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问题亦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居民在城乡、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组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差距,并重点从初始财富分配、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等角度剖析了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成因,此外就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将带来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阻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造成产业空心化、加剧经济波动等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财产性收入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财产性收入的构成以及特点,并就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条件和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意义进行深入探索.希望笔者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相关研究能够对财产性的更高层次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不但是社会主义国家收入分配领域的指导思想,而且从反面促进资本主义国家改善收入分配关系从而维持资本主义统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人始终只能得到生存工资,剩余价值最终被分割为企业主收入、利息和地租;自由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利润率在资本主义生产进程中有下降的趋势,土地所有者坐享剩余价值中一个不断增大的份额;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产业后备军形成和扩大的过程。马克思以阶级分析法为基础,详细论证了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变动趋势。这些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拉大。财产性收入作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差距也是日渐扩大。文章以福州市为例,对比分析城镇和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进而从四个不同的维度探析了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明显的原因,并从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财政政策、资本市场发展、理财教育等角度提出了调控其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民财产性增收的金融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财可理"、"创造理财条件"和"科学理财"是农民财产性增收的前提、基础和实现过程,这些环节的实现有赖于金融条件的具备.在分析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增收途径和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状况的基础之上,就当前制约农民财产性增收的各种金融约束条件逐一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农民的收入特点和诉求等针对性地提出了金融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6.
通过税收途径和消费途径,构建了收入差距影响财产性收入的理论模型。以全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总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然而西部地区的检验结果不显著。可以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不断完善财税体制,从而缩小我国的收入差距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7.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路径之一.在学理上,对“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进行合法性论证,要分析个人“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否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要求研究者正确区分“私有制”与“私有财产”,让劳动者实现对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的真正占有;在实践中,研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策略,要分析如何构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制度体系,它要求政府部门健全财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完善《刑法》、《民法》和《物权法》中关于财产权保护的条款;推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有关居民工资收入转化为财产的相关制度与政策,不断健全关于市场经济活动高效运行的制度和政策,推动市场经济公平交易、风险防范、价格形成等领域的制度建设与优化,推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财产性运作的制度建设与健全;拓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8.
随着财产集中程度的增强和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财产性收入差距成为影响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解决贫富差距的研究,大都从劳动性收入的角度去分析,从财产性收入角度进行的分析明显不足.这里明确了财产性收入的概念,研究财产性收入分配在解决贫富差距中的关键性作用,提出我国现阶段如何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财产性收入依据的财产必须具备所有权、数量基础、价值等内涵。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形式有金融资产、房屋的利息或租金收入和资产本身的溢价收入。财产并不创造收入,只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把一定的社会财富吸引到自身来的手段,这些收入的源泉最终还是来自于生产领域的剩余劳动产品。因此,财产性收入只能是社会上一小部分依附于生产经营的人员的收入,不可能作为广大群众获取收入的形式。职工持股这一形式给职工带来财产性收入,这一形式有助于把工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但就收入的源泉来说不过是使工人以参股的形式取回自己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产品。财产性收入的源泉、形成条件等决定了,它只能是当前调整收入分配的一个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从现实的情况看,财产性收入已经构成人们收入的一部分,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财产性收入是对财产使用的一种回报,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必须以提高劳动收入为前提.财产性收入将成为群众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群众收入结构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1.
资本的贡献不在于参加使用价值的创造从而协助价值的创造,而在于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私营企业主的收入除少量来自经营管理的劳动报酬,主要来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资本的贡献所得;以雇佣工人数作为区分私营企业主与个体户的标准,既有可行性也有科学性,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主的本质属性应是剥削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有经济虽然会在公有制的影响下,发生某些特点的改变,但其根本性质不会变化,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不存在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2.
资本是现代社会运行的中心。马克思是对资本建立和展开现代性叙述的第一人。马克思资本论述的核心内容集中表现为资本的现代性发掘与揭示资本的社会关系两大方面。在后世论述资本的诸多代表性学者中,如卢森堡直接发展了资本积累的论题,希法亭将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定格为金融资本,梅扎罗斯将资本运行的主导模式归结为资本控制。尽管角度不同,但其思想皆根源于马克思。就资本叙述而言,他们都是马克思的后继者;在资本叙述的舞台上,马克思是难以超越的。  相似文献   

13.
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命题体现了重要的伦理价值,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意蕴。马克思主义要求社会主义应该努力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群众一切符合正义原则的财产性收入即为其应该增加的财产性收入;群众一切通过不正义手段而增加的财产性收入不应该增加。财产性收入相对于自由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所以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有助于人们实质自由的实现;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只能在自由的实现中实现。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具有鲜明的产权特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产权的功能,可以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本效率。尽管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于西方,但是有些理论早已蕴藏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从实质上看,马克思劳动力理论已经内涵了人力资本及其产权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本经济学存在多重理论耦合。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对创新我国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种说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从理性农民假说和现代产权理论的观点看,这种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对于现代农民来说,“收入”才是“命根子”。因此,破解“三农”问题,必须冲破传统土地“命根子”说的束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新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革,如何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不断深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文章作者带着这一问题,重读了《共产党宣言》,感受颇深.根据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发的思想,作者从马克思倡导的"我们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与邓小平强调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念;中国既不能再搞"一大二公",也不能搞私有化;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与当代中国存在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消除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阐述了作者关于当代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以及如何推进与此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而逐步推进并最终消除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途的理念.这对于我国当前正在深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具有相当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基于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理论来看,财政收入的分配规模能够以实现社会投资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从资源配置效率理论来看,增强了社会的公平性,保证市场经济体制平稳运行、健康发展。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货币购买力上升,根治通货膨胀,促进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体现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中国劳动收入不断下降,并严重逼近了社会容忍限度。要解决劳动收入下降问题,一是在调节税制度上规范资本,二是按市场经济原则有偿使用资源,三是加强人力资本的建设,四是建立健全集体表达利益诉求的"劳资谈判制度"。使得资本、资源、社会成员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都取得合理增长,让更多劳动者分享到社会财富增长的好处,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必须保护私营经济主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营经济主是稀缺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市场经济中的能人,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带头人,是复合型人才,他们得到的收入形式是混合型收入。他们的收入包括经营管理劳动收入、科技劳动收入、风险收入、资金收入和剥削收入等,这些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当前必须尽早建立和健全保护私人财产具体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其丰富的财富思想,不仅从“劳动”和“资本”这两个核心范畴出发对资产阶级“财富生产”的实质进行了界定,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中的三种拜物教观念及其实质,而且从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意义上论述了财富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的历史作用、资本的文明意义以及财富生产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意义与社会价值。对这些思想进行哲学解读,有助于我们从经济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双重视野领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