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魏时期向来为学者、专家所关注,传统的汉魏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政治、文学与重大社会事件等,而对于普通民众生活、风土人情、民俗礼节则少有关注。本文以《昭明文选》选赋为立足点,考辨汉魏时期风俗画卷,从而更加深入地解读汉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相对开放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2.
牛郎织女是我国广泛流传民间的传说,已经成为汉民族民俗之一.本文从织女星的神话、织女星的人格化、织女星的意象化三个方面论析了这一神话传说的历史渊源,对人们了解汉魏时代的社会状况及妇女的爱情生活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3.
俳谐文是汉魏六朝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表面诙谐逗乐,实则有着深刻的讽世意味和社会批评意义,是地道的杂文。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中的俳谐体杂文,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汉魏六朝文学的全貌,也可理清中国古代杂文发展的轮廓与线索。  相似文献   

4.
潘啸龙教授的《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今年元月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38千字。该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其中对《诗经》“赋法”和“抒情人称”的研探,深入精到;对屈原“放逐”和“沉江真相”的考察,推动了屈原生平研究的深化;对《离骚》“抒情结构”、《九歌》“祭神特点”、《天问》“问难艺术”、《招魂》“民俗背景”和“楚文化”对屈原创作影响的探索,至今驰誉楚辞学界;  相似文献   

5.
汉魏之际,人物品题之风盛行,这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人才学理论的探讨。与汉魏以前相比,这个时期在才性论、圣人人格和人才分类等人才理论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6.
汉魏赋文学以其特有的铺陈夸张描绘了众多的“美人图”,透过她们,我们可以了解汉魏时的“美女”特征,其审美意识和审美态度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欣赏女性美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敦煌249窟、296窟西王母图像创作于汉魏时期。图像中的西王母在外形整饰、性别气质和角色职能三方面的表现特征反映了汉魏社会对理想女性性别角色的期待:容貌端庄、位阶尊贵、气质庄重,以及对家庭和社会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对女神的性别角色的型塑反映了汉魏现实的社会心理需求,显示出古代阴阳辩证思维的智慧,并且与当时佛教和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石刻记录了大量的复音词,以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起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数据库,然后对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进行定量统计,并分别从语法构成和语义构成两方面对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碑中的同根葬词数量可观,时代确定,材料可靠,学术价值高,是语言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汉魏六朝碑同根葬词的考释、分析,揭示了该类词的基本面貌、语义特征,同时也考察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这类词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魏六朝石刻语料具有鲜明特点。在经专家确认的汉魏六朝石刻中选取了1306通作为研究对象,对汉魏六朝石刻偏正式复合词的构成进行了分析,从语法构成和词义构成两方面探究其构成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混乱的汉魏之际,察举制度式微,此时逐渐兴起的人物品题之风对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和人才流动以及对社会局势的变化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主要表现:第一,在“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汉魏之际,人物品题在“择臣”和“择君”的“双向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人物品题对制定战略战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人们对曹操与袁绍的对比评论,既突出了汉魏之际人物品评重比较的特征,又对曹操以弱胜强,战胜袁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很多东北民俗的描写,以民俗之荒诞写乡民生之多艰,以民俗之野蛮批判乡民之愚昧,借民俗之落后展现出独特的女性关怀,又以民俗之日常回忆了故土亲情,由此可见民俗描写在《呼兰河传》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师专学报》2002,21(3):63-66
章通过对“居盈”、“则百”等最早见于汉魏六朝石刻的词语的解读和分析,充分说明汉魏六朝石刻在汉语词汇研究、尤其是在汉语词汇史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强调了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隐语文学在汉魏六朝的蓬勃发展与隐语文学创作者的心理机制、汉魏六朝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先秦隐语的发展状况又为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不同地区的水热条件组合形成了我国基本的气候类型,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对我国各种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民俗资源多样性的自然地理基础。气象气候因素与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生产民俗、交通民俗、岁时民俗等民俗事象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受古梅山“旧不与中国通”和梅山先民世代生活在相对自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梅山地区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劳动民俗,表现在农事民俗,饲养民俗,匠工民俗,狩猎民俗和其他劳动民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摇钱树是汉魏时期流行于西北、西南地区的特殊丧葬明器。文章通过对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三座汉魏时期摇钱树的考察,认为墓葬中摇钱树的出现是汉魏时期繁荣的货币经济、先进的货币铸造技术与道教灵魂不死、羽化成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汉魏时期货币以及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他高唱“汉魏风骨”,反齐梁,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关心社会现实;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接受声律而不拘泥,并且在创作上,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民俗与民俗音乐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在现今高科技社会的发展中,民俗与民俗音乐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民俗生活对曲艺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关系是天然融合的。民俗生活促成了曲艺的不同曲种和风格;曲艺依赖于民俗生活,反映民俗生活;民俗生活蕴涵着民众的心理需要,体现着民众的道德行为;曲艺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行为对民众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