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雯雯  张琳 《视听》2024,(1):126-129
“三农”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业生产、文化生产、原生态风景、农村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展现质朴真实的乡村环境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短视频类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农”短视频成为推动乡村群体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重要媒介,借助“三农”短视频,中国乡村民间生活的可见性被激活。在自媒体环境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主动探寻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契合的审美表达,以乡村为文化场域,积极参与到城乡空间释义和大众话语赋意的媒介嬗变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了从“土味文化”狂欢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群体发挥其积极性,在“城市—乡村”二元化结构的推拉之下,近年来大量农村大学生、青年农民工返回乡村,加入乡村建设之中。然而,返乡青年在乡村话语权的缺失、社会参与乏力导致其在乡村的弱主体性地位。通过返乡青年在短视频中的“凸显”来管窥其主体性构建的可能性。新媒介环境下,返乡青年通过短视频提升其话语权、构建“新农人”身份、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然而主体性的构建还需要培育青年主体意识、搭建乡村实践平台、强化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举措并举。  相似文献   

3.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全面融入农村生活,并与乡土文化表现出密切的关系。乡村生活和乡土环境在短视频中被“围观”和“展示”,短视频成为乡土文化呈现的重要平台,在短视频所建构的虚拟社群关系网络中,短视频生产与乡土文化生产相互建构,地方性知识在互构实践中实现了扩散与重构,乡土认同嵌入媒介逻辑,以短视频的方式推动乡土文化建构和认同,助力数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崇尚炫耀暴露相比, “秀”的兴起是互联网蓬勃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表演,“秀”受到媒介技术“中介化”的深刻影响.文章指出,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以及自我呈现技巧的提高,使传统中国人在固定交往关系中被压抑的“自我”得到释放,不过,技术“中介化”也可能令“自我”陷入因交往关系复杂化和浅层化所带来的认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伴随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移动端设备更迭和交往形式多样化作用下产生的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渠道之一。移动短视频的快速崛起,在促进消费增长的同时,也推动了娱乐形态的多元化。而移动视频中生活类美食短视频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更是迅猛至极,它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画面和娱乐化、大众化的内容形式,吸引了大众的注意。本文以抖音生活类美食短视频“麻辣德子”为例,从其内容发展及运营策略两方面进行阐述,探索生活类美食短视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期为生活类美食短视频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短视频平台上的影视混剪是当下青年数字文化的重要形态。论文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二创”、“混剪”展开视听语言分析及话语分析,讨论青年群体在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实践中的情感与价值表达。在熟悉的社交短视频语境下,青年群体通过UGC的方式消费主旋律影视内容;主旋律影视混剪在形式上往往以音乐为叙事中心,制造视听奇观,在内容上多借助历史蒙太奇式的线性结构,对原文本的片段进行重新组合,完成新的表意。主旋律影视剧与UGC结合而成的这类特殊的“快进历史”的叙述实践,唤起和重塑了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7.
朱婧瑀 《东南传播》2023,(8):129-131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深化发展,乡村短视频创作和传播呈现出长期而持续的热潮。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年返乡,将家乡的美丽风景和情感故事通过视频分享给广大观众,传递出一种慢生活和回归自然的情感共鸣。其中,“闲不住的阿俊”是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乡村题材短视频,并通过个人品牌打造获得了商业效益。本文以他为例,分析乡村短视频热潮的原因,并对其内容做出反思,展现出这一新兴媒体形态带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短视频平台发展提供了沃土.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对短视频平台具有较高的用户黏度,甚至呈现出"成瘾"现象.研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依附理论出发,对青年群体短视频成瘾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娱乐、信息和社交需求,也是造成其成瘾的关键因子.同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文章结合青年群体的特点,就如何助力青年群体戒除短视频之瘾,提出了平衡短视频与现实世界关系、重塑对短视频的认知和构建个体替代行为等三个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黄钿  杨莉明 《新闻知识》2023,(11):41-51+94
数字代沟是数字鸿沟在代际层面的体现。本文以短视频App为“数字代沟”研究视角的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青年和中老年群体在短视频接入、使用和素养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此了解短视频的数字代沟特点及成因,从而探究数字代沟的弥合路径。研究发现,青年与中老年受访者在短视频App的接入、使用与素养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地域、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人口特征变量是影响“数字代沟”的重要因素,而家庭代际关系对“素养沟”影响更加明显。用户获取信息不对称、新媒体素养缺位及平台适老化程度不足等,是形成“数字代沟”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间的“数字反哺”有助于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综合媒体与社会力量则能从更长远的角度实现数字代沟的弥合。  相似文献   

10.
