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默与漫画     
朱元璋吟诗骂秀才朱元璋做皇帝后,爱好吟诗作对,但他对文人墨客由心存戒备到厌恨,常常无事生非,在文人的文章、奏折或表札内挑剔毛病,鸡蛋里找骨头,稍有不恭犯了大忌,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弄不好还株连九族。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尤其是到了后期,朝廷内“文字狱”让那些平日咬文嚼字的老夫子个个提心吊胆。据说朱元璋曾生气地骂刘伯温是“文屁冲天的家伙”。他对文人如此忌恨,据说是从小开始的。相传,朱元璋被舅舅撵出门后,四处流浪要饭。一日,朱元璋来到旧县(今女山湖镇)狮龙桥酒馆要饭。旧县镇上几个舞文弄墨的家伙聚在酒馆饮酒,其中还有个…  相似文献   

2.
羊明朝曾流传过一副对联,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毡”。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孙子朱允一起戏对。朱元璋的出句警策,入情入理;然朱允的答对,平仄、对仗都没毛病,但思想性太差。朱元璋断言他成不了“大器”。后来他虽登过基,确实是一个混虫,没过多久就倒了台。清代湖广总督毕秋帆去世时,有一个叫赵瓯北的文人,为他写了一副挽联:“羊祜惠犹岘首;马援功未竟壶头。”对联中的“羊祜”、“马援”均是两人名。羊祜,晋朝人,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老百姓为他在襄阳岘首立碑建庙;马援,东汉人,建武七年任伏…  相似文献   

3.
对联考军师     
朱元璋出身低微,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后来起兵反元,到处招兵买马。并于行军途中,战争间隙,四处求才访贤。据说,军师刘伯温便是他出对“考”出来的一位功臣呢。  相似文献   

4.
据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也想附庸风雅。一次上朝时,他忽发奇想,要满朝文武与他同堂赋诗言志,一比高下。“土冒”皇帝要作诗,臣子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兴文字狱,对文人痛下杀手。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垂宪作则”,处斩;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这些句子里的“则”,本是“法则”和“标准”之意,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这显然是讥讽他做过小偷的往事。尉氏县学教授许元,在奏章上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这两句话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却解释说:“法坤”与“发髡”同音,发髡是剃光头,讽刺我从前当过和尚;“藻饰”与“早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打天下,历尽辛苦。坐稳了江山后.他就规定,每顿饭必有粗菜,让后来的皇帝们“知外间辛苦”。这成为明朝自始至终的一个家法,据说这也是明朝宫膳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的“壁画” 明太祖朱元璋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他既重视教育孩子求知,更重视帮助他们“正心”,即品德教育。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们要艰苦创业。内宫建成以后,朱元璋命人将古人行孝和他自己艰苦创业的经历画在殿壁上。他对儿子们说:“我本是农民出身,祖父辈积德行善,以至荫及于我。现在绘成这些画面,就是要使子孙后代知道创业的艰难,多多磨砺自己。”他还立下两条规矩:一是子孙除办公外,  相似文献   

8.
钟馗这名字确实有些奇怪,让人总不知不觉联想到天师钟馗。 据说他出生后特爱哭。他父亲是个文人,馗爸爸想,爱哭的孩子情感最是丰富细腻,尤其适合做文人。  相似文献   

9.
在民间,一提起朱元璋,人们就会用“放牛仔”、“泥腿子皇帝”等字眼来评论他,却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肚子里的“墨水”可不少呢。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走累了,与几个随从到一庙宇中歇脚。当朱元璋看着大腹便便、满脸溢笑的弥勒佛塑像时,一时兴起,挥笔题写对联一幅:“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对文想象奇  相似文献   

10.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钓鱼,半晌不见鱼儿上钩,而同他一起钓鱼的文人解缙却不时扯上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朱元璋显得有些尴尬,解缙一看情况不妙,连忙躬身上前,赋诗一首:“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  相似文献   

11.
历史著作最讲求的足一个“真”。梧桐先生新修订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我最近认真看丁一遍,最深的感觉就在于这个“真”字。从书后所列《有关朱元璋的主要论著和研究综述》中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和书中几百种有关朱元璋的正史、笔记、文集注引,可以鲜明看出作者为此专传所下的艰苦的功犬,正如作者所述的,这是他二十年到三十年的辛苦写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名人巧对     
葛恩巧对朱元璋 一个冬天,正下着雪,朱元璋外出,路遇葛恩,相互倾谈之后,一见如故。朱元璋想与他结为知己,但不知他肚里有没有墨水,于是口出一联,请葛恩应对,其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略加思索便对出下联:“国难民悉,王不出头谁是主。”朱元璋听了大喜,便相邀共谋大事。  相似文献   

