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到英国探亲,在飞机上,一位英国人自豪地向我介绍:“请你一定去英国的水上伯顿村,参观那里的小桥流水,体会一下十九世纪英国乡村小镇的风土人情。”一听这话,我便不禁想起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相似文献   

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久负盛名的小令。对这首小令的评论,一般评论家都以为是一首羁旅诗(这里的“诗”是广义的)。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认为,“作者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的刻画出旅人飘泊的心境(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合编的《历代名篇选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则说得更为具体明白:“总共二十八…  相似文献   

3.
一、探讨“诗意” 师(亲切地):同学们,我今天讲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板书课题)作从容,是一位名女作家女诗人,是我们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电影《花季雨季》能编剧。好,你们想听班上的哪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生齐声推荐:光原)  相似文献   

4.
《山行》是小学语文第7册人教版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是一首唐诗,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其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杜牧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简陋,为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理解并学好这首古诗,我精心创作了《山行》诗意彩色画图,并对教学程序进行了设计,使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把它整理出来,与广大同行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上《山行》这一课时,我的课前导语是: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李白飘飘欲仙的脚步欣赏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色,饱览了庐山瀑布的美景。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现秋林景色的唐诗。我随之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初学生字新词后,我挂出了自己创作的《山行》诗意彩色画图,同学们见了这幅彩图眼前随之一亮,多美的秋林景色啊!彩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视线,同学们没想到我这幅彩图画得这么美,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欣赏起《山行》图来,并不由自主地齐声朗读起彩图上的《山行》诗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优美的诗句,漂亮的图画,配上同学们清晰响亮的童声,我与同学们都进入...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浪漫萨克斯演奏曲《回家》,屏幕上出现诸如“明月”、“海峡”、“小桥流水人家”、“匆匆而过的人流”等富有意境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音乐和画面的遐思之中。乐毕。学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师导入:听了这首曲子,真的使我想家,催人回家,如果身处异地他乡,一腔乡愁便油然而生。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常有背井离乡的无奈,离愁别绪也就会常消常涨。因此,“乡愁”这种情结也就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抒写乡愁的诗。二、增设情境,简介背景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知简介背景…  相似文献   

6.
何小波 《师道》2023,(1):33-34
<正>A老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下课时,我按照视导要求与学生做简单交流。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我:A老师在介绍背景时说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生(异口同声):快诗。我:评价一下自己或班上同学,表现出“快”了吗?与诗的节奏合上拍了吗?生:我们都很冷静。生:冷清。我:再评价一下你们的老师。生:激情澎湃。生:知识渊博。生:滔滔不绝。从这段对话,想必读者诸君已能想象A老师这堂课的情景,但容我不厌其烦回顾一下整节课:  相似文献   

7.
黄晓莲 《湖南教育》2003,(21):51-5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浪漫萨克斯演奏曲《回家》,屏幕上出现诸如“明月”、“海峡”、“小桥流水人家”、“匆匆而过的人流”等富有意境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音乐和画面的遐思之中。乐毕。学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师导入:听了这首曲子,真的使我想家,催人回家,如果身处异地他乡,一腔乡愁便油然而生。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常有背井离乡的无奈,离愁别绪也就会常消常涨。因此,“乡愁”这种情结也就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抒写乡愁的诗。二、增设情境,简介背景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知简介背景…  相似文献   

8.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才转过身来。  相似文献   

9.
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是一首二十八字的小令。这首小令流传至今六百多年,仍然耐人咀嚼,为人吟咏,难怪古人要推崇为“秋思之祖”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句优美、凝练,内容上前后跳跃性大,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许多写景抒情文辞优美的古诗.如果把这些古诗词作为写作素材,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例如,六年制第九册第23课为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中记叙了诗人刘长卿遇到了下雪天气,夜里投宿在芙蓉山一家人家的事.我在教学完这首古诗后,让学生以“风雪夜归人”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在改写之前,我作了适当的辅  相似文献   

11.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元代的散曲小令里面,马致远的《天净沙》是相当出名的,它一共只有五句,写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这首小令的五句曲子,从层次上看,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描写客观景物;中间两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是借景生情; 末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才是正面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但是头两句并不能跟后三句截然分开,因为头两句  相似文献   

12.
一、引《出塞》,激诗趣 (课前让学生猜名字中带“龙”字的明星,如释小龙、李小龙、成龙,引出明代诗人李攀龙) 师:(出示明代诗人李攀龙的画像)知道他是谁吗?他可是真正的“明星”,因为他用一双慧眼发现了一首唐诗,而且为这首诗写下了感动中国的评语“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就是咱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出塞》。(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一首诗如此之长,学起来对普通中学生而言是相当枯燥的。通常,教师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全诗内容再强调一下语言点就算学过了。但这种走过场式的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后来,我重上此课时调整了教学思路,用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一般认为该诗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相似文献   

14.
在引导学生学习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将要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这首诗中还有没有疑难问题或要质疑讨论的问题?”梁璐苹同学就提出:“诗中结尾部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二句中,究竟是谁在断断续续地哭呢?”  相似文献   

15.
我在讲《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提问学生:“在这首诗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这时一个平时纪律涣散,又不爱学习的同学坐在位子上喊了一句“听到了猪叫声”。随即教室里一片哄笑,课堂气氛一下混乱起来。面对此情景我真想把这个说话的同学臭骂一顿,定他一个无理取闹、扰乱课堂的罪名。然而看到他低着头、红着脸,尴尬地坐在那里的样子,我意识到他不是成心的,于是灵机一动:“这位同学听到了猪叫声,而不是作者听到了。我们能不能想一下在那儿?什么时候能听到猪叫声?谁能帮助这位同学编一首含有猪叫声的诗呢?”这问题一提出,…  相似文献   

16.
一次,我教《村居》,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引导他联系旧知,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断:师: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异口同声)《咏柳》。师:(不失时机地)啊,《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之友》2014,(11):27-28
在北岛老师选编的这本《给孩子的诗》序言里,他直言了编撰这本书的直接原因。他说:“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人普通话朗诵组……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北岛直言,这首诗让他吓一跳,在书的备注中,节选了一点诗歌的内容:假如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引入课文、板书标题,知诗人、解诗题后,我先让学生自学这首诗,并思考:“诗人在什么季节游览山林?你从哪句诗中看出?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趁学生自学、同桌交流之际,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原诗。正待我走下讲台,准备参与学生的讨论时,我发现了一只高高举起的手,一定是她在自学交流中遇到了困难。我径直来到她身边,俯下身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她指着黑板小声说:“老师,你把‘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深’写错了,应该是‘生机’的‘生’。”我回头一看,果真如此。我走到黑板前正想把这个…  相似文献   

19.
李白有一首诗叫《怨情》,诗是这样的:“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首诗的美处在于诗人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表达出含蓄深远的无言之美,这使我想起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无声之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无声之美”呢?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默默无声地感受。体验,想象,思考,判断和创造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有一节语文课,我捧着一堆讲义,走进教室。这节课的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我预备讲三张讲义,大概有十多个诗歌鉴赏的题目。可是,在讲到第二个题目时,我遭遇上了唐代诗人杜苟鹤的《山中寡妇》一诗。尽管在备课时已经接触了这首诗,并已经把题目、答案和解题的要点都思考了一下,但在课堂上再一次向学生讲述这首诗时,我还是感到灵魂被深深地撞击而不能自已。这首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