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粤方言中,我们经常会用"老豆"来称呼父亲,但探其词语历史来源,我们发现其实是词语"老窦"长久被同音误用的粤方言词。探究该误用现象及原因对于粤方言的规范使用等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将从结合生活实例看"老豆"词语广泛使用情况、分析"老窦"的典故来源,最后谈谈作为一名粤方言使用者的相关启示等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川南山歌"为清代中期客家人迁入四川威远石坪后,将其独特的客家山歌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这里主要从"川南山歌"的形成过程、歌词形态、歌唱形式等方面挖掘其蕴含的客家文化,并通过它与惠州客家山歌的对比,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话在很多小说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部分,我们通常也都是在历史和文化等视野下来阐释和解读这些对话的。然而,语用学的一些知识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来阐释这些对话,以丰富对其的解读。文章主要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交谈意蕴"的角度对几部小说中的一些对话进行了阐释和解读,进而说明将语用学的知识应用于小说对话的阐释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百年老校南京市小西湖小学传承"普育"的办学历史,立足于普育价值的引领,从儿童出发,以"发现儿童"为思想方式,以"教育即生长"为哲学立场,以"引领儿童"为教育策略,构建了学校文化办学体系。将学校的整体文化以独特的德育交互空间、课堂学习生活、身边课程群、环境文化建设、教师文化自觉等五条路径为载体建构,以期实现以学生"享受童年"为解读方式的办学愿景。  相似文献   

5.
作为语言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称呼显示了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社会关系及距离远近,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关系法则及文化系统息息相关。沿用"权势"和"同等"原则,对英汉人称代词、姓名、头衔及亲属称谓等称呼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英语中称呼受"同等"关系影响较大,"权势"原则是中国人选择称呼的主导原则。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依赖于对情境中权势及同等关系的界定及对不同称呼体系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以"天府"作为区域文化形象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应予以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结合历史和当代人对"天府"内涵的认识,作为世人向往的地方,"天府"象征着"富庶、兴旺、和谐、智慧、美丽、幸福"。按照"天府"内涵的六大要素,四川在古史神话、历史文明与现实世界三个层面形成了形象叠加,"天府"既是古今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也舍四川莫属!  相似文献   

7.
"汶川"的读音有三种意见:去声"问川"、古音"岷川"、今四川音"文川"。对这三种读音一一进行了考辨,认为根据语音发展的规律和名从主人的原则,应该读为"文川"之音。  相似文献   

8.
称呼语作为语言徽章,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的身份地位,反映着民族文化的特性,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封建宗法制社会,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而西方则是民主自由制和基督教神学发达的国家,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信仰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称呼语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杜府 《中学理科》2008,(10):14-18
四川音乐学院:造星工厂 看见舞台上明星们发出的耀眼光芒,似乎每个人心中都会燃起一个名人梦。而四川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川音)就是成都一所实实在在的造星工厂。这里曾经走出了李字春、何洁等人,想必不用我介绍大家都知道吧.下面我为大家浅浅解读一下川音。  相似文献   

11.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代词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成员之一,对其考释,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传统,也可以研究词汇的历史演变。四川方言表"那么"的字型十分丰富,有"尒(尔)、尔馨宁馨如馨、能、恁么(么)、恁、那懑、那们、那么"等表示语音的书写形式,其来源,主要是从古汉语中继承来的。运用历史词汇学的观点以及考释本字的方法考释四川方言中表程度的代词"那么"的本字。  相似文献   

12.
清代雍正时期在今昭通地区厉行改土归流,将四川所属之乌蒙、镇雄划归云南管辖。这不但是西南地区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而且对昭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乌蒙、镇雄由四川划归云南管辖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有利于理解今天云、贵、川三省行政区划界限划分的缘由及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了解美国文化提供了不少直观材料。剧中的英语姓名颇具文化内涵,它们不但折射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还寄寓着人们的情感和希望。本文通过对剧中四名主妇的英语姓名分析及剧中人物对姓名重要性的看法,讨论了英语姓名的结构特征、姓氏来源、昵称、称呼等问题,并认为中美姓名文化在这些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4.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5.
宋朝平定蜀地后,在四川地区采取了多项消除孟氏政权影响的举措,如将孟氏君臣迁出蜀地、全盘收编后蜀军队、长期限制川官来源、实施多项减负政策等,并在依托现有教育条件和尊重当地风俗的前提下,颁布律令对四川地区陋习旧俗进行革新,重点突出以律法主导教化事宜。这些举措的实施,符合四川地区历史发展的特点,消弭了后蜀统治者对当地民众的影响,为宋朝对四川地区的控制由形式走向内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文本解读"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中职语文文本解读应该坚持的原则,并从四个维度提出了中职语文文本解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彭熔 《求学》2023,(12):11-15
<正>四川的万种风情,藏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巍峨中,藏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含蓄里,藏在街头巷尾的茶馆中,藏在火锅飘香的余温里……天府印象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省会为成都。北宋咸平四年,朝廷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被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由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四川自古便被誉为“天府之国”。  相似文献   

18.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7期刊发了张兆金老师的文章《语文化的解读不应套用于历史》(以下简称“张文”),作者以对一道模考试题的剖析为论据,论证了语文化解读历史的弊端。认为“语文化的解读不应套用于历史”。对此论据和论点.笔者均不敢苟同,现列出疑点如下.与张兆金老师商榷,并向各位同仁求教。  相似文献   

19.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类型,从区域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视角提出了三种建设模式:特优自然资源建设模式、现代科技建设模式和历史文化建设模式,并且以河南省的"四大怀药"、"鄢陵花木"和"洛阳牡丹"的品牌建设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代行省报刊与行省地域空间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报刊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亦展现了不同地域的地理与文化景观。《四川》杂志作为晚清留日学生报刊的代表,其创办之初以"四川"为名,行省色彩浓厚。该杂志对四川地方事务极为关注,在报道过程中既具地方意识又颇持全国目光,这与其创办者的乡土情结密不可分。此外,《四川》杂志在空间上对川省定位精确,其中亦多有关于川省地域景观的呈现,对构建近代川省乡土想象及地域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