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壁,字季章,号雁湖居士,眉州丹棱人,宋代著名史学家李焘之子,与父焘、弟(?)一起以文学知名,著述丰富,蜀人比之“三苏”。(《宋史·李壁传》) 李壁撰写的《王荆文公诗笺注》是现存仅有的几种宋人宋诗注本之一。这部书因其注释翔实、见解深刻,并因注文中收采、保存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而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些资料有些已经亡佚。这样的古诗  相似文献   

2.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古与考订,诗注与诗评结合,针对性强,表现出了与宋人注苏的不同面貌;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侧重于艺术分析,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比较研究是经常运用的方法。清人注释、评点苏诗繁荣的原因在于:首先,清人标举、学习宋诗,风气日渐浓厚;其次,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再次,清代注苏诗的学学问淹博,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3.
《诗经》的毛传、郑笺、王逸的《楚辞章句》都注重解释作品中比兴手法的含意,为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开创了释意的传统。宋代任渊《山谷诗集注》继承了上述传统,并克服了李善《文选注》"释事忘义"的缺点,结合作诗的背景,考证诗歌的本事,从而解释了黄庭坚诗歌中的典故与比兴意象的含意。作为"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较早产生的作品,任渊重视释意的注释思维及其释意模式对宋代诗歌注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谢群 《文教资料》2009,(10):4-6
宋人对诗法的关注是全方位的。在多数宋人看来,诗歌的本质是守法的,句法是诗法的精髓所在,活法是最高的艺术技巧。可以说,宋人的诗法观涵盖了诗歌本质探讨、艺术特征辨析、创作技巧总结等多个方面,使得遵法、变法成为宋诗创作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是较早的宋人注宋诗的本子,体现了江西诗派的阐释特色,也影响了任渊、李璧等人的诗歌注释。苏诗百家注完整集中地体现了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理论,如"以才学为注"的阐释方式是"以才学为诗"的最好诠释,"一字綮切必有来处"的理念是"无一字无来处"的直接表达,发掘诗歌中的"断以己意"之处则是对"夺胎换骨"的敏锐察觉,这些都最终体现了江西诗派"以故为新"求新求变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6.
宋代以来,人们对欧阳修与王安石第一次会面之赠答诗歌出现误读,认为王氏的答诗表达了对欧的不满。此谬说初见于叶梦得,李壁注王诗时采此说,从而贻误久远。以文本细读和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解读二人赠答诗,于前人之说予以辨正:一是欧阳修赠诗之"吏部"必是指韩愈;二是王安石的答诗决没有抱怨之意。欧诗委婉传达出欲培养王氏为文坛接班人之意,而王之答诗则谦虚表示难担重任。  相似文献   

7.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众多关于《诗经》的译注本中,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题解和注释两个方面。题解部分解题贴切,艺术分析精湛,坚持用文学标准鉴赏诗篇,并援证说明部分诗篇在后世的流变,内容非常丰富;注释部分用训诂方法释词,寓评于注,将字词释义与艺术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并标明韵读,思路新颖。《诗经注析》的注释与主题分析俱见功力,是很值得学《诗》者与治《诗》者阅读的一个注本。  相似文献   

9.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10.
论“元祐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元体"的认识与评价中,以张戒、严羽为代表的宋人与以吴之振、翁方纲、陈衍及四库馆臣为代表的清人各执一端,截然对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诗学观不同并由此决定了不同的参照系统。前者以盛唐为法,近者是,变者非,后者则将"元体"放到了诗史的具体背景中来考察,肯定其变乃不得不然。要正确评价"元体",不妨从清人论述中见其长,从宋人批评中见其短,即:元诗人的主要功绩在于成就了宋诗的特色,从而确立了宋诗与唐诗分立并行的地位;而"元体"的主要缺点则在于对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倾向缺乏必要的警觉与限制,遂使后来的江酉诗派变本加厉,于是宋诗之特点逐渐成为其缺点。  相似文献   

