‘妈妈、妈妈’。你知道,有时我心里真不好受,好像我不如妻子疼爱他,好像我们这些当父亲的除了处罚孩子什么也不会干,其实我常常给他买玩具,疼爱他……你说,为什么小孩子都这样?”我耸耸肩说,如果家里没有母亲,那孩…  相似文献   

8.
打不过就跑     
曾经问一位企业家朋友,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第一是坚持,第二是坚持,第三还是坚持。我心里暗笑。没想到朋友又“狗尾续貂”了一句,“第四是放弃”。  相似文献   

9.
课改改什么 ?新的课标是什么 ?迎着这股冲击波 ,我的角色是什么 ?一时 ,众说纷纭 ,我茫然不知所措。前几天 ,有这么一件小事 ,有这么一句玩笑话 ,却让我思考了许多 ,感悟了许多。有朋友帮我设计了一张论文封面 ,一个学生问我 :“老师 ,这封面真漂亮 ,是您设计的吗 ?”我说 :“不是 ,老师正在外面拜师学习呢 !”这时 ,不知谁开玩笑地冒出一句 :“时老师 ,刘帅的电脑玩得可棒了 ,你干脆拜他为师吧。”虽然是童言无忌 ,虽然是一句玩笑话 ,却让我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一、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就好像筹划一部舞台剧 ,学生是这个舞…  相似文献   

10.
“德卡之苦”是个普遍而又被忽视了的现象在“语文研究新成果系列讲座”的开幕式上,吕淑湘先生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卡对于作诗也很热心。有一天,他的那个诗老是出不来,就找到他的朋友著名诗人马拉梅说:“我有一肚子诗,就是写不出来,是个什么问题?”马拉梅说:“老兄呀,诗这个东西,是拿  相似文献   

11.
以前,人们都喜欢称语文老师为夫子,“夫子”在这里似乎成了个亦褒亦贬的中性词。说褒,他好像与孔夫子有关,自然是有学问的称谓;说贬,他好像又与迂腐有染,不是有“迂夫子”一说吗?不过,我总认为“夫子”这个称谓不错,夫子者,学者老师之谓也,我多把“夫子”与儒雅等同起来,我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儒雅一些(虽然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语文老师并不儒雅)。当然,时过境迁,语文老师也在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夫”下去。但语文教师应该“文”起来。  相似文献   

12.
提起笔,笔端竟流动着这样一个笑话:古代有一书生与朋友出游,面临一条水沟。朋友打赌说他无法“蹦”过去,书生不服,蹲下身子,用力一蹦,结果掉到了水沟里。朋友哈哈大笑,然后退后———助跑———起跳,跃过了水沟。书生生气地说:“你这不是‘蹦’,而是‘跃’,你刚才为什么不说‘跃’呢?”此笑话原是嘲讽书生的迂腐,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看后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关于“蹦”与“跃”质感的不同、具象的差异难道不是我们语文课该追求、该探询的吗?而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在做些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又需要些什么呢?“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  相似文献   

13.
1.有两个女生到法国留学,刚到巴黎,在街上看到一个黑人从对面走过来,一个对另一个说“真黑啊”。那个黑人马上走到她们面前说了一句,“就你白!”2.我朋友一再告诫我,在国外不要乱说中文。我问为什么?他说“:他碰到过外国人懂中文的事,已经好几次了。”他和朋友在麦当劳吃东西聊天,正说着湖南人的话题,因为朋友是湖南人,结果有个德国MM在边上插了一句,说:“我知道湖南人,很好,我看过一本书。”我朋友当时吓得愣了好几秒,没回过神。他从此以后都不在国外说中文了,哈哈!3.更强的是我一个印度同学,一次有人问他,“听说你会说中国话,是吗?”那印…  相似文献   

14.
校长“职业化”还是“专业化”,在我看来,无论是主张校长“职业化”还是“专业化”的观点,都有点纸上谈兵、“站着说话”的味道。如果我作为一个有着“校长”经历的当事人来发表“兼而有之”的观点,那多少有点饶舌。我想说的是:校长,他不是按照什么规定的模子塑造出来的。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校长没有“黄埔军校”。一、“校长”是什么?就校长令人尊重的程度而言,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业内人士。说他“业内”,意思是说他要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一个见风使舵,或者一天到晚研究行政手腕、搞庸俗政治学的“政客”。在一个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创新意识的时代,对校长来说,首当其冲还是开放的教育理念。西方有句箴言:“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一个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的校长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一个理念可以改变一个时代,一个蹩脚的观念也可以抹杀一个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念一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格局为之一变。于是在深圳、珠海等地的人才获得500万元或更多奖励后,有人提出:“谁来重奖邓小平?”这问话独具慧眼,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的观念,中国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动力至少不会激活得这样快。说到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举出耳熟能详的蔡元培校长。就是这样一...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小学语文第九册二十一课古诗《马》后两句,据参考书解释:“络脑,即辔头嚼子缰绳之类”,“金,这里指黄金,有夸张的意思。”两句意思是:“什么时侯才能够给马装饰上华丽的金辔头”,“快走踏清秋”呢?我觉得这样解释似乎不妥。由于手边没有资料可查,不知底如何理解。请答复。  相似文献   

16.
若是从现象分析,似乎我们的语文教改正在有声有色地开展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每每会产生浮云遮望眼的困惑。困惑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孰轻孰重按说“素质教育”的提出标志着教育观念的进步,它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  相似文献   

17.
说话与作文     
说话是说话,作文是作文,好像是两回事。我要告诉少年朋友:要写好作文,必须把这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变成一件事,那就是像说话那样作文,也就是说,你平时怎么说话,你就怎么写文章。一位文学前辈曾说过:“说话,是用舌作文;作文,是用笔说话。”前一句意思是说,说话的时候,要像作文时那样简洁流畅。后一句意思是说,作文的时候,要像平常说话那样轻松自然。朱自清先生也主张“用笔如舌”,他认为“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朱自清先生可能有些夸张,其实少年朋友学习写作时注意“用笔如舌”,养…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教育应渗透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第一个工程就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国家要大力推进整体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是素质教育工程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身处教育第一线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扩大语文教学的空间,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树立起语文教育要突出人文教育的新概念。 一、何谓人文精神,何谓科学精神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他又说:“自然界的社会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 当今现实已经证实马克思的预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科学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讲座是罗小维老师给我的“命题作文”:《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我想,既然是网上交流,我也就不正儿八经地讲,就漫谈吧!先从钱梦龙老师谈起。大家知道钱梦龙老师的学历吗?对头,是初中毕业。但他后来成了语文教育的泰斗,因为他自身的追求,自己的人文素养非常高。我曾经对钱老师说,只要教师个人素质高了,他怎么上课,都叫“新课改”!我还说,什么叫“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  相似文献   

20.
语文素质教育与语文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到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当前,语文教育界的两个重要问题是语文素质教育和语文教育现代化。要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育现代化,关键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是,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什么呢?根据现代社会的知识内涵分析,知识可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