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以小说称誉中国文坛,早在他成为小说家之前,就已是国内知名的文学评论家。当他成为小说家之后,他仍始终坚持文学评论方面的写作。应该说,茅盾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并不逊于他在创作上的地位。五四以来,茅盾特别关注代表新思潮的作家和作品。从1923年写作《读<呐喊>》一文直到1948年写的《论鲁迅的小说》,前后共达25年。在这中间,他还评论了王鲁彦、徐志摩、庐隐、冰心、许地山、丁玲、叶圣陶、碧野、臧克家、郁茹、萧红等作家及其  相似文献   

2.
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将自己的全部小说分为三类:传奇与幻想小说、机巧与实验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其中第三类小说因为以作者虚拟的威塞克斯为背景展开情节而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威塞克斯小说”汇集了哈代全部小说创作的精华,引起世界文学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威塞克斯小说主要包括《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作品,这些小说都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这是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西奥多·德莱塞的作品《嘉莉妹妹》是一部蕴含十分丰富的小说。自从1900年出版以来,文学评论家就从各个角度对小说加以分析,对小说人物加以评判。各个时期的批评为研究这部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在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上起到了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基于此,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以小说中事件发生的伦理现场为立足点,探讨小说中人物行动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从而对《嘉莉妹妹》进行重新解读,以期对小说中的人物所作所为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约翰·福尔摩斯是蜚声世界文坛的英国当代小说家,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以其深刻的主体、丰富的内涵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备受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这部小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查尔斯和萨拉经历了种种选择和抗争,摆脱了世俗偏见,最后走上了自由之路,使得该小说散发着哲学的智慧与文学的美感。基于此,主要从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的角度探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为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非裔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一部现代意义的长篇小说,拉尔夫·埃里森也因该小说而名声大噪。《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已经出版之后,当即被誉为经典之作,文学评论界还将其视为二战以来美国最为重要的小说之一[1]。该小说的大获成功为拉尔夫·埃里森本人赢得了至高无上的文学荣誉——美国国家图书奖,从此也奠定了作者在美国文学史上大家的地位。埃里森在该部作品中运用了广泛而丰富的文学、民俗及神话故事,这就使得原型批评理论已经成为众多评论家关注的一个方面。论文从原型的角度出发,解读作品中多重原型,引导读者透视现象中的本质,进而表现人物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它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阐释和评价文学的批评方法。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由于其与其他黑人作家叙述方式的不同,越来越受各国文学学者的重视。本文旨在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给《看不见的人》一种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对于如何认识后现代主义小说,学术界一向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兼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在《现代写作模式》一书中有关“后现代主义小说”写作模式的分析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对此有过相关评述,但尚有两点不足,一是对此观点的分析不够深入;二是忽略了洛奇在其后的小说批评实践中对此观点的修正。本文将联系洛齐整体的批评实践对其“后现代主义小说观”进行全面探讨,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导读]艾米莉·勃朗特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独特个性的小说家,可惜她在世间仅度过了30个春秋就撒手人寰。她的诗歌被评论家们赞赏,她留给后世的惟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呼啸山庄》发表于1847年,它独特的风格和故事使其在同时代的作品中脱颖而出。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正处于现实主义批判时期,大多数作家描写的人类矛盾斗争都是纯社会性质的,而《呼啸山庄》更多关注个人与世界的斗争。小说中塑造的阴郁、充满着矛盾疑惑、经受着狂风暴雨洗礼的世界,既是指我们生活的环境,也象征着人类难于驾驭的复杂内心。“呼啸”这个词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从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对人性的阐述。虽然在那个时期,现代主义尚未形成,然而,后代的评论家都认为,《呼啸山庄》带着强烈的现代主义气息,其创作写法与20世纪的现代派表现手法不谋而合。小说看起来只是一个爱情复仇的故事,人物场景都不算大手笔,可情节和语言蕴含着强烈的诗意和神秘主义、谜一般的思想内涵及奇特的想像力。正因如此,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从社会、人性和爱情等不同的角度评价和探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英国评论家戴维·赛西尔曾说过,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呼啸山庄》是惟一的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住其光辉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霍桑的《红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更有甚者将其誉之为霍桑小说创作中最杰出的成就,美国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名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确定性的运用。