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赟赟 《今日科苑》2010,(8):227-227,228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大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阐发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娄文杰 《大众科技》2012,14(4):260-262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存世二千余年,对《论语》的解释,可谓汗牛充栋。文章试从一种新的角度,试图解释《论语》中争议较多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章。  相似文献   

3.
刘海洋 《科教文汇》2011,(20):10-11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儒家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飞快发展、科技高度进步的今天.它仍然有着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大作用。因此,对中国传统孝文化进行现代解构十分必要,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人格精神、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也因此成为后世许多传说乃至神话的附会对象,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变形。《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为孔子素描了五张画像,力求展现给读者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人格精神、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也因此成为后世许多传说乃至神话的附会对象,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变形.《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为孔子素描了五张画像,力求展现给读者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6.
金梦 《科教文汇》2007,(12X):203-203,207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兵法书,作为兵家的主要经典,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本点在于“道”,孙子在此书中提出“安民”、“保民”的道德价值观,并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孙武作为一位军事家,却拥有与儒家一样的“仁民爱物”的济世情怀,是不得不令人折服的。  相似文献   

7.
吴永斌 《科教文汇》2007,(7X):163-164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人格精神、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也因此成为后世许多传说乃至神话的附会对象,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变形。《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为孔子素描了五张画像,力求展现给读者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8.
刘丽娟 《科教文汇》2009,(10):79-79
《论语》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儒家经典,提出了许多精髓的见解。笔者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谈了学习首先要端正态度,辨明为谁而学以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军 《科教文汇》2009,(14):246-246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其文学价值泽被后世,影响全世界。浅论《论语》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及文体特征等几方面,略述己见,以期更好地学习和鉴赏这本书。  相似文献   

10.
自东亚经济崛起后,探索儒家文化对中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成为遍及亚欧美的学术热潮。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学者们企图寻找的与经济发展有关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实质上是家族伦理,而非广义的儒家伦理;而且,儒家伦理的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就是“孝”与“忠”。由这方面入手,我们发现:同属于  相似文献   

11.
清末,倡导西方文化但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之风日益强烈。面对历史沧桑巨变,辜鸿铭作为清末大儒,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欧洲各国应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并开始思索怎样把国学推出国门之问题。辜鸿铭在1989年把《论语》翻译成英文,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把儒家经典"东学西传"之人,而且其《论语》译本更被誉为风靡欧美的唯一英译版本。该书透露出的文化自信与翻译方法,不仅便于《论语》在世界的传播,而且重建了中国文化的尊严与自信。  相似文献   

12.
一本《论语》,甚至是厚厚的《红楼梦》,为什么有人能不到几分钟就可讲出书中的内容,连具体的数字也能复述出来?这种“瞬间记忆”与人类的智商到底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发明与革新》2014,(12):54-54
一本《论语》,甚至是厚厚的《红楼梦》,为什么有人能不到几分钟就可讲出书中的内容,连具体的数字也能复述出来?这种“瞬间记忆”与人类的智商到底有何关系?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澄宇课题组采用光遗传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金秋科苑》2012,(10):6-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出自《论语》中的经典论述,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中对于学习态度的经典论述。但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名家论坛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对此却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概说饾版术     
“饾版术”是我国传统彩色木刻画的印刷方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芥子园画传》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饾版术分为勾描分版,雕刻版面及上色印刷等过程。  相似文献   

16.
笔者因研究南宋魏了翁著作《九经要义》之需,翻看中华书局本《宋史》,发现《艺文一》中“魏了翁《论语要义》一十卷”①之“一”字存在讹误,当作“二”字,各版本均无异文,且《校勘记》并未指出。《论语要义》是魏了翁所著《九经要义》之一,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始刊刻于徽州紫阳书院(今在歙县中学内)。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和系统,它集中地体现在《论语》之中。《论语》作为我国最早的伦理学专著,是儒家文化的经典。本文将在现代美育视野下,结合《论语》对孔子的美育思想加以论述,从孔子审美活动中"审美"和"教育"的融合探究孔子美育的实施途径、审美特征和教育目标,强调孔子美育思想的重要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春艳 《科教文汇》2009,(22):222-223
“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孟子第一次提出了“孝”。本文尝试从孟子“孝”思想的积极内容和消极内容方面论述孟子的“孝”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孝的理解和做法,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礼记·中雍》)“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一种具有“博爱”精神的人道思想。儒学注重诚信,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论语·子路》)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实际是介乎于利己与利他之间的一种道德原则。在“义”“利”问题上,孔子并不要求人们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而是教导人们要以义为准绳,见利思义,在利益面  相似文献   

20.
从古代的养生学到今天的老年保健学,概括起来,有两个对立而矛盾的概念:一种强调“静”,一种强调“动”。前者,提倡节食、素食、寡欲、谈泊、静坐……,后者强调运动、锻炼、营养、工作、社会接触……。那末,究竟应该是“静”还是应该是“动”呢? 何晏道:性静者多寿考在我国古代,提倡“静”的养生观居多,其源渊与黄老哲学、道家思想有关。讲究素餐、节食、寡欲、淡泊、静坐、甚至“龟息”。儒家也多讲究“仁者寿”(《论语雍也》)。何晏说:“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朱焘也说:“(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