13.
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他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封藩,二是废相。朱元璋对他的子孙,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既能屏卫天子,又不至于“尾大不掉”,重蹈汉、晋封王的覆辙。然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象朱元璋所想的那样,在他去见上帝之后,建文帝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朱棣即明成祖。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表明了朱元璋的封藩,和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政治是格格不入的。故  相似文献   

14.
翻阅书籍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喜欢以“白石”为号。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给自己起了“白石道人”的别号,与他共同学诗于萧千岩的黄岩老,也给自己立号为“白石”。他们二人在当时文坛有“双白石”的美誉。 明代著名画家沈周晚年号“白石翁”。近代大画家齐白石,真名齐璜,“白石”也只是他的号,以致人们对他的真实姓名反而生疏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文人对“白石”情有独钟呢?据晋朝葛洪《神仙传》记载,上古时代有一个修道高人,居住于白石山上,常常煮白石为粮食,人们都称他为“白石先生”。到彭祖时代,白石先生已经两千多岁了…  相似文献   

15.
人们知道 ,朱元璋出身贫贱 ,当元末吏治腐败引起民变之际 ,他也毅然参与到反对黑暗统治的农民起义潮流中。也许当时人们并未想到 ,正是这个朱元璋 ,最终当上了皇帝 ,建立了明朝。朱元璋胜利了 ,但当他看到明初许多官员蹈袭元朝之弊 ,擅权枉法 ,贪赃受贿 ,蠹政害民 ,联想起民变的教训 ,自然深知他距离“成功”尚有多远 ,不由得加倍地增添了警惕和忧虑。为此 ,洪武二年 ,朱元璋告戒群臣 :“不禁贪暴 ,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 ,欲成善政 ,终不可得 !”概括起来 ,朱元璋的反腐惩贪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订立重典 ,动用酷刑 ,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卢熊生平的考察,可见卢熊的政治态度在元、张士诚、朱元璋三政权间的灵活变化;对其死因的辨析,可知卢熊的直接死因是其在工部、中书省任职期间,违规接受官没妇女而牵涉“胡惟庸案”,获罪而死,与朱元璋对苏州文人的暴虐严苛态度亦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名人与春联     
周赞 《现代语文》2006,(12):99-99
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就把“题桃符”变成了贴春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百姓门户,他还“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发现一家阉猪未贴春联,遂命人取笔墨,亲自挥毫题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相似文献   

18.
春联小史     
战国时,中原老百姓把用桃木刻的木偶,挂在门旁,称为“桃梗”,据说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即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这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句,被公认是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自此,春联之风便在民间流行起来。 春联小史  相似文献   

19.
明太祖朱元璋对“朱”字过敏,生怕有人说“朱”的坏话。诗僧来复谢恩诗中说“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醐醍出上方”,朱元璋道:“竟敢用‘殊’字,这不是骂我歹朱吗?”及看到后文“无德颂陶唐”一句,更加认定这是在骂自己无德,于是杀掉来复。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老疑心人家在讽刺挖苦他不“光彩”的出身。这方面他简直就是阿Q的祖师爷,觉得“光”、“秃”、“僧”及其同音、近音字特别刺眼刺耳。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有“睿性生知”之句,在朱元璋看来,“生知”有讥讽“僧智”之嫌,活得不耐烦了,杀。各类贺表颂扬朱元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20.
茹太素,明代山西省人氏,曾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当过刑部主事。传说有一次,他给朱元璋写了一个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意见书,议论朝廷应该如何选用人材。明太祖叫人读给他听。读了六千三百七十字,还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尽是空话、废话。朱元璋一怒之下,着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茹太素打了一顿。晚上,朱元璋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才涉及到议题。后来朱元璋说:“茹太素那个意见书,如果开门见山地写,只要五百字就行了。我打他,是因为空话太多。”有一天,欧阳修和一个同事去游玩,看到一匹奔驰的马把伏在路上的一只狗踩死了。欧阳修问同事说:“把这事记下来,你怎么写?”同事回答:“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亡。”欧阳修听了摇摇头说:“要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