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主义与唯实论哲学张连营19世纪以前,现实主义是纯粹的哲学名词,同文学艺术思潮、流派、创作方法基本无关。realism含义有“文艺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和“哲学的唯实论者,实在论者”两项主要内容,其词根real,则指“真实的”和“非想象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
葛洪自然观是以“玄”、“道”和“一”为基本范畴,以“万物有灵论”为主要内容的神仙道教自然观,物类变化观是其神仙信仰和炼丹方术的理论基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葛洪继承发挥了魏晋之际流行的自然主义,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人应该向自然学习,最终有可能成为超自然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以来,海外华人的历史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在二战前较有影响的有“华侨殖民论”、“华侨革命之母论”等,其特点是把海外华人的历史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二战后较有影响的有“华侨社会阶级论”、“同一民族论”、“华人同化论”等,这些理论开始关注华人与当地其它民族的关系。海外华人历史研究的理论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中叶,以安斯库姆为首的伦理学家针对近代社会严重的道德危机,掀起了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潮流。麦金太尔作为这场潮流中的主要人物,主张批判地重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其中关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精英主义就是他批判的重点之一。然而我们却发现,这种为其所拒斥的倾向正在重构的过程中“悄然复归”。对此,应该首先着眼于德性论的基本框架及其内在逻辑,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探析麦金太尔德性论的内涵。在明确其对亚氏德性论的具体批判后,展示德性论的重建以及精英主义的悄然复归。最后,针对精英主义“悄然复归”的现象,在德性论理论形态内部的基本要素中来寻找其深层原因,回到亚里士多德,证明精英主义与德性论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心理学家反对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的“实体”。后现代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是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它认为心理现象并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化的社会建构。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论,多元化论、后现代女性心理学都是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今年10月19日,是我校建校80周年的纪念日。本期特稿编发叶鹏校长校庆讲话,为各界读者全面了解我校的历史发展提供准确资料。在本期推出的学术论文中,吉声波提出“历史唯实主义”新概念;并认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可以用这一新的理论范畴来深入研究。《论中国儒人与儒学的产生》提出孔子不能作为德人始祖的观点.认为以西周初期间公姬旦为代表的王官们当是创始者。该文作者不是专搞先秦史研究的,史料引述尚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但探讨重大学术问题的勇气和精神值得提倡.我们希望这两篇文章的论点能引起学术界注意,并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7.
阿尔都塞基于唯科学的和结构主义的立场,在矛盾问题上反对“一元决定”论,主张“多元决定”论,认为黑格尔关于自然、社会、精神的矛盾及其发展观是“一元决定”的还原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矛盾是“多元决定”而非“一元决定”的结果,社会、历史是“多元决定”而非还原主义的产物。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是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核心,也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以乔姆斯基的“天赋主义论”和韩礼德的“环境主义论”较为典型。笔者从四个方面展开比较:哲学基础、研究角度、主要观点、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反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的一股重要的右翼思潮。这一思潮在理论界主要表现为“告别马克思”论、“发展马克思”论、“超越马克思”论和“回到马克思”论等形式。其基本理论手法有曲解马克思主义、肢解马克思主义、“重解”马克思主义、瓦解马克思主义和消解马克思主义。当前国内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内容、理论基础和理论实质构成了其系统的理论规定性,必须深入识别。  相似文献   

10.
“日本式的社会主义”是日本共产党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目标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政治上的“人民议会主义”论,其实质是通过普选制和建立政权交替制度,使日共取得国会稳定多数,成为执政党进而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论,其实质是在所有制形式上实行混合经济政策,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意识形态上的无“国家哲学”论,其实质是不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国家唯一的思想形态,并强加于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社会秩序论主要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维持的问题,核心是社会和谐;社会进步论主要是说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人的理性决定社会变迁和发展,人类理性发展的“三阶段”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在其社会实践观和社会生产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由社会生成论、社会存在论、社会认识论、社会有机体论、社会矛盾论、社会运动发展论、社会历史规律论、社会发展趋势论、社会历史多样性和选择性理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这一系列有机联系的理论所构成。实践不仅确定了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生成,还确定了社会的存在和演变的方式,并把自发起作用的规律演变为为人认识和利用的自觉活动的规律。决定历史具体进程的所谓“历史合力”,亦即各种社会实践密切联系,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力量。正是生产性社会实践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形式,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而未来社会的性质和状况,同样还是由未来生产性社会实践的性质和状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新论摘编     
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纵观日本亚洲主义的源流与变异,可以了解其如何从早期“兴亚”论,经“国粹”论,到后期“大亚细亚主义”、“东亚同文”论,以至“大东亚共荣圈”论,步步走向侵略主义的结局。萌生于19世纪中叶的日本亚洲主义具有其早期形态,原是一个多翼并存的思潮。分析这个思潮的早期形态如何演化变异,其中最反动的一翼如何加速膨胀,由此探析日本右翼思潮源生与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人们对其做更清晰的剖析与更深刻的批判。原载《历史研究》2005(3)作者盛邦和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  相似文献   

