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题和立意,确定了一篇评论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接下来就要论证。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议论了。这是一篇新闻评论能不能写好的关键。有时候,选题很有针对性,立意也新,但是论证没有论好,或者是论点没有展开,或者是论据不足,或者是论如乱麻,都不足以服人。这样的评论,仍然不能说是合格的。可惜的是,这种不合格的,本来应  相似文献   

2.
古人一贯重视文章中的说理,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就新闻评论写作而言,要写出一篇上佳之作,不仅要有好的选题、好的立意、好的结构.还要有好的说理。新闻评论中的说理,指的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手段论证某个观念、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元代郝经所说:“文有大法,无定法。”意思是,文章有不同的写法,无一定之规;但是写文章的一般规律,即文章的“常法”还是可以总结出来的。笔者认为新闻评论写作的“常法’坝U是说理的创新思维。今天,人们需求的独特化和多样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普遍…  相似文献   

3.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撰写新闻杂谈,主题必须明确。众所周知,论点、论据和论证是新闻杂谈的三要素,而中心论点就是新闻杂谈的主题,论据则是证明和支撑论点的,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换句话说,从论据到论点需要一个证明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升华新闻杂谈主题的过程。下面就升华新闻杂谈主题问题谈几种技巧。  相似文献   

4.
论点、论据、论证是一切论说文的基本要素,也是广播评论的三要素。所谓要素,就是一个事物的基本构成条件。世间任何事物都有其构成条件,新闻消息是五个W加一个H,广播评论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一、论点  相似文献   

5.
电视的魅力在于像、声、字合一,视、听、读兼备,一身数技,三全其美。只有将电视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法,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到电视评论中,为评论的三要素服务,才能让电视评论产生一种与众不同、令人赏心悦目或惊心动魄的情趣与意味,从而增加可视性。新闻性由头趣在引人入胜新闻评论与其他评论相比,共性是政论性,个性是新闻性,而新闻性又大多体现在一个新闻由头或新闻切入点。选好一个新闻由头,或可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或可开门见山点出论点,或可为正文展开论证做好铺垫,甚至可让由头兼职充当典型论据,其作用不可等闲视之。电视评论选择新闻由头比起…  相似文献   

6.
借助由头立论,是新闻评论一种常用的立论方法。所谓由头,就是指引发议论的媒介或孕育论点诱发思维的“引线”。各种不同的评论体裁,在由头运用上或者以所依托的新闻报道的事实为由头,或者以具体的思想矛盾作为由头,或者以直接输入文中的新闻性事实为由头,或者以历史典故、文学形象、格言谚语作为由头,均有其各自的选择,由此显示了各自的特性。作为新闻小言论,除了少数情况下是依托或引用新闻报道所提供的事实作为由头外,更多的情况是以直接输入新闻性事实作为立论由头的。这也体现了它的事理溶合的特性.实践表明,有了恰当的由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在驳论方法中,事实上只要驳倒对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任何一个要素,就能够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相对来说,在三者之中,要驳倒对方的论证过程是比较复杂和麻烦的,需要讲究一些逻辑学方面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旨在说理,要把道理说得细致深入、合情合理,就要善于分析。有些评论泛泛而谈,人云亦云,不能深入开掘,透彻地说理,就是因为未在分析事理上下功夫。分析是维系论点和论据的纽带和中介,只有经过分析,才能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则,仅仅罗列一大堆材料,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状态,就不能使这些材料构成有力的论据来证明论点。我们知道,未经充分论证的论点是苍白无力的。  相似文献   

9.
第一节评论三要素同志们是研究生,是从初小生、高小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一步步过来的。当你们在读初中课程时,语文课老师就告诉你们,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报纸上的新闻评论是议论文的一个品种。论点、论据、论证也是构成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论点是观点,是灵魂,  相似文献   

10.
大凡新闻评论,理应具有新闻性。它总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选题立论,总要以新闻事实作为立论的由头和说理的论据,依托新闻事实而发言。对于专栏小言论(也称新闻小言论)来说,新闻性这一特性则表现得尤为突出。它除了有一些是配合当天或新近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而外,更多的则是将有关作者本人所闻所见所感具有新闻要素的新鲜事实作为话题和立论的由头,并且直接输入文中由此挑开话题,引发议论。这样,新闻和评论这两种新闻手段在这里已是水乳交融合为一体了。如果说,微型  相似文献   

