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尚巫之风非常盛行,由此出现了很多专业巫觋,他们多不从事其他职业,而以巫术为谋生手段。由于巫风昌盛,鬼神信仰泛滥成灾,民间供奉了许多不为封建国家礼典所认可的鬼神即“淫祀”。巫觋和淫祀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社会中,对社会生活乃至政治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春秋谕祭"是明代朝廷给予因显灵而"御大灾、捍大患"的佛山北帝神的褒奖,是官方祀典,自明代景泰年间到清代,每年分春、秋两次举行;而民间的"醮仪"则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参与祭祀北帝的平台和机会。官祀与民祀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佛山民众的归属感和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3.
张秋镇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重要市镇,也是区域社会的信仰中心。在其空间范围内,既有被纳入国家祀典的城隍、关公、显惠等信仰,又有被称为杂祀的任疯子信仰。通过对国家所倡导的礼制意义上的正祀以及无关祀典的"杂祀"的对比性研究,可以揭示民间信仰本身自我完善的能力以及信仰群的力量,探讨运河区域中各类人群的共谋关系以及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威之间的离合与共融。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官方、非宗教的下层信仰,李绍强、李修龄试图通过对山东方志中有关资料的分析,揭示明清时期山东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秦海滢认为明初统治者为了整顿神统,虽然明确规定了允许进入正祀、杂祀和淫祀的神。但是,山东各地民众信仰既有在国家规范下的活动,又有自身需要所奉祀的多神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代洪亮以泰山信仰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民间香社与明清山东乡村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香社是重要的乡村社会组织,明清时期山东范围内,以泰山信仰为主体的民间香社组织非常众多,这些香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明初统治者为了整顿神统,明确规定了国家允许进入祭祀的神灵。为了强调正统信仰的合法性,明太祖从法律上强化官方宗教,洪武三年六月禁淫祠制日:“古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大夫、士庶各有所宜祭,其民间合祭之神,礼部其定议颁降,违者罪之。”(卷五三,P1037页,洪武三年六月甲子)但明中叶以后大量民间信仰开始进入国家祀典,民众信仰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的神祇,不仅具有地方意义,而且其诸多形式亦具有国家象征意义,而以民间信仰来讨论"国家"与"地方"之关系,乃是当今宗教学界所忽略者。兹以上海市郊金泽镇所存地方信仰祭祀形式为例,尝试提供一种新的民间宗教研究视角。金泽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套以"杨老爷"为核心的民间宗教,镇上"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信仰格局,俨然延续了明清儒家祠祀体系,体现出近世以来的江南地方信仰模式的诸多特点。江南民间宗教是一个完整的信仰系统,儒教祠祀表现出"国家"特征,众多的老爷信仰则表现出"地方"性质。基于金泽镇的当代田野调查和江南苏、松二府地方志的文献整理,可以看出乡镇一级的祠祀系统,是维持江南地方社会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7.
说"淫祀"     
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诸视角深入考查了"淫祀"的历史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淫祀"是楚人以模拟男女性交的"淫舞"为特征的祭祀礼俗,是生殖崇拜、性崇拜、祖先和神灵崇拜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巫文化.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作为一种信仰民俗,它具有传承性和精神性,也同时包括了信仰、仪式和象征等三个不可分开的体系。十八位龙神作为洮州地区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在当地的文化、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精神作用。在这一信仰的形成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有关于"淫祠"和江南地区移民的痕迹,这些因素一方面对十八位龙神信仰的最终形成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也佐证了"淫祠"禁令之下民间信仰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鲁西地区蝗灾频发,因而八蜡、刘猛将军等驱蝗神信仰极为盛行。虽然八蜡和刘猛将军同属驱蝗神,但二者在信仰范围和传播程度上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明中后期以来,鲁西各地的八蜡神庙一再得以修葺,历久不衰。虽然刘猛将军在清代雍正年间被列入祀典,但由于其祭祀历史短暂,在民间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其庙宇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少州县是八蜡庙、刘猛将军庙并立,或直接在八蜡庙中添设刘猛将军牌位。相较八蜡信仰,刘猛将军的官方色彩更为浓厚。通过对鲁西地区驱蝗神信仰的考察,可以看出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围绕信仰而展开的互动与博弈。  相似文献   

