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南阳有个穷秀才叫张打油,喜欢写诗作,特别喜欢把民间的一些俗谚俚语、诙谐之句写入诗中。有一年冬天,张打油起早到井上打水,见雪花纷纷下个不停,天地一片洁白。他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大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相似文献   

2.
打油诗是因唐人张打油的《雪诗》而得名的。其诗曰: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都用俚语(极通俗的民间口语)写成,可圈可点处有:1.景色含蓄美。  相似文献   

3.
唐代南阳有个穷秀才叫张打油,喜欢写诗作文,特别喜欢把民间的一些俗谚俚语、诙谐之句写入诗中。有一年冬天,张打油起早到井上打水,见雪花纷纷下个不停,天地一片洁白。他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正因为雪大,  相似文献   

4.
打油,为一人名,姓张,唐代人。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载:“有胡饤饺、张打油二人皆能为诗。”张有一首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见《升庵外集》)。这是写下雪的情景,用俚语,作诙谐,含讥嘲,故后人称这类诗为“打油诗”。打油诗名声向来不太好,认为它“浅易”“粗俗”。殊不知,惟“浅易”才合乎俚语的本色;惟“浅易”读者才会体会出深入浅出、诙谐含蓄的韵味。至于“粗俗”,那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中国血统美籍学者、前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蒋彝先生,生前酷爱打油诗,其中一首写一对男女在公众场合的“非礼“行动:  相似文献   

5.
咏雪诗趣品     
冬天到了,每当看到 飘飘的雪花,总会想起各 种各样的雪诗。 雪诗中的千古绝唱 当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大雪,处处银装素裹,一个晶莹世界;琼枝玉叶,宛如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灵动,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富有神韵。 雪诗中最俚俗的,当首推唐朝张打油的那首《咏雪》“打油诗”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因为雪大,才有了“江上一笼统”这种大全景式的远景;还有三个特写镜…  相似文献   

6.
“打油诗”的鼻祖当推张打油的《雪》诗,明代杨慎杂著《升庵外集》还记载了张打油的这首《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翻开中国诗史,咏雪名句不胜枚举,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晓,故穿庭树作飞花”,李商隐的“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如霜”,  相似文献   

7.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内容和辞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有人认为这类诗是因为风格上的“油滑”而得名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明朝杨慎(字升)考据,打油诗为唐朝一个名叫张打油的人所首创,因其作过一首《雪诗》,诗日:“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从此以后,凡是通俗易懂、幽默滑稽的诗,都被称为打油诗了。由于打油诗新鲜活泼,贴近现实生活,所以深受历代群众的欢迎。从《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胶卷西水楼,一曲新腔唱打油”中可以想见当时打油诗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了。不但平…  相似文献   

8.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趣话打油诗     
据说唐代有一个名叫张打油的人,善于用俚俗风趣的话语作诗,所以叫做打油诗。其遣词造句不追求典雅和格律。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景却形神跃然。用语俚俗,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其实,打油诗和民间歌谣相去无几,都毫无粉饰,从中可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一些思想感情。这大约就是打油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雪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瀚的诗海中,文人墨客不吝笔墨,给雪冠以不少美名,别有情趣。六出雪呈六角形状,便称之为“六花”、“六出”。如,唐代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唐代高骈的《对雪》诗:“六出飞花入户时,  相似文献   

11.
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惯以俚词俗语作诗,所作诗歌幽默诙谐,自成一体,人称“打油诗”。有一首题为《雪》的打油诗是这样写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乍一看这下里巴人的诗作实难登大雅之堂,可细细玩味却觉它别有情趣。作者无非要表现“雪大”这一景象,可既不用“燕山雪花大如席”般的夸张,也不用“银装素裹”类的比喻,甚至通篇竟不写一个“雪”字,而仅取雪天两种物象——井和狗,就它们因雪而造成的视觉形象的变化简单勾勒,便境界全出。“江山一笼统”总写天地之间大雪漫飞苍茫迷漾之雄浑景象:“井上黑窟窿”色彩对比强烈鲜明;“白狗身上肿”,一个“肿”字绝妙无伦,无可更替,极具浮雕性。全诗无一处写雪又无一处不写雪,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正是作者巧妙地运用间接描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打油诗是我国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历久弥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为唐代张打油所创。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张打油的诗独树一帜,引入注目。他曾写过一首“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此诗“咏雪”.通篇无一个“雪”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  相似文献   

