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发展和户籍改革新政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带来了巨大挑战,"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学校"空壳化"与城镇学校"大班额"并存的格局表明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面临深度变革和转型。当前许多错误观念对地方政府教育决策影响至深,一些区域学校布局调整仍然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窠臼。本文立足于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学校布局调整内涵、影响因素、实施方式、实施效果及难题破解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观念澄清,探讨了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选择与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2.
邬志辉 《辽宁教育》2013,(2X):17-18
<正>2012年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然而,在社会转轨、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布局调整困惑,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方向是什么?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否就是农村教育的城镇化?怎么理解就近入学?农村  相似文献   

3.
摘编     
《今日教育》2011,(9):49-49
邬志辉 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 从宏观背景上看,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制度空间.教育由普及向提高转型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政策语境.农村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战略预期,农村生源总量减少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客观依据。从演进趋势上看,学校在校生数减少不同步。  相似文献   

4.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上力度最大的学校布局调整。从宏观背景上看,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制度空间,教育由普及向提高转型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政策语境,农村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战略预期,农村生源总量减少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客观依据。从演进趋势上看,学校数与在校生数减少不同步,学校减幅远远大于在校生减幅;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同步扩大,县镇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问题突出;教育城镇化发展与村庄学校消失并行,学生上学距离变远且寄宿低龄化。农村学校的撤并引发了程序正义、学校规模与机会公平等政策议题。  相似文献   

5.
正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然而,在社会转轨、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总量锐减并向城镇集中.以省(市、自治区)为单元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本文探讨了影响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校生数量是影响学校布局最主要因素.总体看,"自然型调整"是影响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主导力量;但2001年之后,"政策型调整"的作用力日益凸显.从人口波动、城镇化发展及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看,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应实现战略转型,遏制"一刀切"式撤点并校行为、实施"小规模学校建设工程"、建立多元参与、民主决策的机制是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01年的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理应实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等价值诉求。但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着忽视教育公平原则且使教育的可选择性流于形式、削弱农村文化建设且抹杀家庭教育功能、忽视合法性原则且违背就近入学原则、增加农村地区家庭的教育成本和负担且加剧了学生的辍学等价值缺损。要使农村地区学校均衡配置与合理布局,必须坚持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均衡观、坚持受教育者"权利本位"理念、坚持学校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适度协调的原则、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最近10年以来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1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宏观教育政策,分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背景、起源、进展和实施情况,探讨在新形势下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趋势,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引起了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的重大变化,教育布局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对西部地区部分乡镇学校的调查发现,西部偏远山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存在着调整速度过快、教育布局规划缺乏科学性、城乡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布局调整缺乏配套政策等突出问题。西部偏远山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必须结合农村人口流动情况、促进县域教育空间布局优化、均衡城乡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等基本措施的实施予以统整,才能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与西部偏远山区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背景、形成、实施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点下伸、多种形式的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是30多年来农村学校布局变化的基本趋势。农村一度呈现校点广布的办学格局,但分散办学经费负担沉重,在效率优先价值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逐渐萌动并合法化。政策实施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撤并农村学校,强化了效率优先价值,尤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撤并农村学校甚至被当成城镇化跃进的工具。农村义务教育应重新树立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政策理念,重申就近入学的重要性、正当性和法定性,摒弃效率优先,坚持公平优先、质量多元的农村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历程、反思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从教育政策的角度,通过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历程,反思目前布局调整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展望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走向,对今后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学校合理布局标准探析——基于河南省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所包含的主要指标、调整方式和实际效果三个层次看,考察农村中小学布局是否合理的标准还应包含上学距离、学校规模、调整方式、资源均衡和社会支持等五个维度.为保证布局调整最终达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入学权益.  相似文献   

13.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我国农村中小学进行结构布局调整,优势是有较大的制度空间,较好的政策支持和较高程度的社会重视度;劣势是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义务教育水平低,学校发展势态不稳定,布局调整程序缺乏公正性;在城镇化的历史机遇下,存在盲目撤点并校和村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的威胁。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寻求更加合理的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西部农村地区一个县域学校布局调整的田野调查发现:1.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有其必然性;2.经过10年的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后需要关注教育效益追求中的价值取向,切实保证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能够公平的享受优质教育,科学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建设国家标准。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转型需要主动结合城镇化进程进行通盘考虑。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指导农村义务教育转型的出发点,城乡教育制度一体化是农村义务教育转型的途径。农村义务教育要以此为依据,在功能定位、价值选择和发展思路上进行全面调整。在具体操作层面,科学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优化配置农村教师资源、完善师资保障机制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技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农村义务教育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宽松政策。使得农村学校面貌大为改观。但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相当程度上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相当一部分家庭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孩子家庭教育上仍存在着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近几年,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部分地区就学距离明显增加、寄宿制学校条件落后、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加重以及由于地方生源向县镇学校集中而出现新的教育资源紧张等.本文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明确目前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并根据此政策引发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以教育公平为基础的社会价值取相下,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出发,找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准确把握城镇化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关系,科学应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只有协同家庭与社会,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合力,才能不辱使命地托起具有樊城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梦想。一、立德树人,农村办学需关注一个盲区农村办学,尤其是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存在"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盲区。父母  相似文献   

20.
<正>一、"撤点并校"的背景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被称为"撤点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撤点并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是,撤点并校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此政策在实施10年之后,被国务院紧急叫停。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办好村小学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