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青海省杂多县-洼里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北坡,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以北,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以南的北羌塘昌都陆块,区内脉岩岩石类型主要有超基性—基性岩脉和中—酸性岩脉,其中中酸性岩脉最为发育且分布最广,且与区内的金、铜等矿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超基性、基性岩脉不发育,矿化较少,但对其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区内成矿作用及地质环境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测区岩石化学测试、稀土元素测试、微量元素测试、同位素测试后,经综合分析,得出基性岩的岩石类型为钙碱性岩,构造环境应属测区华力西期晚期阶段伸展环境,时代为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2.
柳园沟构造混杂带是作者参与工作的饮马峡站幅等图幅1∶5万区调新发现的地质实体,并划分为新的次级构造单元。该构造混杂带的发现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柴北缘裂谷带的研究、中国西部大陆地壳演化体制的建立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柳园沟构造混杂带是作者参与工作的饮马峡站幅等图幅1:5万区调新发现的地质实体,并划分为新的次级构造单元。该构造混杂带的发现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柴北缘裂谷带的研究、中国西部大陆地壳演化体制的建立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石膏化学成份、物理性能、用途。阐述了中国六大地区保有资源储量及矿床的数量,分析了供需情况。天然石膏在中国各个地质时期均有产出,但主要成矿期有①早中寒武世、②中奥陶世、③早石炭世、④早中三叠世和、⑤白垩纪一早第三纪。主要成矿期的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巴楚地区出露的二叠纪基性岩脉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及其邻区晚古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巴楚地区基性岩脉中辉绿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以及高场强元素,La/Nb=0.84~1.23,Zr/Nb=5.80~7.81,Ce/Pb=2.6~15.4和Nb/U=27.0~37.3,初始87Sr/86Sr=0.70495~0.70560,εNd(t)=-1.7~+2.0,明显不同于受俯冲交代地幔源区的产物,也区别于典型洋岛玄武岩(OIB),相反具有OIB型+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能被理解为与二叠纪软流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产物,其起源与软流圈地幔上涌有关,表明二叠纪时巴楚地区应处于软流圈上隆的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可认为二叠纪时地幔源区属性自塔里木盆地内部向北至西南天山边缘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西山湾子硅石脉体主要赋存在二叠系中统地层与中二叠世岩体接触带及中二叠世岩体的张性裂隙内。围岩主要为中粗粒斜长花岗岩、凝灰质粉砂岩。矿区已发现脉石英脉体22条。综合矿区地质特征、控矿条件、成矿作用等认识,认为该矿点为成因类型属于岩浆热液脉型,从控矿因素推测受张性构造控矿,后期受压扭作用形成的脉体。  相似文献   

7.
在可可西里地区蛇形沟一带发现的蛇绿岩主要由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三种岩石组成,岩石呈段块出露。根据目前已获得的蛇绿岩的同位素资料反映,约在晚泥盆世晚期(347Ma)开始裂解,早二叠末或更早一些金沙江洋形成。到晚二叠世末期—早三叠世汉台山群磨拉石建造出现,标志着碰撞造山作用发生,金沙江洋闭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研究发现二叠纪地层与区域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区域上二叠纪地层主要有早二叠世寿山沟组、中二叠世大石寨组及哲斯组;其中寿山沟组在全区范围内于巴林左旗出露最佳,作为区域内最早出露的二叠纪地层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百顺地区位于粤北诸广岩体南部,是我国重要的产铀矿田,区内基性岩脉广泛发育,主要呈NWW向展布。其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K,Th)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Hf)无亏损;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上,该辉绿岩位于板内玄武岩,具有钙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辉绿岩的稀土总量较高(118.22×10-6~130.92×10-6),轻、重稀土之间的分馏较明显:LREE/HREE=5.21~6.14(平均为5.79),分布模式呈右倾型,Eu具有异常(δEu=0.67~0.98)。这些特征反应该区辉绿岩是在晚白垩纪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被俯冲带流体长期交代所形成的,且具有富集地幔源区特征。  相似文献   

10.
藕溪沟地区岩浆岩发育,主要为早古生代的辉绿岩体(βμ3)、多沿构造破碎带或褶皱核部侵入到寒武—奥陶系洞河群[(∈-O)dh]及志留系下统大贵坪组(S1d)地层中。金矿主要产于早古生代辉绿岩脉体发育的微细石英脉中,该地区为在辉绿岩体找金的重点勘查区。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Qaidam cattle are local breeds that habitats in northwest China. It has many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cold and roughage tolerance, low oxygen adaptability, and tender meat quality. 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 can induce phenotypic changes in animals by a variety of effects, and thus affects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animals.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ts adaptation to extreme cold weather and muscle fat development, the CNV variations in the genome of three Qaidam cattle were detect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in this study.ResultsA total of 16,743 CNVs and 9498 copy number variable regions (CNVRs) were obtained after the screening, which accounts for 2.18% of the bovine genome. The CNVR length detected ranged from 0.3 KB to 10.77 KB, with a total length of 58.17 MB and an average length of 6.12 KB/ CNVR. Through functional enrichment of CNVR related genes, LDHB, and ME1 genes were screened as the key genes for Qaidam cattle to adapt to the cold and low oxygen environments, whereas KIT and FGF18 gene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coat color and growth. In the CNVR overlapped with QTLs, variation in CAPN1 and CAST genes might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nder meat quality of Qaidam cattle.ConclusionsTherefore,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genetic insights on the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and important economic traits of Qaidam cattle.How to cite: Guo S, Wu X, Pei J, et al. Genome-wide CNV analysis reveals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and meat traits in Qaidam cattle. Electron J Biotechnol 2021;54. https://doi.org/10.1016/j.ejbt.2021.07.006  相似文献   