邹渝 《东南传播》2022,(11):114-117
相对于电视、手机等技术乌托邦主义对乡土文化肌理的损蚀冲洗,快手短视频以其自身低门槛、轻文字、重互动、自我表白等特点,将农民与土地纳入以现代都市为中心的“市民社会”之中,借此成为城乡之间社会交往与文化联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更值得探讨的是,如何在“媒介赋权”解释框架下讨论短视频介入城乡关系的文化表征体系的过程与内容,以及农村居民的现代性体验与主体性觉醒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运用民族志研究法,探讨在深度媒介化背景下,网民刷短视频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媒介实践意义。研究发现,当刷视频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媒介实践时,它有三重意义:首先,短视频媒介实践中的主体是“平台集体”,刷短视频颠覆了传统的文化制度对于终端接受的行为的设定,打破了“生产—文本—受众”的线性流程架构;其次,刷短视频的媒介实践表现为参与文化“,刷”手机的行为置于“观看”行为之前,表明这种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参与方式,选择变得更加自由。第三,刷短视频的连接行动本质就是交往实践,作为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分享短视频包含着评价模式。媒介实践的终极形态是文化实践,刷短视频这一媒介实践,改变的不仅是文化形态,更是人类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王井  孙涵阅 《现代传播》2023,(4):127-134
算法作为智能推荐系统的核心,成为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和底层逻辑,这一“不可见的行动者”给三农产品及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带来深远影响。短视频在算法分发技术加持下的表现,构建了具有高匹配度的视频流供需关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算法所提供的清晰“用户画像”借短视频传播渠道,为农产品、农村生活和新农人提供了“上云端”“进门户”“扩销路”的可能与红利。而地域、文化等差异带来的数字鸿沟,缺乏人工干预的权责抗辩,内容欠优产生的“工业废水”等都成为农村短视频算法分发技术的桎梏。扶稳算法价值和短视频助农的天平,以及对当下的推荐算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价值重塑,仍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短视频算法发现、降维及列队的传播机理以及双价值逻辑的博弈,对于梳理算法推荐系统背后的“小世界”和数字化助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我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诞生。2022年,节目改版后再出发,以全新的方式走近“青年心中的榜样”。节目以公开课的形式,邀请各行各业“青年心中的榜样”为开讲嘉宾,青年与榜样能够近距离互动。节目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和多端跨屏的方式实现媒体融合,形成了长视频、短视频与社交媒体三维立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节目以青年为主要传播对象,立足于现实问题,满足青年的需求,重新定义青年的偶像观,传递与引领主流价值观,滋养青年群体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明小英 《视听》2023,(4):103-106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短视频媒介的快速普及,为“三农”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UGC生产与乡村生活紧密结合,激发了“三农”短视频的创作活力。“三农”短视频博主对乡村景象进行了丰富的媒介展演,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与观看偏好。在此过程中,短视频能带来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收益,但也面临内容同质化、过度商业化、脱离乡村实际的发展瓶颈。理清“展演—共鸣—收益—困境”这一内在生产逻辑,有利于促进“三农”短视频的良性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冷凇 《现代传播》2019,(10):115-119
短视频以短见长,逐渐释放出了以小博大的力量,在媒体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短视频依托技术驱动、内容驱动、平台驱动和资本驱动形成了蓬勃发展的驱动力,促进当今可视化生态圈的形成.在当前的实践和理论生态中,亟待探索短视频时间上的“短”与“长”、空间上的“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探索短视频对电视媒体发展的赋能与启示,思考电视在短视频构筑的环境中的处境,利用媒介融合思维,探寻短视频在内容、技术与思维特点中对电视内容创新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庄靖  张煜 《青年记者》2024,(1):87-91
短视频作为当下新兴移动媒介的介质代表,内容景观类目完整、层级分明,对现实生活的辐射广度和沉浸深度大大提高,从开始作为娱乐需要的生活“乌托邦”逐步转向精神依赖的情感“异托邦”。短视频不仅成为个人身体的延伸空间,而且成为官方话语的表达空间,其自身的商业交往也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部分。但与此同时,短视频“异托邦”也显露出文化审美、社会舆论、法治伦理上的失范,面临升级困境。对短视频异化的特性分析、逻辑梳理、缺陷厘清,有助于短视频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短视频平台迅猛发展,成为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窗口,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短视频质量不断提高,乡村生活、农产品推介、农技介绍等“三农”题材短视频备受大众喜爱,间接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农业技术短视频中的内容生产和多渠道传播,提出短视频平台要聚力发展,开发以农业技术为短视频内容的新兴领域,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整合乡村经济产业链,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面对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这一历史重大转型,城乡对立的关系格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文化表现内容。近些年以"小镇青年"为原生创造群体的"土味视频"逐渐成为充满生活化和娱乐化的内容文化热点来参与城乡话语体系的建构。它的出现与兴起映射城乡演进中文化空间的重组与表达。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土味视频"传递的是媒介转型之后的阶层叙事。透过城乡发展关系来看待日渐兴起的"土味视频",可进一步呈现出处于城乡结构夹缝之中创作主体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芳  周鼎 《传媒》2023,(22):69-70+72
随着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成为广大用户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的首选渠道。从个体创作到MCN运营,“非遗”类短视频正加速步入众创时代。本文通过阐释“非遗”类短视频的传播和价值,针对当前“非遗”类短视频的传播困境,提出其在文化和商业维度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现实的中介化建构》与《现实的社会建构》两个文本的“差异”与“重复”构成了我们理解数字现实,并且重新评估现象学社会学理论遗产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从库尔德利和赫普与伯格和卢克曼两代学者之间的对话出发,首先回到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脉络之中,以“知识”这一概念为核心,讨论伯格与卢克曼确立的“知识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其次将生活世界带入数字时代背景,讨论数据如何作为一种知识的社会分配机制从而参与到现实的中介化建构过程中。进而,本文将讨论个体在数字时代的新型能动性。最后,本文还将批判性地检视现象学社会学的当代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