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缺爱的成长历程造成了她孤独自闭的缺失性心理阴影,并深深影响了她的小说创作。她所写的故事均来自她的生命体验的最深刻最悲凉的部分。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正是以小说的形式曲折的道出了她充满缺憾的内心苍凉的体验。正如张爱玲,女主人公九莉似一个在荒原般的世界中失落了希望的孤独者,一点一点地沉入巨大的心灵黑洞,摆脱不了缺憾的宿命。  相似文献   

2.
《纯律》中的每一个年轻人都是透明的,安上云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她极富矛盾,又充满张力,天生拥有与大提琴为伴的性格,有如水一般清澈纯净的灵魂,又有如光线一样灿烂而又难以捉摸的情感。她的内心是矛盾的,在生活中习惯性显现的笑容深刻映射着她内心的苦楚与孤独,她爽朗的笑声背后无法遮盖内心的斗争与焦虑。她自律自抑,在大提琴声里灵魂与情感化为结晶,喜悦又苦恼,激情又退却,不断喊出心灵的独白。  相似文献   

3.
《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在独白中坦露了其在生前进行的各种逆主流尝试。从尼采哲学的角度看,艾迪是一位具有酒神特质和强大生命力的女勇士,她将生命的本能欲求从父权文化的压制下解脱出来,以酒神式的非理性力量反叛父权文化影响下的语言、伦理,以力的积累与释放彰显出敢于与强大父权文化相抗衡的昂扬精神。因此,艾迪在独白中所展现的种种逆主流行为实质上是其为获得自身主体性通过酒神式的实践形式与南方父权文化展开的强有力抗争。  相似文献   

4.
陈染作为当代私人化写作的代表,在她独具特色的女性经验文本中,孤独是她用来探寻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家园的一个特殊的视角,是作家当下的写作与人生方式的直接体现。孤独在作家的小说文本里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分裂的自我、自闭情境。  相似文献   

5.
这是发生在一个叫艾迪的“白人女儿“和她的“黑人妈妈“保姆之间的故事.   艾迪的父亲曾经是位哲学新锐,名噪一时,只是后来风头渐衰;母亲是当时一个很有钱的艺术家的女儿,有财有貌,自己又是演员,在众多的青年才俊中,独独爱上了艾迪的父亲,很快双双堕人爱河,婚后就生了艾迪一个女儿.然而这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却缺乏彼此间真正的爱.父亲对母亲热衷于演戏不以为然,甚至在高堂客满之际对母亲的演艺天分表示怀疑.敏感的小艾迪总是觉得父母各忙各的,从不重视她的存在,她感到非常孤独,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反叛甚至自虐心理,经常让脾气暴躁的父亲气急败坏而又无可奈何;母亲拍戏回来,想对女儿示爱温存,却每每遭拒.而且为了达到让妈妈伤心气恼的目的,她竟然不肯梳头;在学校和社区,因为桀骜不驯的个性和蓬乱不洁的外表,她被别的小朋友称为“鼠丫头“.……  相似文献   

6.
现代哲学强调“对话”,但一般并不一概地否定和拒斥“独白”,相反.却认为作为个人言说的“独白”是“对话”的背景和基础,或至少互为背景和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背景、基础和条件,“对话”则无必要也无可能。真正的“独白”,其中包括科学经验的“独白”,是经历了内心“对话”的独白,是将“对话”情境  相似文献   

7.
[剧情简介] 高一女生元元失去母亲后慢慢变得自闭,内心变得敏感,总认为别人的眼神都出于嘲讽与同情.同学和老师一起对她给予关心、帮助和劝说,元元虽然表面无动于衷却默默记在心里.某一天,元元做了一场梦,梦里的她能听见别人的心声,于是,她看见了一个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现代哲学强调“对话”,但一般并不一概地否定和拒斥“独白”,相反,却认为作为个人言说的“独白”是“对话”的背景和基础,或至少互为背景和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背景、基础和条件,“对话”则无必要也无可能。真正的“独白”,其中包括科学经验的“独白”,是经历了内心“对话”的独白,是将“对话”情境内置于“思”、甚至内置于“行”而产  相似文献   

9.
夜读心语     
总喜欢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挑灯夜读,觅一方内心的独白,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宁静。“有书的时候/孤独不再是一种悲哀/情感也已经得到日晒/于是许多过往的心事/一个个被放在灯下。”  相似文献   

