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9,(13):58-58
新加坡《联合早报》驻香港记者戴庆成一位中国朋友的文章被某媒体转载后,他去索要稿费,却被告知“没有转载费”。  相似文献   

2.
干记者的朋友多。干晚报记者,各种各样的朋友就更多。然而,晚报记者干长了,免不了得罪一些朋友,甚至是多年的老朋友。所以,做晚报记者,必须不断地发展新朋友,不然老朋友走光了,成了孤家寡人,连个通风报信的人也没有了。 从1988年1月1日《齐鲁晚报》创刊之日起,我就在新闻部干记者,弹指十余年,回过头来看看写过的稿子,那些批评或揭露性的稿件有很多都是把朋友“卖”了而换取的信息。真是一份稿件,一份尴尬、一份惋惜。记得那是1988年,晚报刚创刊不久。有一天我和省公安厅刑警总队—个经常提供信息的朋友聊起来。他说这几天正忙着一个案子,很有意思,上海的一个女研究生被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贩子骗到菏泽去很长时间才被发现。  相似文献   

3.
朋友是记者的财富。朋友愈多,记者愈富有。 朋友之所以是记者的财富,因为朋友能提供信息,提供新闻线索,提供采写的种种有利条件。 1982年11月11日下午4时21分,日本共同社驻北京的一个记者向全世界第一个报道了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烈日涅夫逝世的消息,比塔斯社公布的官方讣告抢先了39分钟。为此,这条消息被评为1982年日本新闻协会的获奖作品。这位记者之所以不是在莫斯科,而是在北京采访到这一重大新闻,靠的是朋友。他说:“为了注视中(苏)关系的演变,我加强了东方信息网,这条消息只是落入已经张开的  相似文献   

4.
记者要“跑”起来郑剑一位记者朋友,半年前被派驻香港。在一次通话中,我问他感受如何,同在内地报社相比,香港的记者有什么特点。他说,不大一样。两地情况不同,自然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类比,但差别也是明显的。这从对记者的不同谑称——内地的记者像“新闻官”,香港...  相似文献   

5.
记者广交朋友,毋庸置疑。俗话说,“出门靠朋友。”记者多交一个朋友,就是多了一个耳目,增加了一个助手。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给我的启迪是,在广交朋友时,也应重视结交一些“大朋友”。所谓“大朋友”这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作为一名农业记者,除注意在基层、新型的经济联合体和专业户中结交朋友外,我把市农委领导、县委书记、县长、农业专家(副研究员以上)列为“大朋友”。这些“大朋友”,一般说来部是制定某项政策、指导某项工作、解决某个问题的关键人物。结交这些“大朋友”,可以帮助自己纵观全局,正确判断宏观与微观信息,使自己发出的报道有一定新闻价值。近年来,改革春风吹遍了整个郊区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位朋友告诉我,郊区不少集体养猪场解散了。经到实地采访,发现被解散的集体养猪场不外乎两个原因:一种是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第二种是一批养猪能手承包了集体养猪场。如何正确分析这  相似文献   

6.
岁末年初,各地批评拖欠民工工资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然而,就在传媒业内部,一些“打工记者”的权益同样受到侵害,却常常不被关注。 想起这个话题,缘于一位记者朋友的遭遇 前不久,这位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的记者去郑州一私营企业帮工人讨要工钱,而这家私营企业主情急之下竟振振有词,“大记  相似文献   

7.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不能缺少朋友,作为新闻传播者、时代望哨的记者更不能缺少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信息渠道,无数通道纵横交织便会编织成一张巨大的信息网络,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洞幽烛微,而,人民日报著名记者商恺曾谈到,要当一个好记者须做到四个“万”,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拜万人师。”这其中“交万人友”至关重要。那么,作为党报记者该怎样交朋友?与谁交朋友?当你拥有众多朋友时你将会得到什么?河南日报驻平顶山市记者站站长聂世超用他20多年的记者生涯对这一串问题作…  相似文献   

