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相似文献   

2.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统摄的字群,它们均因妙不可测、趋于无限而成为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是中国艺术“境界”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境界说”指出,文章之妙在于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而真切、朴实、自然乃是构成境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石钟山记》是苏轼“破体为文”的成功典范,文本在阐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哲理的过程中体现了高超的写作艺术。自出新意的结构安排突破了宋代“记”体文“三段论式”结构模式,优美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形象之妙、情态之趣,“体用为本”的修辞思想闪耀着经世济民的人格光芒。  相似文献   

5.
关于《聊斋志异》,几乎所有论者都从艺术的角度肯定了它的价值。有人说:“《聊斋志异》一书,为近代说部珍品,几乎家弦户诵,甚至用为研文之助。”(王小隐《负暄絮语》)有人赞其“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十)有人誉“其运笔可谓古峭矣,序事可谓简洁矣,铸语可谓典赡矣。”冯镇峦更称《聊斋志异》是“诸法俱备,无妙不臻”。即便是对《聊斋志异》颇有微词的纪昀、俞樾等人,也不得不承认《聊斋志异》是“才子之笔”、“藻缋,不失为古艳”。然而对于其思想内容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7.
汉末至建安时期,正当“劝百讽一”的大赋被其形式主义的枷锁桎梏得奄奄一息之际,一大批风格清新刚健、内容健康充实的抒情小赋却异军突起,冲突于文坛。其勃勃生机与大赋之衰落恰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其中王粲的赋作更是成就卓然,独步当代。魏文盛赞王粲“长于辞赋”,认为其作品“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见曹丕《典论·论文》)。观粲之作品,其思想与艺术上之高度成就,令人深觉魏文所言不谬。考虑到抒情艺术对于抒情小赋所独具的意义,本文仅试就粲之代表作《登楼赋》抒情艺术之成就作一番探讨。《登楼赋》抒情艺术的成就之一,乃抒情方式与抒情内容之契合。“文以气为主”,而作  相似文献   

8.
画画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诗歌创作讲究“诗之妙在无字句处”的空灵,书法艺术追求“笔断意连”的效果。艺术都是相通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也不例外。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不失时机的留些“空白”,使教学达到审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王义挺 《语文知识》2014,(10):30-31
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不仅十分讲究形式美、形象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还十分推崇含蓄美。因为我国历代诗学评论家都主张辞约而意丰、语忌直而贵曲、含蓄而有味的创作原则。明代谢榛曾言:诗歌创作,“妙在含糊,放见作手,譬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四溟诗话》)清代叶燮也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清人张谦宜也说:“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中全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无论从作文教学的那一方面去考虑,都具有规范性和典范性,可取可用之处甚多。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在取与用的双向上下功夫。取,就是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使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系统形成适用于作文教学的网络而烂熟于脑,像中药师掌握药匣子那样各取所需,然后根据作文指导的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做到从课文中取精,在作文中妙用。精之所在,妙之所为,完全决定于教师对作文教学全局的把握和驾驭,也就是作文教学艺术的是否高超不在于写作理论掌握和精深程度如何,而在于对课文内容的精深探索和对学生写作现状的全面掌握。在取与用的双向上,都不是生搬硬套或机械摸仿,而是真正创造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的教学意境,使教师的取转化为学生的用,把“山水之间”的问题具体落实在学生  相似文献   

11.
“空白”在中国鉴赏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诗还是画,抑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论者皆以虚实论之。认为作品之妙,妙在“虚中见实,实中能虚,”妙在“空白”中。苏武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有语:“予尝论书,以调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其意思是书法之讲究笔断意连,留“空白”。程正揆在《清溪遗稿》的《题卧游图后》中日:“论文学者谓增一分见不如增一分识,识愈高则文愈淡,予谓画亦然,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包重光的《画鉴》中亦云:“合景色于草味之中,味之无尽;增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密…  相似文献   

