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还是以石墨为主,但是石墨负极的理论比容量较低(为372 mAh/g),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硅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 200 mAh/g,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负极材料在锂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电极材料破裂和粉碎,从而大幅度降低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并且硅的电导率不理想,也限制了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用石墨烯对硅负极材料进行改性,有望缓解其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以及导电性差的难题。本文重点阐述了石墨烯对于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提升机理,期望对未来石墨烯改性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逐渐扩展,电池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sony笔记本电池爆炸召回事件和杭州电动汽车自燃事件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已上升到了最高位置。虽然近几年通过改进材料、制造工艺及其结构设计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隐患。  相似文献   

3.
索尼公司为电动汽车开发的可连续充电的锂离子电池。它是由8个锂离子电池串联为一个组件,该种电池的能量密度比铅酸电池大3倍·比镍型电池大1.5~2倍。同等重量的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可提供1.5~3倍的行驶里程。该电池寿命为1200次,自动放电率为lO%,充电密度效率达95%。  相似文献   

4.
《金秋科苑》2010,(15):96-97
具有橄榄石型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恰能满足理想的高安全高容量高功率锂电池的需要。磷酸铁锂的发现,被誉为标志着“锂离子电池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磷酸铁锂无毒、对环境友好、原料丰富、比容量与库仑效率高、充放电平台平稳、循环性能好、热稳定性高、极安全可靠,非常适合于对安全性、循环寿命、功率特性、使用成本等极为敏感的大型电池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是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专利技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指出我国在该材料上的专利覆盖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LiMn2O4、LiCoO2和LiFePO4三种主要正极材料的技术研发现状和专利概况,对比国外领先企业的专利技术发展方向,为我国企业选择合理的研发领域、制定研发策略以及相应的专利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0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约1亿只,而2007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13.5亿只,较2006年增长28.36%。对于报废的电池大部分采取简单的填埋处理,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会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报废的锂离子电池安全装置破坏,电池内部电解液逐步泄露,内部的钴、铜、镍等重金属元素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隐患。本文阐述了电池回收技术中电池中溶剂及胶黏剂的回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产及生活活动中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高。LTO锂离子电池的出现,为电力能源利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其相关性能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本文主要分析了钛酸锂电池胀气程度与循环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锂离子电池因其突出优点,目前在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对电池运行状态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锂离子电池组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有采集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数据,准确估计电池的剩余电量(SOC),防止过充电和过放电和均衡管理等多个方面。在电池管理多个环节中需要检测电流值,霍尔传感器低成本、高精度、小封装以及良好的隔离特性使得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报告关键要素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和比能量密度高、循环性好、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便携装置储能电池中,并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方面潜力巨大。本文对锂电产业及锂电池所属各类材料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梳理。预计2013年,锂电材料用量规模有望在2010年基础上翻倍。  相似文献   

10.
天然鳞片石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随着石墨的改性处理方法日益成熟,可逆容量和首次充放电效率逐渐改善,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地位也日渐提高。石墨自大规模开发利用至今,有关鳞片石墨的提纯工艺已经开发的较为成熟,然而我国储量丰富的天然微晶石墨的开发和利用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在我国,天然微晶石墨的提纯和加工技术和工艺还不完善,影响了这部分石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从介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入手,着重分析了石墨作为良好的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其主要的嵌锂机理及提纯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用于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的发展进行了综合总结,对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性能和特点作了全面的对比,最后结合试验对锂电池的充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性能的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I0008-I0008
有消息称,联想即将推出ThinkPad X1超薄笔记本。这款笔记本电脑将采用新的电池技术。一份被泄露的分销商文档显示,X1笔记本电脑将不支持用户更换电池,但是它能提供更长的电池寿命,能达到以前普通电池的三倍,而且它的充电速度也比联想公司以前的笔记本电脑电池要快2.5倍。这主要是由于X1的电池采用了名为“Rapid Charge”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使X1在30分钟内完成充电80%。  相似文献   

13.
薄胜民 《青海科技》2001,8(3):16-17
随着信息(IT)业的迅猛发展,便携式电器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以及摄(照)相机大量出现,这对作为电源的可充电(蓄)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刺激了它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成功研究开发了钾离子电池。与传统的可充电电池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小型和轻量化)、电压高、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和不含铅、铜等有害物质等特点,因而问世后迅速占领市场,倍受各国重视,用途急剧扩大,性能不断提高。近两、三年来,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摄相机几乎全部使用了锂离子电池…  相似文献   

14.
发展大规模储能技术是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及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半固态液流电池兼具传统锂离子电池和均相液流电池的优点,拥有能量密度高、易放大、环境适应性强、功率/容量解耦等优点。半固态液流电池的电极液由固体活性颗粒和液态电解液构成,导致其循环稳定性差。本文将分析典型半固态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并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创新驱动发展,专利成果的转化是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采集国内外锂离子动力电池专利信息,分析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情况。借助广东省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对国内动力电池材料和管理系统专利信息进行采集分析,深度剖析国内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的关系,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发展技术路线做出预测和建议,同时为锂离子动力电池企业发展和相关科研机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愈来愈广泛,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可在新电池之中重复使用,回收锂离子电池中有价金属,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资源匮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基于专利检索数据和产业调研数据,通过检索、人工降噪和筛选统计全球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技术的相关专利申请,对该技术领域专利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和储能电池对正极材料的需求和出货量持续稳定增长,强劲的政策利好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将支撑正极材料走向黄金发展期。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对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领域中国专利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申请人及部分省份专利申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起步较晚,在国家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竞相投入发展,隔膜专利规模不断增大;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隔膜方面的中国专利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出现具有显著领先优势的企业;日本、韩国已在中国市场进行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隔膜领域相关专利的申请和布局。  相似文献   

18.
如何解决电池的安全性、容量、使用寿命和比能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唐致远教授承担的“大容量、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开发,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容错控制技术,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化过程中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大容量、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相关材料的制备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0,(25)
随着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运载火箭供电的电源。然而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条件下,其放电性能会发生明显下降,因此运载火箭锂离子电池组一般采用加热和保温的措施以保证其在低温环境条件下供电输出的可靠性。目前运载火箭锂离子电池组加热时长的预计主要基于原有实验数据做出的大致估算,具有很大的偏差,在运载火箭发射前不能实现加热过程的精准预测。本文针对某运载火箭锂离子电池组构建了加热模型,通过对具有加热设计的运载火箭锂离子电池组进行了加热实验,利用加热模型对加热温升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获得了该型号锂离子电池组加热过程参数精准预测的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实现运载火箭发射前对锂离子电池组加热时长、保温加热电流等的精准预测,提高运载火箭发射前的准备效率。将该方法应用于运载火箭地面发射系统,可以实现未来运载火箭锂离子电池组智能加热和加热剩余时间等的实时预测,提高运载火箭发射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科协论坛》2009,(4):F0003-F0003
新型电池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新型电池及电池材料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贮氢材料及金属氢化物镍电池;锂离子嵌入材料及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燃料电池技术;电化学贮能超级电容器等。各类电池在生产和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创新和发展方向,未来的新型电池将在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面向21世纪的重大技术领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