8.
近读吴昊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题目叫《谈“记者的朋友”》,觉得其中有些话颇为“有的放矢”,或者说,确是针砭了一些时弊,有人看了会不大痛快的。文章写得叫有些人看了痛快,有些人不痛快,这应该算是成功了。文中说,记者的朋友多种多样,有真朋友,也有假朋友。“对于那些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对一切拍着记者的肩膀称朋友的人,试验其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如何对待记者所写的批评报道,特别是批评他所领导的那个单位、那个企业以及他本人的报道。如果能持正确态度,采取正确措施,那是真朋友,相反,只欢迎记者去表扬他、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美籍华裔新闻学教授黄纪瑞先生来南京,与南京新闻界朋友相会。一位年轻的记者提问:“如果记者编辑与领导的看法不一,稿子被卡住,怎么办?”黄先生爽朗地笑道:“这好办,谁权大,听谁的。美国也是这样。”好一句大实话,道出了中外皆然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新闻单位是要有权威的。  相似文献   

10.
封面人物     
甘为新闻黄牛,耕作记者人生。出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1993年底,吉永成从省直机关调入辽宁电视台做一名普通的农村记者,从此,开始了他不平凡的记者生涯。十几年来,吉永成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与农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用心倾听农民的心声,用镜头反映农民的喜怒哀乐,足迹遍布全省100个县(市、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被誉为“铁脚记者”,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爱戴。2001年,被评为“辽宁省十佳记者”,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先进个人”,2004年,被授予“辽宁省新闻标兵”荣誉称号。抗洪抢险、抗旱救灾、抗击“非典”,哪里危险、哪里艰苦,哪里就有吉永成同志的身影。1999年至2001年,  相似文献   

11.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12.
常有新入行的同志问我:“怎样才算是个好记者?”我回答:“上可以与王侯共食,下能够和百姓分餐。” 记者这个职业在社会上是很为人看好的——好人好事希望扬名,坏人坏事害怕曝光。这一切,缘于舆论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记者中的一些人难免被人“捧坏”,养成只认官不认民,只交富朋友不交穷朋友的习惯。长此以往,势必下基层少了,体察民情没了。反映在工作中,则表现为信息来源不足,报道言之无物,不能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15日中午.河北省张家口市刑侦队民警通知“失踪”的《网络报》记者关键的朋友,称关键已经被刑事拘留,要求关键家属带钱和药品前往张家口。  相似文献   

14.
新闻窗     
全军官兵踊跃订阅《军事记者》  ●曾连续三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的济南军区某海防团把《军事记者》作为首选必订刊物,不仅保证每个报道员人手一份,而且要求订到每个基层连队。(刘晓军)  ●青岛市南区人武部连续10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该部年年都由政委亲自指导抓好订刊工作,今年该部又为每人订阅了一册《军事记者》。(李鹏举、商士安)  ●日前,65663部队孟凡利等25名业余报道员纷纷自费订阅了《军事记者》,他们说:“《军事记者》是自己最无私的老师,最热心的朋友。”(李志勇)  ●近期,驻辽西某…  相似文献   

15.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6.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话题围绕一个记者朋友的一次采访经历展开.这是一位名叫"子夜的昙"的记者朋友贴在网上的一个帖子,先请大家看一下: 那年春季,一个7岁女孩的照片和病历被一家大型医院的护士送到了我的手中,照片上的女孩长得十分美丽,但却有着一双与她年龄极不相称的忧郁的大眼晴.  相似文献   

18.
见过她一面,说她象演员,了解她多了,觉得更象记者,《文汇报》驻京记者作了9年,实际上,她还是社会活动家。作为演员,虽是过去,可她灵性不息,艺术长驻;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她被引为“值得终生信赖的人”。记者、朋友、母亲、妻子、女儿……她的身驱里还有多少未尽的潜力? 最近,她出了一本集子——艺坛名人采访录《东方的微笑》,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女士为之作序说“我为这娇小女人的魅力所折服!”其实,为她折服的人岂止郭玲春一人!1990年,她先后三次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学生会邀请作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19.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一位被市政府命名为“企业家”的朋友向我诉苦:不到一年,就有8位记者、编辑赶去为他“写书”,有的人张口要价最少不低于3000元赞助费(准备写的字数仅1000—2000字之间),更有甚者索价竟达万元。赞助后还不算完,还得花钱买书。我的这位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