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敬统 《四川教育》2023,(22):43-44
落实语文课程目标,需以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有效运用为基础。教师要有强烈的单元意识,并确立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文本初读,提炼任务主题;通过文本深读,关联任务主题;通过文本运用,落实任务主题。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3.
统编教材第三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有三篇是教读课文,因此"教读"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特色。教学中,教师要解读好每一篇课文,读懂编者的意图,充分利用课后练习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尤其要注意表格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采取兼顾和侧重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深读透文本,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增进交流、合作的基础,更是学生发展语言学习能力的根本。教材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前需要仔细细读文本、深读文本、广读文本,深刻领会编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6.
统编教材在中高年级选编了不少的长文章。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长课文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长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路径、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引导,让学生既沉入文本中,把课文读透、读深,又能跳出课文,把课文读精、读短,从而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这样的长文短教,针对性、目标性更强,使长课文教学显得更精练、更高效。  相似文献   

7.
文本细读是为了教学而读,不仅仅是文学欣赏;文本细读是为教学设计而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读出来的内容进行设计。删繁、聚焦与归纳三个方面相结合是文本细读中教学设计的目标意识。在文本细读时,需要确定明确的目标,并且要精而简,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读者知识的缺乏、作者与文本被遗忘和教师的不作为是导致学生产生读误的主要原因。读误的危害表现为曲解文本,使教学目标落空,助长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形成。解决对策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助读材料,关注作者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教师加强自我修养。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教师备课时应充分细致地解读文本,将文本读深读透,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以“四三二一”为要点的条理清晰的教学,分别从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文本主要涉及的三个地点、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一个主题的角度深入剖析文本,在教学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朱烨斐 《语文天地》2014,(10):30-31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牵涉到这样的问题,文本解读不透,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最终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过是一些概念性的认知,所记下的也就是黑板上教师的部分板书罢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读深、读透,关键是要从教学中的主体——学生这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为学生提供需要的信息,在互动中共同升华对文本的认知,提升其解读文本的思考力、创新力和应变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简单谈谈高中语文课堂文本教学应如何提升“三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时略读一遍就可以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但当文章一旦作为教学文本即将应用于教学时,教师的阅读要求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读懂的层面上,而应读透、读深,领悟其深层次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2.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段目标、教材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读的目的、读的内容和读的形式,使学生和文字进行亲密接触,感受文本的内容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读中发展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对于文本,"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深读、深品、深习,深刻思考文本背后蕴藏着的丰富内涵。只有对文本作出深入的解读,才能够实现学生视界、文本视界及教师视界在深度对话中的有效融合。现以名师的课堂为例,谈谈在深度解读文本、深度对话的教学中该重视些什么,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个性解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凭借个人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认识与感悟。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鉴赏水平、兴趣爱好等原因,他们在个性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对文本个性的"误读和错读"。所以个性解读文本,更需要在深度方面下功夫,使之成为"个性深读"文本。如何将文本深读与个性解读有效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合欢树》教学为例,在三次教学实践之后,从课堂探究的"放"与"收"和重难点突破的"入"与"出"两方面提出四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同时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真滋味,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文本,这里所谓的读,指的是朗读、品读、精读以及深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内涵,获得深刻体验。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语文教学文本指的是作为教学使用的篇幅不长的单篇作品,包括课前导读、文章和课后问题等。教学文本的主体部分是文章,文章是教学的主要载体。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是学习目标的体现。当前,很多教师误把教学文本解读单一地理解为文章解读,忽视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凭个人阅读经验和兴趣随意解读,忽视了教学文本的目标功  相似文献   

17.
刘红 《成才之路》2013,(21):60-61
自我县实施教学案教学以来,语文教师备课出现浅层化,对文本的解读趋向于表面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审读教材、深读教材、解读教材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课改,与文本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都是教师钻研教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凸显自身文化素养和解读文本的水平,常常犯下分析过深、发挥过度错误。从语文教学特质、文本本位理念、整体感知诉求、教学实效目标四个方面分析原因,再从在整体感知文本中、在扎实训练中、在随文练笔中探寻谨防"过深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李贤华 《教师》2012,(16):38-38
语文教学呈现的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形式是一篇篇的课文,语文老师基本上是利用这一篇篇的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许多老师在教学的形式策略上刻意追求有效性,而缺少对文本的深悟与探究,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当教师对文本进行深磨细琢,读懂读透教材,才能带动学生去感受课文的魅力。因此,有效教学亟须语文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地钻研与解读。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文本解读为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最大可能。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为追求教学的精彩,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一味求新、求深,导致对文本的偏读、误读。建立在这种解读基础上的教学,必然会走向歧路,甚至与课程目标背道而驰。我们认为,文本提供了基本的框架,这就为所有的解读行为设置了基本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