10.
孝道文化在民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赣西北湘赣边民众的杨孝仙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赣西北湘赣边的孝仙信仰辐射于两省、4市、6县范围,以浏阳县城为孝仙信仰的核心区域。孝仙信仰对象经历了从人鬼、到民间孝仙、到淫祀邪神、到孝子之神、到政府典祀正神、最后回归民间孝仙的不同形态与发展阶段。明清以来地方政府对民间孝仙信仰进行了或禁止或改造或毁庙或纳入正祀的种种干预,然其民间信仰本质没有变化。孝仙信仰以一定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其古今活动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如古代重视孝道,现代强调神奇疗效。赣西北孝仙信仰呈现三个方面特色:以弘扬民间的孝道精神为主题、反映高危产业区民众对平安健康的期盼、与赣西北客家分布区有一定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邢飞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9):101-104
贵州明清时期有较为兴盛的黑神信仰。从明代贵州巡抚王宪请祀开始,贵州黑神信仰的范围越发扩大。至清代,贵州各地已有多座供奉黑神的忠烈庙。贵州黑神信仰兴起于何时,从现有的材料已经无从考察,但是作为贵州一个较为独特的信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成为贵州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2.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中,掌管文艺、科学的缪斯女神主要神职侧重在文艺方面,而在中国民俗信仰的神谱中没有较为清晰的文艺神祗.中国古代戏曲业界供奉的是行业的守护神或祖师神,与艺术无关;古代民俗崇拜中的文昌神、文昌帝君、魁星所掌管的文运是读书人的科名禄籍前程富贵;两宋时期盛行的请紫姑习俗是当时民间“淫祀”风气的表现,主要目的是为了占卜预测,与文学创作无关.由对中国民间信仰中文艺神祗存否这一问题的辨析,可以窥探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某些层面,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谢祐神是唐宋时期福建造神活动中形成的神明,谢祐神信仰是闽西北客家重要的民间信仰。福建造神活动具有中原汉人移民的民众基础和精神需求,宋代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以及朝廷尊佛崇道的文化政策也为福建造神运动提供了文化和政治空间,对淫祀的治理和理学的兴起更对民间信仰起指导作用。在造神和民间信仰中也可以看到客家意象文化心理与道象文化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屯堡民间信仰来源广泛,是典型的移民文化。首先,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信仰和习俗是其重要来源。其次,屯堡人对祖先的崇拜,尤其是对汪公信仰构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再次,屯堡人受少数民族影响,笃信鬼神,自然神、家族神、傩戏鬼神、五显神等。同时,因其特殊的移民生态,造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鬼神崇拜中神灵繁多,是多神信仰。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祠神崇拜。在温州地区的祠神中,主神以男神居多,女神相对少些。人而神的民间祠神占了温州地区祠神的绝大多数,他们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或是传说中的人物。温州本地神灵占有统治地位,其次是汉民族普遍信仰之神与周边地区传入的地方神。另外,温州地区的祠神具有下述3个特征,即流传范围的地域性、神神关系的无序性和神格角色的人间性。  相似文献   

16.
新近发现的山西贾村赛社《排神簿》抄本是当地祭祀蝗皇时多村转赛时所用的神祗排位册子,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间信仰状况。通过对咸丰、光绪年间两本《排神簿》中的神祗数量、种类分析,指出了当地赛社祭祀蝗皇时道教信仰的民间特点:道教信仰的广泛性超过佛教信仰;该神祗系统是以道教神"昊天玉皇上帝"为中心的多神信仰;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道教神成为供奉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明代北京存在着来源不同、性质各异的多种庙宇,其中有些神灵被纳入官方“祀典”,有些则属于民间“私祀”,但是否纳入祀典,并非“正祀”和“淫祀”的明确分界,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宗教因素相互交融,成为一种统一的宗教,这就是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的民俗宗教,民俗宗教体现在从国家礼仪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按照时令节日,在家中或到特定的宗教场所进行祭祀、祈祷、进香等活动,是民俗宗教最重要、最直观、最集中的展现,从明代中叶开始,围绕到寺观神庙的祭拜贡献等活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香会,它们的规模日趋庞大、组织日趋复杂,民俗宗教虽为社会各阶层所共享,但其内部并非混融无间,不同阶层和身份之间往往会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明代,叶春及作为惠安县令在其辖地实行"王道之治"的政治抱负,作为"王道之治"一部分的"敬鬼神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规约与冲击。《惠安政书》是叶春及的施政笔记,展示了叶春及施政与"敬鬼神事"的互为关系,以此可管窥明代惠安民间社会人、神与鬼的关系,进而折射闽南地方社会在明代的民间信仰态势。  相似文献   

19.
商汤信仰是晋东南、豫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信仰。本文以商汤信仰为研究对象,结合地方志、碑刻等资料,对商汤信仰的起源与传播、"转正"之路以及国家与民众互动下的商汤信仰作了简要的论述。在商汤信仰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国家统治者与基层民众对商汤信仰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商汤信仰才在国家与民众的互动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西南地区地方官员尤其是流贬士大夫执着于以破除迷信、引导文明生活方式的移风易俗活动,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治理效果,也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处江湖之远”而自觉践履儒家“以夏化夷”、“有教无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