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挑山工》是“九义”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可按“巧设悬念,感知文本→以疑促读,深入文本→入情入境,活化文本”三个步骤展开。一、巧设悬念,感知文本挑山工肩担重物走折尺形路线上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  相似文献   

2.
《挑山工》一课,作者围绕“干什么事都不能随便,必须朝着一个确定的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向前”的中心安排层次。先将挑山工登山与游人登山的路线、路程、速度、结果进行比较,提出疑问,然后用具体事例证实,并用挑山工富有哲理的话解疑,揭示中心,最后作者通过画画、挂画,点明白已的感受,进一表达中心。  相似文献   

3.
生疑·释疑·启示──《挑山工》教学思路邵志华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挑山工》一文以生疑寻理──释疑悟理──启发用理为主线,突出了挑山工登山,“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得一个劲儿往前走”这一特点,讲明了只有—心朝着目标步步踩实,不断前进,才能...  相似文献   

4.
在学过的课文中,《挑山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肩挑重担,而且走的路程比游人长,却常常走到游人的前面。作者通过和挑山工的谈话,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和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挑山工的这句话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它使我想到了自己。以前,我看见参加武术班的同学都练就了一身好工夫,于是我嚷着要妈妈  相似文献   

5.
《挑山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他浓眉一抬,咧开笑了,露出了洁白的牙齿。”它把挑山工的形象刻画得  相似文献   

6.
我读完了《挑山工》这篇课文以后.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挑山工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步一步地登攀。《挑山工》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登攀泰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的情景。挑山工肩挑重物,走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有时反而跑到游人前面去了。课文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朝着预定的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达到目的地。  相似文献   

7.
陈颖 《云南教育》2002,(25):35-35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先写“我”在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的登山路程比游人长,但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于是产生疑问,然后写“我”与一位挑山工相遇的情况,通过交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最后写“我”从泰山回来后,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一直挂在书桌前。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这篇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安排以下环节导读课文。一、整体感知挑山工的形象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赞扬了挑山工坚韧…  相似文献   

8.
登泰山     
陈妹蓓 《红领巾》2009,(10):I0006-I0007
上学期,我们学了一篇文章《挑山工》.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好敬佩挑山工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我想:“今年我要登泰山,我要去追挑山工。”  相似文献   

9.
教学一得录     
挑山工登泰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为什么?这是领悟《挑山工》一文主旨的关节。根据课文的顺序,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一、设“谜”引起悬念。初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谜”读书:①挑山工走的路程为什么比游人多一倍?②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并不比游人慢?③启发学生用一句话归纳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校在专业实习、实验课及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的课堂结构改革中推行了“五步教学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五步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把一节课依次划分为“教师讲→教师做→学生做→学生讲→总结作业”等五个教学步骤的一种课堂结构设计方法。它不是一种外部形态上的分类方法,在我们中学的物理、化学以及高校的一些专业实习实验课教学中,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着。“五步教学法”的第一步,教师讲。即由教师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挑山工》主要讲“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时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不比游人慢,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干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是本组教材训练的重点,用“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挑山工的速度果真不比游人慢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那段富有哲理性的话,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这句话说明了对比的重要性。对比教学,在讲读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内容上比,展现中心。如六年制十册《挑山工》可通过“三比”来揭示中心:(一)游人的路线同挑山工的路线比。游人走直线,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挑山工的路程大约比游人要多一倍。(二)游人的态  相似文献   

13.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读懂文本,就难以在教学中恰当地确立学习目标,从而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挑山工》以清新、朴实的笔触,勾画了一个目标专一、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挑山工形象,旨在告诉读者“只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才能把事做好”的人生哲理。我们来对比几位教师执教《挑山工》一课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4.
《挑山工》(八册)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全文通过挑山工负荷重,行程远而终不落于游人之后的生活现象,揭示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凡事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课文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都独具特色。首先文章的结构既严谨而又起伏有致。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总述挑山工给人的印象,这是全文的铺垫。接着(第3——6自然段)具体写“我”一次和挑山工同行的见闻感受,这是文章“重心”所在。最后(第7自然段)用鲜明的画幅来突现挑山工不断登攀的务实精神,这是全文中心思想的浓缩和深化。这三部分都紧紧围绕挑山工外表和内在的特点,显示了结构的严逆,然而严谨中又不无变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挑山工》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的是平常的小事,但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读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解决疑问;最后讲“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挑山工的话不仅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有一定含义的句子,结合课文的主要意思,联系上下文,多揣摩,多感悟,“体会句  相似文献   

16.
一、《挑山工》的重新解读《挑山工》(浙教版五下)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朴素的人物,展现了一个不凡的形象。1.一个朴素的人物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事,说明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细细  相似文献   

17.
《挑山工》是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等多个小学语文教材都选编的一篇文章。它是现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  相似文献   

18.
《挑山工》记叙了作者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从而悟出了一个生活哲理: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就一定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课文是按照“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受到激励”的思路来写的。文中前两个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而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而且常常走到游人的前面。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通过挑山工意味深长的话语和叙述挑山工登山的特点而逐步解开的。教学时,可结合课文内容,借助数学计算的方法,突…  相似文献   

19.
挑山工》的教学难点之一是理解挑山工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体会挑山工的精神。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读懂挑山工的话。以下是我执教《挑山工》的一个教学片段。师 :挑山工登山走折尺形线路 ,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花的时间却并不比游人多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挑山工的话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幻灯出示 :生读这段话。师 :读后 ,你有什么疑问吗?生 :挑山工和游人登山究竟不一样在哪里?师 :(组织讨论)游人怎样登山 ,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挑山工又怎样登山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请先默读课文 ,划出有关句子 ,再分组讨论。生 :(…  相似文献   

20.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诗活在读的当下。”我想文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次外出听课,对其中一个环节印象很深。《挑山工》一文结尾处的一段是:“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