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西方人,殊不知早在1936年底,一部名叫《神灵之手》的书就已经在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了整整一年。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该书的作者勃沙特是被红军作为"西方间谍"扣留并押上长征路的英国传教士之一,而勃沙特不但没有怨恨,反倒饱含热情地以自己的亲历赞扬红军,甚至还大  相似文献   

2.
厚朴 《湖北档案》2005,(8):43-44
勃沙特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基督教会派到我国贵州一带传教的牧师。193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勃沙特闯进了红军长征的队伍中,他在这支队伍里呆了18个月。随着他对这支特殊军队的了解,一本首次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内幕的著作——《神灵之手》诞生了,在外部世界对红军长征充满误解的时候,这本书打开了西方世界了解红军长征的窗口。1、红军长征中扣押外国传教士事件勃沙特,又名薄已,薄复礼,1897年生于瑞士。他早年随父母移居英国,后供职于英基督教会。1922年10月1日,25岁的勃沙特来到中国后,被派往贵州一带传教。1934年l0月2日,当时任贵州镇远教…  相似文献   

3.
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受到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的持续关注和报道。《泰晤士报》关于红军长征报道(1934.10—1936.10)的内容呈现出前期失真性向后期客观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对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万水千山》,哼着《十送红军》长大的。一曲《长征组歌》曾经唱红了中国大地,激发了多少梦想。  相似文献   

5.
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这一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英雄壮举,总政干部部老干部局和解放军报社政工部在《离退休生活》专版,联合推出了“红军将士口述长征”专栏,着重反映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浴血奋战、克服艰难险阻、官兵友爱和尊重少数民族等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6.
黎明 《档案时空》2003,(9):24-25
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英国人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亮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时,肖克向索尔兹…  相似文献   

7.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于1936年访问延安,回美国以后撰写了<红色照耀在中国>一书,出版后引起极大的轰动,仅1937年就再版5次,1938年再版时改为<西行漫记>.从此,延安--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领导人及红军的生活随这本书的流传而广为世人所知.埃德加·斯诺的名字也随这本书的流传家喻户晓,并有了一种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3,(21):71-74
埃德加·斯诺是20世纪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居留了13年,用勇敢、诚实而又敏锐的笔触记录下了20世纪上半叶有关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实报道。其报道,给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人民、中国革命的窗口。本文从"埃德加·斯诺与鲁迅、埃德加·斯诺与进步学生、埃德加·斯诺与抗战、埃德加·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不灭的中国情结"等方面进行阐释,以展示斯诺与中国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9.
刘冰 《新闻三昧》2006,(10):10-11
《红星》报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32年1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1934年10月,红军踏上长征之路。由于当时处境非常困难,原有中央级报刊《红色中华》、《斗争》、《苏区工人》等相继停办。但出于政治宣传工作的需要,《红星》报随部队行动,成为长征途中坚持出版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唯一报纸。长征路上,《红星》报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报道军情消息、作战动态,刊载我党我军宣言文告、战绩战果,特别是在红军一面作战、一面前进的艰险情况下,它紧紧围绕打败敌人这个中心内容,想方设法对红军战士开展多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震撼世界》被誉为可与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相提并论的一部新闻巨作,然而,长期以来,新闻界对于《中国震撼世界》和杰克·贝尔登的了解和关注却远远不如《西行漫记》和埃德加·斯诺。《中国震撼世界》的典范性主要表现在:客观公正的职业精神、描绘世界的广阔细腻、刻画人物的丰富多姿、深沉独到的问题分析,然而由于政治权力、教育机制、媒介批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震撼世界》这部杰出的新闻巨作被埋没了。  相似文献   

11.
关悦 《今传媒》2005,(4):10-11
在中国的新闻文本中,说到影响之远、流传之广,恐怕没有几本能和《西行漫记》相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这两个名词,已经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被永远载入史册。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肯尼思·休梅克称赞的那样,“《西行漫记》的出版,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史中的一个大事件。”它“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在现有对《西行漫记》的分析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考察《西行漫记》对历史的影响时,采用历史学的视角,突出这本书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对世界认识中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在考察其成功原因时,却立足于新闻学,强调它题…  相似文献   

12.
《前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等著王福时郭达李放译定价:26.00元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外国人笔下的红色中国丛书之一,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权威全译本,独家授权中文版!一部关于红色中国的重要著作69年后重见天日!首次发表毛泽东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和长征真相!选题点评:今年是伟大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诞辰101周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决定隆重出版《前西行漫记(》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让广大读者有机会看到这本尘封69年的客观真实记…  相似文献   

13.
《西行漫记》又被译作《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完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记录了斯诺于1936年从北平出发,穿过国民党设置的层层关卡和军事封锁,经西安到达陕甘宁边区的故事。斯诺在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志丹县)和红军前线所在地甘肃、宁夏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采访,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基本政策,工农红军的英勇事迹,共产党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鲜明的性格特点,生动地记录了苏区人民的经济生产及社会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世界介绍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而斯诺笔下的新四军,就不太为人所知了.其长篇通讯《项英的一支铁军》在《亚细亚》月刊1939年5月号发表后,被上海《良友》画报和《华美》周报翻译转载.后来,斯诺又采写了多篇关于新四军的报道和通讯,让中外人士深入了解新四军坚持江南抗战斗争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书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李海文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定价:48元70年前英雄史诗般的长征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本书就是一部关于红军长征的最早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最  相似文献   

16.
艰难的历程英雄的史诗──谈《红军长征》编者按:为纪念中国工农红烟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史》一书,最近同时荣获中宣部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本书出版...  相似文献   

17.
“我就是那个小号手” 一面迎风飘扬、写着“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红旗;一个红军小号手头戴八角帽,身体前倾,腰挎手枪,手举军号,举止间透着英武、坚毅、果敢、勇往直前。这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一书中《抗战之声》一图的英姿小号手的全部内容,其中红军小号手还出现在书的封面上。  相似文献   

18.
《西行漫记》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国内发行的第一本详细介绍红军长征的译著,它是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至10月对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4个月的采访后写成的。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以《Ren Star OverChina》书名推出此书。 中国国内,第一个发现《Red Star Oven China》一书的是中共秘密党员、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相似文献   

19.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西北研究出发,介绍了民国时期对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报道红军长征及西安事变实情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的考察经过。以及由报道汇编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彭鹏  刘冰 《军事记者》2006,(9):22-23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一颗“红星”在征途中闪闪发光。它指示前进方向,激励斗争勇气,传播胜利捷报,颂扬英雄壮举;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这就是长征途中坚持出版的红军机关报《红星》报。《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它在中央苏区时期发行量曾达117万份,是发行量仅次于《红色中华报》的中央级报刊之一。1933年8月,邓小平开始担任《红星》报主编,但随着革命形势的转变,1934年10月10日黄昏,邓小平口袋里装着《红星》报“编辑部”,跟随突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