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毛泽东道德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提倡社会公德,重视道德修养等内容。探讨毛泽东道德哲学的渊源及内涵,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哲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推动会员更好地学习、研究和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以及深入地探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决定联合举办“毛泽东哲学思想讲座”。共五讲:第一讲:关于学  相似文献   

3.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的题词。它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党从事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一贯倡导的根本原则,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 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倡导和确立的实事求是原则,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同上)又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式,不仅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而且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哲学,是马克思主叉哲学的中国化。“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和哲学基础,毛泽东“实事求是”哲学思想中的唯物史观,邓小平对“实事求是”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原则,作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科学地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注重“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这是邓小平同志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独创性的运用和发挥。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理论构想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列宁、毛泽东等老一代思想家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论来源。但“一国两制”更多地体现出的却是时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卓越的文章家,他建立并实践了辩证唯物主义文章观,为现代文章理论研究和文章写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认真地探讨和学习毛泽东的文章观,对现代文章学的建设和发展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哲学思想是文化思想的精髓,黑格尔把哲学家称为“时代精神的实质的思维”①。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文章观,很有必要运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来分析、研讨问题。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包含着极其深刻而丰富的内容。要学好和坚持毛泽东哲学思想,就必须完整而准确地领会和掌握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精华。毛泽东同志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时,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用过的一些词语,而是着力领会精神实质,并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具体应用,根据实践的经验加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思想,就是对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明确提出这样一个重要的论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①十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努力阐发、积极宣传这一论断的深刻含义,这对于排除错误思想倾向的干扰、端正思想路线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这一论断之真理性的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论据。从总体上看,以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为核心命题的“实事求是精髓说”已经掌握了群众,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邓小平同志抓住“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江泽民同志曾经高度评  相似文献   

10.
统观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实践性和革命批判性构成其本质特征。实践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践的思维方式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神生产方式;革命批判性则构成毛泽东哲学的“奥卡姆剃刀”。正是这种本质规定,使得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历史洞察力和穿透力,具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从而也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无论是青少年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并结合自身体会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观。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是毛泽东道德观的核心思想。强调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道德观的最高原则,强调为国献身的革命气慨是毛泽东道德观的最高体现。毛泽东的道德理论对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生现、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腐配朽思想,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在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如果柏拉图只是一般地沿用灵魂不朽的观念,那么,他的回忆说充其量仍只是一种原始宗教意义上的观念,柏拉图的独到和深刻之处在于,他第一次将传统的灵魂不朽和人类的认识、审美和道德结合,并试图在这三个层面上让他的回忆说构建起他的“两个世界”的桥梁,从而让人类永远向上直至到达那个“真、善、美”的境界-人类终极价值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一切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在尼采哲学中,道德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尼采的道德哲学是以“一切价值重估”为出发点,并以对“道德的重估”为重点的。本文主要从尼采对基督教思想的批判切入来阐发尼采的道德思想,并对他的道德哲学进行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轴心的,它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既回答了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问题,阐明了无产阶级人生的意义,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衡量个人一生功过的道德价值标准.本文拟从理论层面对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予以阐述,对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道德想象:一种新的德育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象作为一种方法论,是人对道德与真理的沉思和探险,是道德教化赖以实现的心灵基础与内在根基。想象不是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而是道德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教化哲学,道德想象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并提示了另一种教化传统和逻辑。在这一视野中,那种过于实在、过分依赖于生活实践的教化信念受到了质疑。在新的教化哲学之下,道德教育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伦理资源和教育视野,它使人们有可能将道德想象和艺术审美引入教化实践之中。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在道德教育中那种超越性的高级生活对于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价值,使我们能够拓展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有可能借助道德想象的力量,构建一种由理想信念通往生活实践的教化逻辑。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凯·尼尔森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兼容,却对艾伦·伍德等人的反道德主义论证抱以深度的了解之同情的人。他通过对"道德并非都是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并非都是虚幻观念"的论证和说明,截断了道德与虚幻观念的必然联系;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带有关系主义意味的道德情境主义,为建设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开拓了理论空间。但是他没有重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意义,仅仅从社会学而非哲学高度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使得其理论并不彻底,难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反道德主义"的根本性驳斥。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明显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林语堂本人也承认这点,但他所言之“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所言之“表现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以人的心灵为基点,重视心灵的张扬与活动的艺术学说,是其整个心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克罗齐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归诸于人之心灵“表现”的结果,其“表现说”自然也难逃片面性。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则是以人生为基点,重在内心的舒展与自由的艺术主张,与其整个近情哲学紧密相关。由于其近情哲学看重现世人生,要求通情达理,其“表现性灵说”自然也就不会画地为牢,陷入克罗齐那样的片面境地。  相似文献   

18.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道德权系指公民在各项权利实现过程中,由个人做出的道德选择权利。进而,道德继承权是指这种道德选择行为,又决定着行为人能否真正应该和能够实现其继承权。这一概念的提出,其目的在于将公民的身份权利与公民的义务指引统一起来,进一步贯彻“任何人都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而得益”的重要主张①,真正保障婚姻家庭的幸福、稳定,体现今日之文明社会中关于婚姻家庭及继承的立法精神②。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伦理思想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道德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行为;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以革命功利主义为标准的道德评价;以做“五种人”为目标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