10.
屈原孤独情结缘于屈原遭贬并在长期的贬谪中生成。是屈原贬谪情结的核心。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诗意独白、寓景于情、梦幻神游、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抒写内心的贬谪之痛,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氛围浓郁有关。孤独情结迫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在艺术表现中,诗人的孤独情结被转换成诗歌审美意象并上升到艺术的审美境界中,孤独情结因此而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11.
斯嘉丽的人生之路虽轰轰烈烈,却难以掩饰她的孤独。她外在的坚强、自私正是她孤独的原因。作为20世纪前期思想的一个映射形象,斯嘉丽也处于现代社会人的窘境:她获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却失去了人间的至亲(母亲艾伦、女儿波妮)、至情(阿希礼)、至尊(玫兰)、至爱(瑞德),让她的孤独达到顶峰。她聪明、强大,又愚蠢、弱小,不仅在孤独面前无能为力,而且内心始终交织着物质富足和爱情追求不能两全的“乱麻”。斯嘉丽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各种困境,她都能为自己找到安慰和“退路”——回到塔拉庄园并且坚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斯嘉丽的奋斗于独特、动人中隐隐带有丝丝悲壮,让人敬佩多于同情和憎恨。  相似文献   

12.
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记录下一个自闭女孩的故事。她的父母常年在外,从来不管她,她寄宿在并不喜欢自己的姑妈家,受尽虐待。她几乎没有朋友,没有亲情、友情、爱情,孤独,并且十分敏感。她的青春之花还没开放就已凋谢。我真希望她可以快乐。  相似文献   

13.
石评梅是一个有着孤独生命意识的作家,这种意识决定了她的作品具有某种孤独的特质.石评梅生命中的孤独意识来源于她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坎坷的爱情.高等教育的经历使她不能见客于世俗的群体,导致她虽然在精神上获得自由但却失找不到新的依托;深刻认识了现实的黑暗却产生了对现实的鄙夷和巯离,从而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  相似文献   

14.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20世纪一位独特的女诗人,她从未加入过任何文学流派或文学团体,但她的诗歌创作却在俄罗斯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中,孤独是不能绕开的话题,孤独似乎成为了她的某种标志,不仅贯穿在她的现实生活中,也渗透在她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人,大致可以分为幸运的和不幸的两种,她是不幸的。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她成了一个孤独的晚归者,没人陪伴,只有风、雪和街角惨淡的灯光。在一扇紧闭的大门后面,有她虽然孤独但却暖和的家,那是她最可靠的港湾,但她却被关在了门外,她“只得叫门”,但叫谁呢?…… 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过多的人物对  相似文献   

16.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手法描绘美国南方小镇,并以擅长写孤独者的内心生活著称,孤独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旅居者》是《伤心咖啡馆之歌》里的一篇短篇小说,主人公通过流浪于世界各地以求摆脱掉孤独的影子,但最终还是被孤独所吞噬。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该小说,本文试图展示他的爱情、欲望、苦涩的心碎等心理过程,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相似文献   

17.
我以为张惠雯的小说《岁暮》(《收获》2014年2期)是一个关于探索人类情感奥秘的文本。作为主人公的她寡居海外,虽不必为稻粱谋,内心却并不充盈富足,如"大部分时间,她不知道该干什么。每到周末,她就更加烦恼,因为她希望和人交往,希望有人陪伴,但她知道周末正是朋友们的家庭日,不少人的孩子就在附近读书,孩子们会回家,他们全家人会聚在一起,那些当母亲的更不可能舍弃孩子去陪伴她这样一位孤独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女词人吕碧城(别署信芳词侣)有着多彩而传奇的一生,但孤独对她来说却如影随形,这是一种开放的孤独。正是它帮助吕碧城成就了辉煌的一生——大量的文学作品的问世。解析吕碧城的孤独情结有助于我们体悟她的文化心态,也有助于准确解读她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存在主义的经典之作。书中的查尔斯与萨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都有独特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笔者对查尔斯和萨拉作为孤独个体的理解是,尽管他们孤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念。萨拉的孤独表现为被排除于主体社会之外的孤独,而她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观念更加彰显了她作为存在主义的孤独个体的形象;查尔斯的孤独表现为貌似融入属于他的社会阶层,却与主流社会背道而驰的孤独,而使他与主流社会分离的原因同样是他的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20.
成长日记     
某年某月某日有风我是一个看起来热闹内心却很孤独的花季女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