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历史变迁中。“大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与特点,同时也就孕育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富有特色的朴茂粗犷的“大洼文化”。置于燕赵文化圈内的大洼文化深受燕赵之风熏染,形成与燕赵文化内核同质同构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鲜明的体现着燕赵风骨。独特的“大洼文化”是“大洼文学”形成的生活源泉,“大洼文化”滋养了作家们的诗性品格。“大洼文学”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继“荷花淀派”文学和“大运河文学”之后,沦州文学板块乃至整个河北文学板块中的重要一支。随着黄骅经济的发展,作家作品的不断成熟,“大洼文学”在逐步走向繁盛。  相似文献   

2.
文学地理因素对于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背景作用。湿地背景催发白洋淀诗歌群落诗歌情怀,燕赵文化渊源确立白洋淀诗歌群落诗歌生命基调,地缘优势打造白洋淀诗歌群落封闭而开放的诗歌美学。  相似文献   

3.
地域因素对于"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背景作用,从燕赵文化内涵和异域文化碰撞对"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影响,可看到"白洋淀诗歌群落"的跨地域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4.
论文主要从文学地理学语境入手,研究“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形成背景及诗歌理论。拟从湿地背景、燕赵文化渊源、地缘优势三个方面探讨,以期开拓“白洋淀诗歌群落”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80):21-22
《荷花淀》入选语文教材多年,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具有不可撼动的文学地位。程少堂从文化角度对荷花淀派的解读使整堂课逻辑鲜明、文化元素丰富、课外阅读引导得当,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嵘 《文教资料》2013,(31):109-111
20世纪40年代,“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在解放区文学中并驾齐驱,“荷花淀派”清新的艺术特色为中国文学流派提供了明亮的色彩。但是,自创作以来它却始终处于文学的边缘位置。本文以“荷花淀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孙犁为关注的焦点,以时间为发展阶段,结合每个阶段的创作特色及“荷花淀派’’成员的风格转向来探究其边缘化的原因,从中体会此文学流派的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7.
《荷花淀》是作家孙犁先生的成名之作。这篇小说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整体风格朴素淡雅、清新隽永。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卷幅,如诗更如画,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荷花淀派”。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大背景下,选取了小小白洋淀一隅,表现出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园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相似文献   

8.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地也有一地之文学。燕赵文学滥觞于先秦,在魏晋北朝进入勃发期,隋唐和元代是两个鼎盛期,明清两朝借帝都腹地之利持续发展,为踵武期。对燕赵古代文学发展史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为"燕赵文化"提供更为生动清晰的面貌和更真实厚重的内涵,并有助于揭示地域文学的兴衰流变与社会背景、历史地理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深入、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走近白洋淀     
胡晓春 《初中生》2006,(33):23-26
英雄白洋淀 白洋淀是河北的一个革命老区,也许,你对这个名词感觉陌生,但我相信,你一定看过电影《小兵张嘎》,那个机智勇敢的嘎子哥温暖了几代人的记忆,要知道,白洋淀就是他战斗的地方!著名作家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奠定了我国文坛"荷花淀"文学流派的基调后,一大批取材于白洋淀的脍炙人口的文学、影视作品脱颖而出,比如《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走近白洋淀,你会听到许许多多真实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朱燕 《快乐阅读》2011,(16):188-189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是"荷花淀派"的经典作品,以诗情画意和革命乐观主义而著称。这篇充满着浓浓诗意的小说,有着鲜明的散文美感,在解放区的文学园地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