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学时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期,更是提升心理能力的关键期。当今的孩子不缺知识成长的渠道,缺的是心理成长的渠道。由于心理教育的严重滞后,导致很多小学生产生了学习与行为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成绩甚至间接影响到了成长。本文从家长自身修养、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和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方面加以阐述,提升心理家教水平,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家长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种是宁可放弃自己所有的休息、娱乐、社交时间,坚定不移的跟着自己的孩子;还有一种就是我行我素、不闻不问、看到成绩后才摆摆家长的架子;再有就是一种得教育方法,知道孩子成长规律能很好的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孩子,这类家长是主流。在这里我想要探讨的是前两种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必须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使孩子成人成才。作为中职学校,应下大气力做好家长工作,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促进家校配合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具体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琼 《华章》2010,(17)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如何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培养社会中的有用之才,教育是重中之重,因而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家长、教育者的重视.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幼儿园老师的职责,也是每位家长的重大任务.因此,如何家园同步对儿童进行合理的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呢?它有哪些秘诀?我结合曾经研读了一些成功家长的教子方法和秘诀,从几方面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有效地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孩子学校生活的教育者,而父母是孩子家庭生活的教育者。学生的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配合,教师要与家长相互沟通思想,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断地给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使之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何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经常能听到教师们抱怨:"现在孩子真难教,家长是怎么管的?"也会听到家长抱怨:"孩子成绩差,老师到底是怎么教的?"于是,望子成龙的家长带着本该无忧无虑成长的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现在的教育怎么了?大家为何如此焦躁,我们的教育何为?其实,溯本求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幸福。想办好教育,我们就要促使教育与外部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达到最优化,营造"绿色教育"。  相似文献   

7.
较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增添更多的色彩,它在所有的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现阶段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意识到了德育对孩子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以及老师往往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直接的引导者,因此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思想品德。为了让小学生得到更优质的德育教育,家校应该协助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刘艳 《山东教育》2008,(1):20-22
孩子,将老师和家长这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联结在一起,使之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合作,老师在与家长的对话中,在真诚、平等的交流中,进发出教育的智慧火花。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教育的奠基时期。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智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教育要格外讲求方式、方法。数学作为小学的三大"主课"之一,在备受关注之余,如何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成绩,一直是家长和老师所头疼的问题。新课改后,小学数学呈现出新的特点,更能够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这也使打造高效课堂成为了可能。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打造"结构、开放、互动、小组合作、生成"的高效课堂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说日记     
从幼儿成为小学生,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转变: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转折期”,是学校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作为家长,我想出了一个帮助孩子“说日记”的办法,使家长在了解孩子学习的同时.让孩子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刚开始的几天,他一放学,我们就问他:老师是怎么上课的?今天学了些什么呀渐懂了吗?等等。天天的询问把孩子问烦了,不再愿意回答了。不了解孩子就无法教育他。于是,有一天晚上,当孩子写完作业想玩一会的时候,我说:“咱们…  相似文献   

11.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父母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科学的教育孩子,家长又怎样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的重任呢?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各位家长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我们做老师的都有很深的体会: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成了孩子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作为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里没有与同龄人共处、磨合的经历,这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一个天然缺陷。孩子  相似文献   

13.
从《北京青年报》上读到了哈尔滨市四年级小学生张琳自杀一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心中很是不平静,引发了几点思考:其一,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取决于影响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他人———家长和老师。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心...  相似文献   

14.
家长会是沟通学校和家长的桥梁,是老师和家长联系的一条纽带,是老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通过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使家长为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提供帮助。同时,老师也可从家长处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最佳办法。那么,作为学校开好家长会,应做好哪些工作呢?学校领导应该向各位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应该向家长讲清学生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以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以便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学校也应该向家长通报在学校…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这第一任老师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优势。作为一个教师,如何与家长相处,并最大程度地获得家长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最大限度地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这是一门艺术。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家访活动,老师走向学生家庭,与家长促膝交谈,及时反映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在沟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性事件或急于解决的问题,这时,老师们往往会“请”家长到学校,共同商榷,配合教育学生。而在传统意识中,家长被“请”到学校就意味着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或成绩差.使家长觉得脸上无光。此方法用得过多,会使家长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情绪.也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处理不当,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请”家长来学校配合教育应当讲究些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周宏斌 《教师》2014,(7):123-123
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做好此项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面配合,若其中任一环节出现短板,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于小学生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幼儿教育的创始人,德国教育家、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和影响下成长的。这几年来杭州清吟巷小学在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实际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重视家访,讲究艺术,讲究实效,让老师、家长、学生都感到家访是一种经常而自然的相互关心爱护的方式,是思想感情上的自然联系。二是建立双向联系卡和学校联系簿拓宽家访渠道,及时和家长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三是搞好行为评定,密切了与家长的联系。每月学校根据“规范”校风、校情提出德育管理目标,进行自评、家长评、教师评。在评比过程中,学校、家长沟通信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学校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孩子,家长参与此项工作,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给了孩子成长的动力,学校教育滋养着他们成长,因此需要家长和老师付出很大的心血。  相似文献   

20.
庞静 《早期教育》2010,(1):28-29
“家园立交桥”栏目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老师和家长的热情参与,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永远是家园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协作更能够贴近实际,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策划一组系列文章,从对孩子比较典型的行为观察入手,家园携手从心理分析、教育指导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帮助孩子在集体中快乐成长!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和家长给我们投稿或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