14.
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儒学,以“六经”、“四书”等十三经为主要经典,其化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主义;道德主义;传统主义。“天人合一”、“中庸”、“有为”是中国儒学的基本精神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教育社会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用社会学理论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社会学本身的理论去分析、解释、甚至于解决教育系统、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这里所称“社会学理论”之所以有此功能是由于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现象,教育系统中的教育现象和问题理所当然属于社会现象范畴之中。另外,这里所指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是指随着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以及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中衍生出来一门中介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有很大部分是从社会学中借鉴而来的。教育社会学三大理论流派中的“功能论”和“冲突论”的名称及其理论核心就是来自于社会学理论中“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主义”理论。功能论和冲突论是教育社会学中最有影响、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两大理论。这种理论为何有这样大的影响?它们对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发展有什么不同的贡献与局限?对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解释和指导又有什么作用呢?本文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以来 ,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研究东南亚华人历史的理论 ,在二战前较有影响的有“华侨殖民论”、“华侨革命之母论”等 ,其特点是把东南亚华人的历史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二战后较有影响的有“华侨社会阶级论”、“民族认同论”、“民族融合论”等 ,这些理论开始关注华人与当地其它民族的关系 ,探讨解决华人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由激进主义大显于中国近代社会而引发的现代“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争大可不必,近代激进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发展本身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受内外诸多因素所左右、以其内在必然性而展开。彻底否定激进主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至少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两种主义”相互作用的适度张力依“自然历史过程”而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新直译主义”(Neoliteralism),是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罗斯(M.G.Rose)于1993年提出来的一种对欧美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评估和判断。“新直译主义”是在“直译”“意译”的矛盾发展和争论中形成的一种翻译理论,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的哲学和诗学本质。“新直译主义”启发了韦努蒂的“异化论”的翻译理论。然而,由“异化论”引发的“异化”“归化”的翻译理论之争使中国译界的“直译”“意译”之争集体失语。韦努蒂的“异化论”掩盖了“新直译主义”的光芒,加上传统“直译论”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新直译主义”在国内译界的模糊认识,国内译界几乎没有学者系统研究“新直译主义”。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也被忽略,它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分析“新直译主义”特点以及与“异化论”的区别,并进一步探究“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从而摆脱异化、归化的樊笼,使“新直译主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文学翻译真正具有“文学性”。  相似文献   

19.
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其用意是反对包括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要不要旗帜之争,胡适没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不合乎事实的。当然,认为胡适只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不合乎实际,胡适反对研究和宣传主义,是因为他坚信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能够解决问题,然而否认理论的积极作用,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胡适在《三论》《四论》中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不得不承主义有作用,转而反对教条主义,但是,胡适认为主义的作用,只是一种参考的作用,因而继续抬高方法的作用,而贬低主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东合邦”、“亚细亚一体”、“大亚细亚主义”是近代日本侵华理论的一种重要形态,它与武力犯华论相反相成,形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软硬两种理论形态,其实质都是并吞中国。其中,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主张以日本为盟主在东亚建立“大东国”,其用心就是要中国成为日本的附属国。而小寺谦吉的长达1200多页的《大亚细亚主义论》则集大亚细亚理论之大成,其核心是要中国放弃主权,任由日本来“改造”中国,最终是日本独霸中国和亚洲。“大亚细亚主义”实际上等于“大日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