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真诚相爱,然而由于复杂的世俗背景,他们被逼分离,希刺克里夫从一个具有诸多美德的少年变成遭受伤害后人性扭曲的复仇者,直至最终人性复归。他的性格演变和心灵扭曲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无奈,他近乎疯狂的复仇和最终人性的复苏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柏桦 《文教资料》2011,(14):11-12
老舍在他的作品中擅于从伦理意识的角度来展示女性命运,并对女性深层心理进行深入挖掘,由此抨击封建伦理意识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唤醒女性"人性"的复归、人的意识的张扬。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对"文革"期间女性受压迫的命运一直比较关注。基于她自己童年时期对"文革"的记忆与作为舞蹈者自身的经验,在《白蛇》中,严歌苓塑造了舞蹈家孙丽坤的形象。小说中的蛇作为核心意象,与孙丽坤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蛇共舞的境界。多层意蕴的蛇折射出那个非正常年代下人性的压抑、扭曲以及女性的迷失与自觉。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和张爱玲在死亡意象的择取和表现上呈现出不同的创作景观。不同的性别气质导引他们择取不同的空间意象:公共区域和私人空间。相异的文学理念产生对都市的不同的观察视角:前者致力于传达都市感觉,后者致力于人性摹刻。从意象与主题结合的表达效果来看,新感觉派作品中的意象与主题呈"粘合"之态,而张爱玲作品中的意象设置与主题表现出一种融合之状。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创作都使都市生存抹上死亡的阴影。相比较而言,新感觉派作家对死亡的认识流于肤浅和感性,而张爱玲则进入了更为理性、自觉的层面。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短篇小说《进步前哨》中,借助主导意象、重复意象和随伴意象的设置,揭露了所谓的欧洲文明是以掠夺殖民地为目的的,揭示了文明的入侵是导致人性的异化的罪恶根源。自诩为进步的前哨象征着殖民主义的伪善,是统摄全篇的主导意象;时隐时现的十字架暗示着殖民主义的扩张注定以失败告终,是一种重复意象;首任站长之死、马可拉等意象,象征着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属于随伴意象。  相似文献   

6.
张奕智 《考试周刊》2015,(10):14-15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这篇小说反映的不仅是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透过这扇《窗》,写出人类的心灵之窗,折射心灵之窗的病痛。在作者看来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相似文献   

7.
爱情、人性是文学创作中富有恒久魅力的两大主题。《蛇神》与《呼啸山庄》的作家蒋子龙、艾米莉·勃朗特分别以对爱情的演绎为切入点,把探索的笔触直接逼近人性的深度,在作家出色的描绘中,我们发现作品中两位不同时代、有不同性格、甚至分属不同国家的主人公身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都经历了人性美好,人性扭曲、人性复归的过程,构成了一曲跌宕起伏、震憾人心的人性三部曲。  相似文献   

8.
正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内容简洁,短小精悍,小说的结尾含蕴深刻,震撼人心,令人回味无穷。对于这篇小说主题的解读,大部分教师选择了文题中的"窗"和文末的"墙"的意象来把握。但实际上,文中还有一些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角度,可以引发我们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进行更深入地思考。一、小说中的环境色彩《窗》这篇小说有两个人物,他们没有名字,我们根  相似文献   

9.
莫言小说中的"肉"意象鲜明而独到,在"肉"意象的世界里,既有莫言"独特强调"的言说,也有莫言"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还有莫言独具的文本特色和人性情怀。试从"食""色"两个方面阐释莫言笔下"肉"意象的文化蕴藉。  相似文献   

10.
《尘埃落定》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佳作.这部小说以"灾难"、"性爱"、"暴力"、"绝望"作为主题话语,倾力展示了罪恶的土司特权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试图通过对其主题话语的分析,揭示蕴涵在小说文本中的主题意旨.  相似文献   

11.
英国近代小说《呼啸山庄》是一部以探索人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两代人爱恨情仇的叙述,成功地揭示了自然人在外界狂风暴雨摧残下人性的扭曲、堕落和复苏的三重结构,它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严酷现实,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相似文献   

12.
"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形式,《红楼梦》这部集大成的小说丰富并深化了"水"意象的内涵。本文从水同女儿、水同清浊和水同爱情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红楼梦》中的"水"意象,说明这一意象小说构思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伤痕小说”主要是指控诉“文革”罪恶,揭露“文革”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身心造成创痛的小说。在“文革”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的扭曲理解变本加厉。我们从惯常的“伤痕文学”主题出发,透视“文革”中被政治主题所掩盖的人性主题。即“伤痕小说”体现出的“文革”中的人性主题,即病态畸形的人性和健康优美的人性。“文革”时期,由于“社会生活变得残酷无情,人性的水平日益下降”。即使在“文革”那个恶劣的政治气候大环境下.也仍然有优美健康、催人感动的人性存在。  相似文献   

14.
《掠夺者》是福克纳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卢修斯的冒险经历,展现了主人公面对生活窘境与困惑时的不懈努力并最终成功实现自我。本文依据成长小说模式探究故事主题,从荣格原型批评角度解读主人公心路历程,指出自我奋斗与家庭支持是人们战胜自我的根源,而该小说也成为福克纳呼吁人性复归和重建传统价值观念的绝唱。  相似文献   

15.
鲁彦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皖籍作家,长期以来坚持将自己敏锐的触角深深地探进历史的夹缝中,以历史言说人性,以人性诉说历史,对历史和人性进行深刻而持久的反思。其迄今为止的四部长篇小说《彩虹坪》、《古塔上的风铃》、《阴阳关的阴阳梦》、《双凤楼》表现出内在意蕴的一致性,即人性遭受神秘力量的戕害而扭曲异常,而人性的自赎和复归却也是经历心灵煎熬和斗争之后的必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出"戕害—扭曲—自赎—复归"的人性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蝇王》中“火”这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中衍生出的意义的阐释,展示其从文明之火到毁灭文明之火的嬗变轨迹。火这一特殊意象形象地展示了在人类文明蜕变的过程人性逐步泯灭、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运动轨迹。火的意象的嬗变轨迹,正是人类文明从希望到无助的演绎,是人类文明从高峰跌入低谷陷入尴尬境地的痕迹,这对于深化小说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从一个具有诸多美德和人性的少年到遭受伤害后人性扭曲的复仇者,直至最终人性复归。他的性格演变过程和心灵扭曲过程,无不渗透出斑斑血泪,无不雕刻着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标识,这也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从一个具有诸多美德和人性的少年到遭受伤害后人性扭曲的复仇者,直至最终人性复归。他的性格演变过程和心灵扭曲过程,无不渗透出斑斑血泪,无不雕刻着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标识,这也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夏洛特·勃朗特善于选择意象凸显小说主题。在《简·爱》中,她选择自然界中象征惩罚罪恶和净化纯洁的“火”,作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在传达生态女性意识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爱之火反映女性自我意识的心理原动力;血性意识之火代表一种源自心灵的最自然的感觉;涅磐之火代表追求自由的人性。  相似文献   

20.
被《时代》周刊评为“英国同时代作家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其1984年出版的处女作《捕蜂器》里以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灰色的幽默塑造了性格孤僻、性情冷漠、怪异的父子二人。通过对人性异化的父子的描写,揭示了在父权制度下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尖锐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和扭曲变态,反映了作家反对人性异化、追求人性复归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