13.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夜,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个夜晚,人们吃元宵穴也称汤圆、浮圆、圆子雪,取其形圆音圆,寓意团团圆圆。宋朝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云:“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卖汤圆》民歌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民间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传说有二。一说元宵源于人名。元宵起源于汉朝,但当时不叫元宵,也不称汤圆,而是叫油槌穴chuí雪。相传汉武帝时,一年腊月,足智多谋的东方朔进宫去见汉武帝,在皇宫花园碰到一宫女要跳井自杀,便拦住问询穴xún雪,得…  相似文献   

14.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80页有篇鉴赏罗隐《雪》的文章,其开头一段是:“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品读这段话,“反复涵咏”令人生疑,  相似文献   

15.
SLANG浅谈     
英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一样,也有俚语。俚者,俗也,不文雅之义.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插田歌》云:“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新五代史·王彦章》中有“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可见俚语就是民间通俗浅近的话语,虽然其中有的显得粗犷一点,有的甚至有点鄙近。 上引数例有关俚语的汉语文献资料,应该说基本上也适用于英语俚语。  相似文献   

16.
一有人称鲁迅的《雪》(辑入《野草》)是“极美丽的诗”(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是的,《雪》饱含诗情画意,斐然成章,确实是一首醇香扑鼻、动人心魄的好诗。然而,它不是那种通常意义上的分行排列的诗,而是用散文的句法和形式写作的散文诗。散文诗当然也是诗。它是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挣殊的文学样式,散文其形,诗意其神,是它的基本特征。正如其它体裁的诗一样,散文诗只有显示出某种诗的氛围、诗的气息、诗的情思,  相似文献   

17.
李娜 《现代语文》2005,(6):35-36
刘兰芝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倾注全力塑造的主要形象。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刘兰芝,不仅因为她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妇女的许多优秀品质,更主要的是因为她身上体现出人性美、人格美。正如一美学家在其专著中指出的那样:“美与伦理学难分难解”,“中国以人格的完美为最高境界”(周来祥《论中国古典文学》)。此论正中鹄的。  相似文献   

18.
邱云 《现代语文》2001,(1):49-49
现代名作家、学胡适在新化运动中的表现自有定论,而他反对言,提倡白话,攻击旧化是功不可没的。胡适倡导新学所谓“八不主义”:一不言之无语,二不摹仿古人,三不讲求(拘泥)法,四不无病呻吟,五不用烂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俚语。他以创作讨论诗歌联语实践着自己的学主张。1916年8月23日胡适写了一首诗叫《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1917年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  相似文献   

19.
一、藏雪--字面少雪,读句品词悟雪《江雪》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前三句不见“雪”,第四句最后才见“雪”字,也仅是“寒江雪”。整首诗乍读起来感到雪的呈现很少,似乎没有多大的雪。可是细细品读,诗文内容又无不与雪相关,展开诗意,发挥想象,可以说到处都是雪。那么,诗中的“雪”究竟“藏”在哪儿?用心一读,才知道是藏在诗中的“绝”“灭”“蓑笠”“寒江雪”等词句里面。  相似文献   

20.
胡剑锋 《湖南教育》2002,(18):52-52
我特别喜欢那些散见于报刊杂志、流传于民间地头、“终非诗体之正”、“难登大雅之堂”的巧诗、趣诗,并且活学活用于作文教学中,收到的效果令人非常满意。一、趣诗引路,集中注意,激发情趣。趣诗构思巧妙,通俗易懂,趣味性极强,读着它,令人叫绝,使人捧腹。用趣诗来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教学生学习描写“雪景”时,一进教室,就出示了一首唐代张打油的趣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该诗明白如话,滑稽可笑。学生感到受启发不小,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