本文将从叙事批评和语义批评的角度分析《红字》中的不确定性及其表现出的作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有这样一个寂寞的老人:他以他那清绿明丽的笔建立了一个神奇的湘西世界,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份美丽的光彩,他的作品流布世界,为人们深深喜爱,成为研究中国社会的必读作品,他的文学浸润了一代代人的心灵,为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被誉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然而,今天的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他伴随着他灵前的淡淡的月季馨香离我们而去了,留下一份长长的寂寞。这个人叫沈从文。 现在,让我们从沈从文早期的一篇小说《萧萧》一文的赏析中来体会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最短的小说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归园田居》《饮酒》及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早已脍炙人口,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而陶渊明还是一位小说家,他写的《陨盗》一文,仅25个字,可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短的小说。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高度实验性作品《海浪》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体裁于一体,书写了对现代社会本体不确定性的哲学问思,同时流露出作者颠覆叙述权威、调整叙述策略的迫切需求。模糊交叠的体裁类别、本体论倾向的主题思想、自省式的元小说叙事特质汇聚成流淌于《海浪》文本之中欲与传统决裂的后现代暗涌。《海浪》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彰显了伍尔夫力图走出现代文学表述困境的突围之举,折射出她作为小说家和评论家的具有前瞻性的文学理念,为找寻未来理想的文艺之花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明清白话小说的传入对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读本是江户时代的一种小说体裁,读本中有很多作品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模仿,被称作"翻案小说"。《梦应鲤鱼》是上田秋成作品《雨月物语》中的一个短篇小说,由中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薛录事鱼服证仙》翻案而来。《梦应鲤鱼》与《薛录事鱼服证仙》在情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语言、主题思想、情节设置、叙事方式上又保留了日本文学的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14.
《小世界》是英国校园小说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是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该作品不仅获得了重要的奖项.而且受到学界和读者们的普遍欢迎。对于大部分文学批评家来说,它是一部有着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但笔者认为,这是一部T·S·艾略特所谓的“神话模式”的后现代式应用。在这部长篇喜剧中,作者让一群现代学者重新出演了中世纪圣杯传奇的经典故事。本文将以神话——原型批评来分析和研究小说《小世界》,从标题、人物和情节结构方面探究作家创作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成就了他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的卓越地位。作品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以栽道的思想,从探讨人生的角度出发,以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支撑,采用了现代的批评方式,为我国的文学批评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6.
戴维·洛奇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国著名小说家,自幼深受天主教家庭以及天主教教育的影响,戴维·洛奇因其校园小说和天主教小说而受人熟知。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天主教徒的生活,同时作品中也反映出人们对天主教教义的中对爱情层面的深刻反思。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既是历史主义的方法,也是现实主义的方法。它主要是研究伦理视角下的文学以及文学有关的种种问题,本文就将运用这一批评方法结合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一书,探讨其中的忏悔意识,对其作品中的忏悔现象进行一一剖析,探索作品中对天主教教义的反思及从中体现的忏悔意识,最后揭示爱以及亲情回归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当代小说家与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深谙各种创作技巧。然而,当这些创作技巧与创作的自然需求发生碰撞时,其作品又无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话语。本文拟从通俗文学话语与高雅文学话语两方面对洛奇代表作《小世界》中的矛盾话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兰 《考试周刊》2011,(3):35-37
弗·雷·利维斯是二十世纪饮誉全球的英国著名批评家,倡导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方法.强调文学的道德批评使命。他以四十余年的教学与批评实践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小说批评遗产——《戴·赫·劳伦斯》(1930)、《伟大的传统》(1948)、《小说家劳伦斯》(1955)、《小说家狄更斯》(1970)和《思想、话语和创造性——劳伦斯的艺术和思想》(1976),重新改写了英国小说史,捍卫和传承了英国的文化传统,推动了文学鉴赏的发展。回眸这段难忘的批评史,对于我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往往不是呈现在小说家与理论家的宣言和理论中,而主要渗透在小说家们的作品中。因为文学观念不光是宣言,它并非全由一人发表,然后大家起来拥护或反对。它常常是在一段时间内,人们按照不同的理解,以文学实践本身对它进行表述、补充和认同。总之,它是一个积淀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小说除了其自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外,还以每一部作品向人们宣告作家对自己所采用的这一文学样式的理解,从而显示出观念的进化。在《世说新语》这部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在小说观念上对前人的承袭和反拨,也可以发现它对后代志人小说观念的启示和规定。它的出现,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王先霈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先霈,著名文学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小说技巧探赏》、《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文学心理学概论》、《圆形批评论》、《佛语哲思》等。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创作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一届孺子牛金球奖,中国图书奖,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奖,首届国家精品课程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