11.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2.
宋诗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是聚讼难决的公案。从南宋直至现在,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尊宋派认为“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清吴之振《宋诗钞·序》)。甚至认为“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都穆《南濠诗话》引刘克庄语)。今人傅璇宗、刘世南等认为:宋诗是唐诗的发展,它继承了唐诗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创造,所以能和唐诗并峙,形成古典诗歌史上的又一艺术高峰。 贬宋派却认为“宋诗河汉不入品裁”(屠隆《鸿苞集》),甚至说:宋“一代无诗”(五夫之《姜斋诗话》)。明代后七子首领李攀龙选录历代诗歌,编成《古今诗删》,对于宋诗只字不录。当时言诗大都“尊唐而黜宋”。今人五水照说:“宋诗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远逊于唐诗,就在于它的大多数作者违背了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关于诗的一封信中也认为宋诗之弊在于缺乏形象思维。周寅更据此认为宋诗“味同嚼蜡。” 平心而论,宋诗紧接唐诗之后,处境十分困难,“唐诗晋字汉文章”,这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根的境地。宋居唐后,宋诗就难免有后难为继的窘困。所以蒋心余在《忠雅堂集》卷十二《辩诗》中说:“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宋  相似文献   

13.
钱锺书选宋诗的标准在其散见的札记、文章中都有显露,而最完整的表述则是其在《宋诗选注·序》中提出的"六不选"。"六不选"以一种否定的间接方式表达了钱先生对艺术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在《宋诗选注》中,钱先生具体的通过人物小传、作品评析、诗句注解等方式,不断的践行着自己的文艺观点和选诗标准。当然在政治标准第一的时代风气下,选诗和评点过程中亦有其的无奈和局限。  相似文献   

14.
宋人作词引前人诗句、诗境现象数见不鲜、不乏其例,这与宋代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理论极其相似,异曲同工。可以说宋人为诗对作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就现象、成因作研究和分析,旨在探讨对诗词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代隐逸诗僧寒山曾流传诗作三百余首,佛理禅机贯穿始终,赋予其诗意蕴悠远玄妙,气质超凡脱尘,风格清新脱俗。寒山诗因其特色迥异独行于世,尤其在美国风行一时,影响深远。斯奈德寓禅宗情愫于个人创作风格之中,从其生态思想出发,选译了寒山诗二十四首。综观其译作,禅宗生态美学思想氤氲其间,这种以"禅"解诗的译文,纵然与原诗之"禅"难免不失偏颇,然却已是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16.
对于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从该特点是否符合诗歌的艺术本质及规律、是否能被广大读者接受等方面,阐述了宋诗的议论特色出现及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革新与发展,否定了因宋诗中某些粗浅空泛的诗作而对其一笔抹煞的错误观点;并以苏轼、黄庭坚等成功实践者的典范之作为例,论述了“以议论为诗”在宋诗创作中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谭元春诗歌的基调是幽深孤峭,但不同题材的诗,风格又稍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家居诗于天真朴素之中寓凄清;交游诗于情浓意厚之中寓孤寂;山水诗于清微静笃之中寓苍寒;咏物诗于冷僻细微之中寓幽怨。  相似文献   

18.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是集学者、才人于一身,融古今中外为一体而又兼善各类著述体裁的一代宗师。钱先生师友中交游最密、酬唱最多的学者皆学宋,濡染相熏,使他偏嗜宋诗。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谈艺录》,就有相当篇幅论述宋代诗人及作品,提出许多超越前贤的创见。而《槐聚诗存》的特色和风格更是与宋诗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钱先生以其诗学思想为理论依据,从艺术价值与艺术创新的角度,对宋诗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和筛选,编辑成《宋诗选注》,使钱学的思想精髓呈现给读者。由此可见,钱先生对于宋诗的掌握与喜爱以及对于宋诗独特风格和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严羽诗论诸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的诗歌在唐诗发展到顶峰之后,宋诗的发展面临超越的困难。但宋诗终于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生活于南宋的诗学家严羽对此提出了批评。他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并提出了“别材”说、“别趣”说、“妙悟”说、“入神”说,揭示了诗歌的题材的特征、审美本质、创作的直觉心理机制和作品的艺术至境。严羽诗说对宋诗流弊的纠正作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