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孝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源很早,《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舜至孝的记载,尧赞扬其以孝烝烝[1],并作为以天下相让于舜的理由之一。西周翦灭殷  相似文献   

2.
周全 《老年教育》2009,(3):30-31
舜帝“孝感动天”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篇”记述,舜的父亲是个盲人,后母顽固,同父异母的弟弟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行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尧帝“举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3.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舜帝推行孝悌,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之始祖;柳宗元倡行尧、舜之道以图“利安元元”,是唐代儒学复古运动的一位主要奠基者。笔者旨在研究永州土地上出现过的这两位伟大人物,探寻其内在的思想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5.
《水浒》一书,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主要有:(一)“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二)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三)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6.
关于《寻根文学与舜文化根源性地位》,"寻根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重合统一",是祝融形象的"人神同体";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本"亦即"根",是"舜文化"。如此,舜文化根源性地位便得以确立,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之说亦可得以诠释,"寻根文学"作品的种种虚拟,种种离奇,都不荒诞怪异。关于《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首倡"诚""孝""忠""仁""和"者,虞舜也;初绘"和谐境界"之愿景者,亦虞舜也!于此,"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之根源交通,传承推演,相依相伴、互补双赢之进程,可知矣!  相似文献   

7.
仲启维 《中国德育》2013,(10):50-51
抓德育——以传承虞舜文化为切入点诸城是"舜帝故里",舜是千古一圣,今古仰之。"其仁于天,其智如神",贤德彪炳青史。龙城中学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以传承虞舜文化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开辟出一条针对性强而又效果明显的德育工作新途径。虞舜文化的核心是"孝"。德育的目标在于人格的养成,孝德是一切道德的起点,是自我人格完善的基础。"孝"蕴涵了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8.
西周是中国传统劳动“德治”观念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开始把劳动与“孝”“德”相联系,形成一系列重视劳动的政治主张和礼仪制度。西周礼乐文化和制度奠基人周公关于劳动的认识和主张,大多被先秦诸子所继承,成为中国传统劳动“德治”思想的主要来源。西周劳动“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梳理中国先哲的劳动“德治”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劳动“德治”智慧,对新时代培养劳动德行、彰显劳动价值,以及构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敬老与传统孝文化有着双重关联维度:其一,敬老是传统孝文化的源头.作为传统孝文化的起点和原点,后世的事亲之孝是由原始社会的敬老习俗转化发展而来的,是对原始社会敬老的狭义化.其二,敬老是全部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在传统孝文化中,敬老既是事亲之孝的核心,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逻辑推演之孝和“移孝作忠”政治推演之孝的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教孝成俗进而平治天下的重要手段.由敬老与传统孝文化的双重关联维度来看,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定会有效解决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原地区在中国古代长期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原地区自然也是“孝文化”的发源地。“孝”的观念发源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它衍生的丰富内容适应并且巩固这种社会形态。要正确认识“孝”的社会来源,须回到其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去。立足中原孝文化研究,挖潜中原孝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原孝文化的合理部分,使中原孝文化为当代河南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问尧     
或曰:“尧之圣不逮舜,尧不能用九官、诛四罪,而舜能焉。”曰:“舜之所以圣,由尧之圣。舜之用与诛,宜也。”曰:“然则尧之时,独不可用与诛乎?”曰:“将以遗舜也。”“其以遗舜奈何?”“尧信舜之圣久矣,将举而禅焉,且以信于众,因四岳之举,遂试之。其试由是夫起,圣人不苟以名服天下,心信其德于众。德莫大于用贤诛恶,于是遂  相似文献   

12.
论春秋之“孝”非尊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春秋之“孝”直接源于西周之孝观念,仍是国家礼制的基本纲领,是君宗和嫡长子的权力与责任,主要内容为“尊祖敬宗”、“保族宜家”(“家”指宗旅共同体),凡君宗惠于族人和下辈的行为,皆可赅之以孝。以父为对象的孝只限于君宗的范围,是调节君宗与储君嗣宗关系的重要政治准则,并不是维护一般父子关系的伦理准则。这种孝观念在处理父子矛盾时排斥伦常,一断于义,未见尊亲的内容,与后来孔孟儒家倡导的“善父母为孝”、“孝莫大于严父”之“孝”有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华夏族即形成对远古中华历史文化认同观念--黄帝是华夏族的共同始祖,尧、舜等人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中国谱牒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是对这一认同观念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舜孝故事有着悠久而广远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史记型”和“舜子变型”两大类。前者居于主流地位,后者则在宋元之后不见于通行文献,此前只在福建、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发现过一些近现代民间文本。近期随着江南《舜哥宝卷》文本的渐次面世,可知“舜子变型”故事至少于晚清民国时期在江南民间多有传播,其基本面目跟东南地区大致相同。由此推断,宋元以后“舜子变型”叙事其实在民间从未断绝,也不光是流传于文化边缘地带,而是在传播的文化层次上逐渐下沉到了所谓的“底层社会”。而江南与东南地区的民间传播,其表述方式又显示出某些地方性差异。无论主流还是民间,都在舜孝故事中宣扬克己行孝的思想,它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吴虞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由于特定的时代的原因,以吴虞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把“非孝”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希望通过对传统儒家孝观念的否定,从而推翻专制政治,使中国传统的思想形态出现重大转折,逐步走向民主与自由。而吴虞“非孝”观念的产生又与其家庭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吴虞对儒家孝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同时也有着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这是小说《当大事》的题记。在中国传统孝文化中,送终的仪式甚至比养老的过程还要重大,老实说,这种观念遭到现代中国人的鄙弃已经不止一天了。自五四“非孝”思潮以来,中国孝文化即遭到了不遗余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论中华吟诵文化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舜“典乐教胄子”、西周“乐语教国子”到春秋战国“私学”盛行“弦歌诵诗”、“诵数以贯之”,吟诵活动逐渐走进了课堂,不断扩大着影响;由先秦积累并奠基的中华吟诵文化一直长传不衰,在汉魏六朝得到重要发展,唐代成为普遍风尚,宋元明清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孝的形成发展来进行分析,原始人尊老养老的观念对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周代孝观念的基本形成,经过先秦诸子的丰富与发展,汉代“以孝治天下”使孝具有了政治意义。唐代以后对孝的异化,使孝演变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孝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孝文化卷帙浩繁、肇端久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但在当今社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接受孝文化教育,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孝文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在继承和弘扬孝文化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基于大学生孝文化的现实状况,文章从分析传统孝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缺失的现象入手,梳理了当前大学生孝观念日益淡薄、孝行为日趋弱化、孝文化日渐式微等问题,探讨了中国孝文化教育在当代缺失的具体原因,探索在大学生中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为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构建当代社会新道德体系,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