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老兵报道员     
最近,我在病房结识了一位战士报道员,他叫刘道兵。他和病房里的其他几位战友,经常帮助一些重病患者做好事。端屎倒尿,打水扫地,他总是干在前头。一次,病房厕所下水道堵了,他第一个到厕所掏大便,其他几位战友总是跟随着他,听他的调遣。人们问他:“你是班长?”“不是!”“你是……?”“我是老兵报道员,指导员常告诉我:‘什么叫老兵报道员?就是意味着受的教育比人多,觉悟比人高,工作比人强!’”老兵报道员@史广胜  相似文献   

2.
去年11月,站里安排我到分区的“土兵档案室”整理复员老兵的档案。事情办完后回到站里,老兵们将我围得水泄不通,询问着自己的“实际问题”。按上级规定和征得领导们的同意,我都让他们逐个仔细地过目自己当兵三载的“历史”。老兵们都说部队为老兵办了件好事。那晚,我很久不能入睡。有个问题在脑海里直打转:往年复员老兵档案缺件、残件较多,还有个别同志拉关系、走后门,乱涂改、乱添写档案现象在战士中引起较大的反响。而军分区在年初专门设立的“士兵档案室”,防止了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第二天,我立即深入到各个连队凋查老兵们对…  相似文献   

3.
万凡 《新闻天地》2007,(10):51-52
每逢南岳衡山“赶八月”的时节,摩肩接踵的香客中有一对小夫妻的身影,他们开着私家车来,携一双年幼可爱的儿女,一家四口,脸上都挂着掩饰不住的幸福。让这对夫妻惊喜的是,他们几次从这里求回的都是上上签,意即好运降临,得贵人助之类……  相似文献   

4.
《现代声像档案》2005,7(6):16-16
1中国老兵向美国老兵赠送二战老照片 9月2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二战老兵《北京和平宣言》签署暨《北京和平墙》揭幕仪式在北京朝阳公园举行。《北京和平宣言》和签署《北京和平宣言》二战老兵们的名字,将用中、英、俄、法、西五种文字镌刻在北京朝阳公园“北京和平墙”的主体建筑物上。图为中国老兵姚明(左)向美国老兵赠送二战老照片。  相似文献   

5.
李峙 《青年记者》2017,(31):11-12
20多年前,每逢月黑风高四下无人时,一个小男孩就……没有变身狼人,而是把书裹成话筒状,偷偷摸摸又满心激动地学着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遍又一遍.他想做电台主持人,但又自知不现实.生长在成都,一个完全不讲普通话的地方,随便甩出一个词,比如“10∶44”,基本就能撂倒大半个城市.  相似文献   

6.
以情感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朝荣 《军事记者》2005,(12):F0003-F0003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到老兵退伍时节,天南海北的每一座军营里,都会出现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感人场景:战友相拥告别,说不尽的留恋话;女兵告别连队,抹不尽的泪水;去领花帼徽的老兵,向熟悉的营院警最后一个军礼;  相似文献   

7.
我的星期天     
每逢星期天,我总喜欢当一名“业余记者”。我在物资部门工作,每天上班总是认认真真地干。星期天却是我自由支配的天地。在人堆里钻、在工厂车间跑……自喻为搞“地下工作”。  相似文献   

8.
乞丐的心     
单位附近有座寺,香火很旺。每逢节日,大门口的屋檐下就聚集各色乞丐,或盘腿而坐,或趴在地上仰着头,或者闭目拉二胡……人世间许多悲哀悲凉的镜头常常在就这样浓缩在香客的脚下。  相似文献   

9.
山西遗梦     
方军 《山西档案》2000,(3):36-39
1 采访原侵华日本军老兵,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包括日本记者采访都会遇到很多困惑。“侵华战争就是犯罪”,这实际上是全体日本国民的鲜明意识,尽管他们的表现方式分为两种:忏悔——……  相似文献   