12.
对曹丕《典论·论文》的评价,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丕著有《典论》,现已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由此可见,鲁迅虽然是在论述《典论·论文》时,用了“文学的自觉”这样一个概念,但在他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作家在他虚拟的文字中尝试各种角色的文体,这种“虚拟”却少不得两个前提:一是生活真实,一是艺术个性。失却前者,作品便为无本之末,与一种谎政并无二致;失却后者,作家则千人一面,难辨你我,毁于流俗。既然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疏离和比照,那么作为各种写作策略聚焦的“含藏”,其优与劣无疑直接通向小说的生死门。“含藏”自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含”中“具有”,“藏”是“深隐”。清人刘熙载《艺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政政之,非不致也,寄政也。”诗词中这样的范例不胜枚举,比如人们都熟悉的朱庆余《近试上…  相似文献   

14.
艺术语言是一种“无理而妙”的语言。“无理”是从语辞表面讲,它往往冲破语法和逻辑(这里指形式逻辑)的规范。“妙”是从语义深层讲,它基于语境,表达极为丰富的内容。运用了“对顶”辞格的语句就是这样一种“无理而妙”的艺术语言。这种语句根据表达的需要,用两个意...  相似文献   

15.
:“有无相生”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灭不已的变化规律 ,因而必然通过人们的哲学—美学思想反映出来 ,进而影响到文艺创作和欣赏。在艺术文本中 ,“有”即直接描绘和传达之物 ,是有限的“在场”者 ;“无”指艺术的间空 ,是无言之言 ,“不在场”者 ,它隐而不显 ,却内涵“万有”,意味无穷 ;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 ,使“有”与“无”互为生发 ,相得益彰。以“有”带“无”,以“无”蕴“有”,方得艺术表现之妙  相似文献   

16.
“思与境偕”是唐代诗人司空图提出的中国诗论的一个命题,“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论中的命题。这两个命题分别探讨了在中国诗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艺术想象的特点,体现了诗歌和绘画在想象技巧上的不同,以及在艺术理想上的共通。“思与境偕”要求诗歌创作中的想象收得更紧一些,而“迁想妙得”要求绘画中的想象放得更开一些。这表明了想象不是无法控制的心理活动,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和操控的心理能力。“思与境偕”的目的是营造“意境”;“迁想妙得”追求的是“传神写照”。在强调意与境、形与神的融合方面,二者产生了共鸣。诗、画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想象方式,最终却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苏东坡的“辞达”说作了客观的、历史的分析, 并着重分析其内涵,指出文学创作最难的地方就是“求物之妙”, 而作为表情达意的文辞, 其责任就是把这个“妙”准确、透彻地表达出来, 故名之新说。  相似文献   

18.
刘永济先师,字弘度,别号诵帚,因以《诵帚庵词》名集。出版时,易名为《刘永济词集》。先生为词,可谓学深功至,出色当行,前贤交口称誉之。先生少时,受词学于姑丈松琴龙先生。既壮,又就学于清季词学巨子朱疆村、况蕙风之门。兼习词学理论及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词学根基。复又主大学讲席垂三十年之久,且“日课小词”,精研词法。故其词继踵朱、况、凌、躒前贤,在理论与创作上均卓有建树。先生为词,可谓“能摘古人之菁英”,有守有变。具体表现在词中有冯正中之深婉,晏、欧之超妙,东坡之旷逸,白石之峻雅,梦窗之丽密,而一以清真为归。其统一、浑成之风格为“清峻、典丽、谐婉”。“清峻”、“典丽”之中,即有“(?)雄心,抗高调、变温  相似文献   

19.
对刘向《新序·叶公好龙》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纹以写龙”的三个“以”字的注释,历来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前二个“以”作“用”解释,“钩”、“凿”都是木工工具,故“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就是“以钩写龙,以凿写龙”,释为“用钩雕龙,用凿刻龙”。而第三个“以”字相当“于”,释成“在”,  相似文献   

20.
形容公历七月的炎热当用何典吕咏梅形容公历七月的炎热,常见人们使用“七月流火”之典,这实在是大错而特错。如此望文生义的用典,如果是出于文化水平不高者之手之口,尚情有可原,而遗憾是,一些深受读者敬重的全国性大报也如此错用,甚至连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节目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