12.
朱海涛 《青海科技》1999,6(3):14-16
通过对柴达要盆地的降水量,水气来源,分布规律,年内年际变化规律研究探讨,认为柴达木盆地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和印度热带西南季风暖湿气流,降水量为115.9mm属干旱地区,降水趋势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盆地中心逐渐递减,降水年内分配比较集中,年际变化大。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北段出露大规模中生代岩浆岩带,以中酸性岩为主,普遍含有基性微粒包体.锆石的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包体形成于126Ma左右,与寄主岩石大致同时形成.锆石的LA-MC-ICPMS Lu-Hf同位素原位测量研究表明,基性岩来自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主要的中酸性岩基形成于壳幔岩浆混和过程,而岩基中微粒基性包体是经历分离结晶的基性岩浆注入酸性岩浆房中形成.  相似文献   

14.
索玉霞  王正兴  刘闯  于伯华 《资源科学》2009,31(8):1422-1429
本文利用1982年~2002年间AVHRR-NDVI数据和气候研究组(CRU)降水与气温数据,分析了中亚5国21年来NDVI年际与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在植被生长季,53%地区NDVI年变化率<±0.0005NDVI/a(无变化),40%地区NDVI年变化率>0.0005 NDVI/a(增加),6%地区NDVI年变化率<-0.0005 NDVI/a(下降):按照植被覆盖类型,除常绿林、高山草甸年均NDVI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变化率分别为0.0014 NDVI/a(P0.05=0.001),0.0009 NDVI/a(P0.05=0.001),落叶林、草原、作物、草原化荒漠NDVI没有显著变化(P0.05>0.05);②年均NDVI与降水、温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9.00%的地区年均NDVI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52.33%的地区NDVI与春季降水量正相关,33.69%的地区NDVI与夏季降水量正相关,70.00%的地区年均NDVI与各季气温弱相关,仅17.78%的地区年均NDVI与年均气温正相关;6种植被类型NDVI与降水、气温相关关系为,常绿林、高山草甸年均NDVI与年均气温分别低度、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32(P0.05=0.05)、0.557(P0.05=0.009);草原、作物与年降水量分别显著、低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1(P0.05=0.018)、0,476(P0.05=0.029);落叶林NDVI与夏、冬季降水量低度正相关,相关系教分别为0.415(P0.05=0.061)、0.461(P0.05=0.035);草原化荒漠NDVI与春季降水量正相关但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415(P0.05=0.061).  相似文献   

15.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七个泉构造为例,借助岩心薄片观察、物性及地震解释,提出了背斜构造带中烃类初次运移方向主要为顺层面侧向运移,并在背斜核部深层聚集,随后沿裂缝等路径向浅部储层分散.油藏分布具有深部大、浅部小的特点,为挤压盆地中背斜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虎豹湾区煤层对比方法及煤层特征,该区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总厚度为334.32~365.30m,平均349.81m。井田内共含煤(单孔)6~26层,煤层总厚9.34~16.62m,平均12.16m。其中可采煤层6层,可采煤层总厚5.71~11.50m,开采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气温降水的长序列变化及与水资源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傅小城  王芳  王浩  段水强 《资源科学》2011,33(3):408-415
根据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观测站点1960年-2009年共5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综合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气象统计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气温及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年里,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明显的升温过程,且增温幅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总的升温幅度在0.5℃/10a左右,远大于同期全球的升温幅度;柴达木盆地降水也略有上升,变化幅度6.2mm/10a左右。从空间分布上看,柴达木盆地气温增幅从东到西逐渐增高,而降水倾向率则逐渐减小。季节分布上,盆地内冬季的气温升温幅度最为明显,增温幅度达0.72℃/10a左右,降水倾向率则夏季最大,达3.4mm/10a。累积距平曲线及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综合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增温过程,增温起点在1987年左右。气温、降水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资源量的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地表水资源量与降水呈显著相关关系,但与气温关系不明显。另外,上一年降水也对地表水资源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冷湖0-5号构造是柴达木盆地以下侏罗统为烃源岩的一个含油气构造带,目前除冷湖3号油田为侏罗系原生油气藏外,其他所发现的油田均为第三系次生油气藏。通过对该构造带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及钻井分析认为,冷湖0-5号具备形成侏罗系原生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并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及其具体成藏条件,提出了冷湖0-5号构造"下断阶找油"的勘探思路及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娟  肖宏斌  徐维新  祁栋林  李晓东 《资源科学》2013,35(11):2289-2297
利用1971-2010年40a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及盆地外缘托勒气象站的水汽压、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近40a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降水量、降水转化率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相对较低,90年代后逐渐增多,总体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近40a春、夏季呈持续增长趋势,而秋、冬季20世纪80年代呈弱的减少趋势,90年代后呈持续增长趋势;可降水量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分布特征,这与可降水量多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气温是影响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子,其次为日照,而相对湿度对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的分析表明,多雨年与少雨年可降水量保持相对稳定,可降水量与多雨、少雨年并无直接关系。降水量的多少是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水汽输送、交换及降水转化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上林贤按煤田位于广西山字型前弧西翼,煤田出露为三叠系、二叠系和石炭系,煤田主要在二叠系上统合山组,煤底板隔水层约厚38m,突水系数为0.092,底板没受构造破坏,发生突水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