10.
4月上旬,一位参加过日本侵华战争,在战败后曾“残留”山西的日本老兵奥村和一,到山西省档案馆查阅“残留”档案,并前往太原烈士陵园,向被日军杀害的解放军烈士谢罪。奥村说,“这次来山西查档的目的,就是要澄清‘残留’事实,还历史本来面貌,揭穿谎言,……  相似文献   

11.
郑群策  李郁 《军事记者》2006,(12):63-63
“感谢组织为我办妥了复员手续,并寄来1万元钱,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10月31日。一位从北空某飞院复员已近50年的老兵给院领导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该院坚持把解决信访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两年来共处理此类问题40余起,息访率达98%,前不久被空军评为专项治理信访老户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2.
驻守在渤海深处一个小岛上的某要塞区船运大队船修所,曾因培养出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九个老兵”而名声远播。近年来,船修所党支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官兵像“九个老兵”那样扎根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2008,(6):17-19
“带您去更远的地方,认识更多的人……”每逢周五上午十点,伴随着大提琴优美而富有质感的旋律,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的广大听众见面的是《汽车天下·1039汽车俱乐部专题》节目。《汽车天下》是北京交通广播日播的品牌节目,1039汽车俱乐部在每周五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依托北京交通广播的媒体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有这么一种可以称得上“报道模式”的现象:每逢节日或较大的活动,在之前,“为迎接……”声声入耳;在之后,“为贯彻……”余音袅袅。感应多了,可能不当回事儿,但是稍微分析一下,至少可以提出两点疑问:其一,工人生产、农民种地、知识分子攻关、部队练兵的目的到底为什么?是为了向某个重大节日活动“献礼”的一时之需,还是为了国强民富的  相似文献   

15.
《华盛顿先驱报》有一篇经典报道,是关于一名一战残废老兵的.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光荣的代价是什么?两只眼睛、两条腿、一只胳膊——每月12美元。”简单的词句,极为生动地把那个老兵一贫如洗的悲惨境遇展示给读者,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部队当了几年的业余报道员,以为自己是“行家里手”,然而有一次采访,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令我无法抹去。1994年初冬,临近老兵退伍的前夕。某炮兵团五连连长打电话告诉我,说他们连队有一位名叫李晓明的老兵在退伍前把一本“优秀老兵证书”退给了连队,并说...  相似文献   

17.
陈贤德“评不惊人不罢休”陈贤德,1961年7月入伍。1967年5月调解放军报,历任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参加过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和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战的随军采访。投笔从戎41年,当编辑整整36载,其间当夜班编辑7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暨“十佳”评论员。“评不惊人不罢休。”在评论工作中,他用这一信条要求自己,坚持在求实、求深、求新上认真探索。每逢重大节日,每逢宣传重大典型,每逢重要会议以及军队重大活动、重大改革出台,需军报配发社论或评论,陈贤德往往都是…  相似文献   

18.
金春华 《记者摇篮》2001,(2):18-18,20
时下,节假日载来越多,除了双休日,每逢“十一”,“五一”,“春节”均是大假,于是新闻媒体就面临一个课题,假日新闻怎么做?假日新闻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故事广播“人物空间”栏目制作的《请跟我回家》获得了第22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访谈一等奖.节目通过与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家”公益活动发起者孙春龙的对话,真实展现那些不为人知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境况和心愿,展现节目制作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0.
有这么一种可以称得上“报道模式”的现象:每逢节日或较大的活动,在之前,“为迎接……”声声入耳;在之后,“为贯彻……”余音袅袅。感应多了,可能不当回事儿,但是稍微分析一下,至少可以提出两点疑问: 其一,工人生产、农民种地、知识分子攻关、部队练兵的目的到底为什么?是为了向某个重大节日活动“献礼”的一时之需,还是为了国强民富的长远利益? 其二,假如没有这些节日活动,“生产效益提高”、“加紧秋收秋种”、“科研结硕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