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海燕 《学语文》2012,(2):60-60
是"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字典家族中也出现了百家争鸣。为了弄清这一词语,我不妨做一回"书架上的老鼠",咬一咬嚼一嚼这个词!我查阅了30多部字典,有的是"暗度陈仓",如:《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有的是"暗渡陈仓",如:《汉语成语字典》、《中华成语词典》、《中华成语大词典》等。更有"度"、  相似文献   

2.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史记》被公认是历史实录,《夷坚志》自认为是社会实录,两者有继承关系,本文比较其内容和艺术上的异同。《夷坚志》影响到后代的如《南村辍耕录》、《剪燈新话》、《聊斋志异》等一流笔记、小说名著。当代受影响的如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张居正》、《野葫芦引》、《曾国藩》、《走在人生的边上》等一些当代中国的一流名著。本文则以实例说明古代作家相信和热心描写占卜的真实心理。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泛灵性"的特征,它是指儿童总是赋予物质世界以心理的特征。在他们眼里,物质世界似乎是有心理活动的,是有人性的。而童话中的主人公都是"泛灵"的。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童话者,原人之文学,亦即儿童之文学,以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同序,故二者,感情趣味约略相同。且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按程而进,正蒙养之最要义也。"可见童话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让童话步入低年级的读写生活,无疑是给孩子们的读写提供了一根拐杖。一、开窗放入大江来——大量阅读,精品感悟童话作品丰富多彩,儿童对此喜闻乐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一般推荐他们读有拼音和配图的、简短易懂的童话。如《小巴掌童话》《小猪唏哩呼噜》《小精灵的秋天》《安徒生童话》等和绘本童话。我通常会带领学生采取多种读的  相似文献   

5.
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于《左传》用《诗》多有解说,自成一家之言。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中最核心的命题,杜注以"作诗以言志"标明自作诗以言己志,以"诗以言志"标明称《诗》以言己志,并以"赋诗者取其一章"标明赋诗断章,以"义取××""言××""多取首章之义"等标明断章取义之所在。研究《左传》用《诗》之杜注,可从中窥见杜预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6.
乐铄 《语文知识》2011,(2):24-28
《人间喜剧》喜写物质世界,比《人间喜剧》早了近百年的《红楼梦》也重视写"物",并且种类、数量更多更丰富,举凡衣食住行,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之物,应有尽有,完全可称《红楼梦》重于、也胜于《人间喜剧》写"物"。《红楼梦》中的"物"能反映封建末世贵族之家经济制度、富贵奢华、封建等级关系及其衰亡,并起演示人物性格的作用,与《人间喜剧》中的"物"一样,也是一种"环境",是恩格斯所述"典型环境"中的物质环境部分。  相似文献   

7.
陈顺峰 《广东教育》2010,(11):52-54
一、命题趋势 《地球运动》是自然地理知识中最难的一部分,而"时间的计算"又往往是学生学习《地球运动》知识的瓶颈。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想象以及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及最新《高考考纲》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陈峰 《辽宁教育》2011,(1):76-7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融合原有的《社会》课程中自然包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信息多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背景下,笔者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必须防止成为"容器"和成为"传声筒"、"扩音器"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苗荣光 《成才之路》2012,(23):71-7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将"担当"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担当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社会生活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等现象依然存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对地上的垃圾、  相似文献   

10.
羌志锋 《考试周刊》2011,(47):53-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习作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注入写作的活水。我作了以下方面的尝试。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生命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是生活的再现、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教材大部分以政治为主.过于远离学生生活.改革后的现在使用的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荔枝》、《在家里》、《放风筝》等,都是生活中的教材。很明显,教材内涵体现了尊重生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使学生学起来不陌生。好像就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事情。事物一样.学起来兴趣盎然。编者的意图也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领会课文潜在意义.更好地引导学生爱生活.懂生活.才能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主张。其中"居学"二字指的就是课外作业。《论语》在开篇中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现今的课外作业是否如孔子所言,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有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互文与变文。这两种修辞格容易使人混淆,张冠李戴。在郭锡良、田瑞娟等人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变文"未单立,归类在"互文"中。书中写道:"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用同义词互训。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以笔者之见,二者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修辞格,它们有不少的区别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去区分:一、从概念上去区分。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发出的感叹。当前,虽然课本上的作文命题已经宽松了很多,但据笔者了解,作文依然是教师和学生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根植于中国的翻译理论,它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解决了"何为译"、"如何译"、"为何译"等一系列问题。而《生活大爆炸》作为一部吸引了无数中国人眼球的情景喜剧,其成功的字幕翻译无疑为其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如何译"的角度,即"三维"转换角度来分析《生活大爆炸》中的字幕翻译。  相似文献   

18.
和学生学完《报任安书》后,我的感慨很多。在中国漫长的统治阶级社会里,"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许多际遇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先秦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19.
一、在语文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1.编剧演剧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根据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可以根据现成的剧本排演,如《白毛女》《陈毅市长》等;也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还可引导学生将视觉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层面,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搬上舞台。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课是新开设的一门学科。上好《社会》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坚持数年不断革新《社会》课教法,总结出五环教学模式。下面以《储蓄》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创新的实践。 一、激趣设疑,巧妙导入。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情感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巧妙导入新课,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所以,《社会》课也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导课。如图片影视、习俗故事、生活现象、人物榜样、表演、欣赏等。教《储蓄》一课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储蓄罐”入手,激趣设疑:“同学们,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