11.
空泛议论,空洞说教,是新闻评论的一个毛病。评论要扎实。怎么才能扎实?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论点。也就是说,评论要有新意,说新话。再问一句:评论怎么去阐明论点呢?这就要有周密的论证,而论证靠材料。由此联想到评论的“嫁接”,把评论同新闻(狭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等报道)“嫁接”,  相似文献   

12.
选题是广播评论在酝酿阶段的两个环节之一,是指具体规定一篇评论的议论对象和论述范围,因而又叫论题。选题决定一篇评论具体评论什么,以及怎样评论。新闻评论的选题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从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领导人讲话中发掘选题,二是从近期出现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典型事件中寻找选题,三是从具有评论价值的焦点事件和丰十会现象中发现选题.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材料,一般置于评论的开头部分,用以"挑开话题".这类事实材料一般新闻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尽管它们并不一定是评论要分析和判断的对象.它们在业内被称作"新闻由头".比如,原人民日报评论员范荣康的<新闻评论学>中所说,"多数新闻评论,不过是拿新闻作‘由头',从新闻生发开去议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空泛议论,空洞说教,是新闻评论的一个毛病。评论要扎实。怎么才能扎实?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论点。也就是说,评论要有新意,说新话。再问一句:评论怎么去阐明论点呢?这就要有周密的论证,而论证靠材料。由此联想到评论的“嫁接”,把评论同新闻(狭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等报道)“嫁接”,充分运用相关材料、背景材料,把评论写得扎扎实实,有血有肉。读了5月15日经济日报评论员杨尚德的《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人更看到评论“嫁接”大有好处。这是一篇论述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评论,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写这个题目,可以强调强调第三产业如何如何重要、第三  相似文献   

15.
犹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篇小言论也是能够反映重大的时代主题、传递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信息的。那么,小言论怎样写出份量来呢?结合湖北日报近几年选编小言论的实践,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选好由头,用好由头 所渭由头,通常是指孕育着论点、能引发议论的“媒介”。它可以是一桩新闻事实,可以是一种思想倾向,也可以是一则寓言或格言。怎样为小言论选好由头呢?我以为好的由头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新闻性,由头应该是最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二是启示性,看似小事一桩,却能以小见大,为议论的生发留下了必要的空间;三是典型性,或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或反映了事物的普遍特征。比如,湖北日报1995年4月发表了  相似文献   

16.
无论当代的新闻评论,还是古代说理文,都是凭借某一由头进行议论和说理的。前者发源于近代,大抵是对某一新闻生发议论;后者盛行于古代,一般是对某一事件评断说理。研究和揭示二者的传承接续和各自的文体特色,其意义不仅在于澄清古今有关文体的变迁,而首先在于借鉴古代说理文,提高今天新闻评论的写作水平。 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说,新闻评论和古代说理文都应归属于论说文。论说文的基本任务是以理服人,其基本要求自然是言之有理。为了说服读者认同某一论点,作者须要展开一个组织论据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凭借作者的抽象…  相似文献   

17.
结构问题,也就是文章的布局问题。古人说:“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物,是文章的内容,讲的是真知灼见,立意鲜明,论证周密,论据确凿。序,是文章的布局,讲的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波浪叠起,循序渐进。新闻评论的结构,同新闻通讯不同。新闻通讯的结构可以标新立异,千变万化;新闻评论的结构比较古板,不能随心所欲。一般说来,新闻评论的结构由引论、正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在具体布局时会有一些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总脱不开这三个部分。所以说,相对来讲,新闻评论的结构比较古板。然而,这绝不是说新闻评论结构无需讲究。相反,正因为新闻  相似文献   

18.
论证的方法,就是指使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如果说,论点是指“要证明什么”,论据是指“用什么来证明”,那么,论证方法就是指“如何来证明”的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比喻:把议论文比作一条河,论点是河的一岸,论据是河的另一岸,论证方法就是连接沟通两岸的桥梁。论证的方法很多,我们主要谈以下两类: 一、例证论证法我们平时把论证的方法通俗地概括为一句话,叫“摆事实,讲道理”。所谓摆事实,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进行论证的方法,亦即我们说的“例证法”。写议论文,就要阐述某种观点,要使观点言之成理,  相似文献   

19.
表达要素是评论要阐明主题思想所必需的成分。评论属于论说文体,其表达要素等同于论说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概括评论者对于评集结对象的看法,论据为论点提供必要的证据和说明,论证则是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逻辑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首发在2011年11月1日《光明日报·光明论坛(4版)》,由王斯敏写作、李玉滑编辑的新闻评论《采访作风,新闻生命之所系》,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评论契合“走转改”活动.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思维逻辑严密。论证层次分明,特别是在围绕主题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